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開學以後,蓉蓉就和同學們講起了發生在春節期間的開心事,最讓她高興的莫過於今年春節收到了1500元的壓歲錢。可是當她說到自己的壓歲錢時,班裡的吳嶽卻不屑地說:“你那些錢算什麼啊,我的壓歲錢有1800元,比你的還要多。”吳嶽的話音一落,就看到同學們都很羨慕地看著他,他自己也很得意。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蓉蓉回到家後,不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我的壓歲錢太少了,你再給我300元吧。”一句話弄得媽媽一頭霧水,當得知蓉蓉是想讓自己的壓歲錢比吳嶽的多時,媽媽有點不知所措。300元錢不算什麼,該不該給孩子呢?想想自己年少時壓歲錢雖然只有幾元,可是卻能為此開心好長時間,現在的孩子怎麼這麼不容易滿足啊?蓉蓉媽媽的困惑也是現在的很多家長都面對的,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家庭的不斷富裕,孩子的物質要求也在不斷地、無條件地被滿足著:餐桌上的豐盛美食,身上的品牌服裝,上學放學車接車送……

在現實生活中,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是寧願自己多吃點苦,也不願意讓孩子吃苦,這是一種普遍現象。但是這樣做真的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我們都知道,現在的孩子兜裡的零花錢逐漸多了起來,消費水平也有了很大地提高,消費追求也越來越高。但是現在的孩子卻也變得越來越自私自利、任性了。其實,孩子變成今天這樣,媽媽有著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從現在開始就要著手改變,“再富也不能富孩子”。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1 愛是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生活中,很多媽媽總習慣於用錢來滿足孩子的一切願望,但是在生活上卻很少真正地關心孩子,彷彿孩子的問題用錢就能解決。媽媽們卻忽視了一個關鍵的問題,那就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是媽媽的關愛,愛是媽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讓我們一起來看看曼曼和媽媽的故事吧。

曼曼的媽媽姜女士以前是公司的白領,現在自己開了一家網店,生意非常紅火。由於姜女士平時忙於網店的經營,所以現在對曼曼的關心也很少,有時連曼曼的家長會都沒有時間去參加。雖然有幾分愧疚,但是姜女士覺得,只要多多滿足女兒的物質需求,彌補彌補就可以了,因此在曼曼的零花錢問題上也從不小氣。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但是曼曼還是覺得媽媽不關心自己,逐漸產生了自卑心理,也變得越來越自私任性了。看到媽媽整天忙著賺錢,她就用花錢來宣洩自己的不滿。每當有什麼喜歡的東西,不管需不需要,也不管東西有多貴,她都要買下來。放學一回到家,就打開電視,看到媽媽忙著管理網店,她故意將電視的聲音開得很大。看到曼曼的變化,姜女士認為有必要和女兒好好地談一談了。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於是她坐下來,以朋友的姿態和女兒敞開心扉談話。通過深入地談話,姜女士才意識到了自己的錯誤。於是她真誠地向曼曼道歉,並在以後的生活中經常和曼曼談心,曼曼也因此變得懂事,越來越討人喜歡了。曼曼之所以能夠變得快樂起來,主要是由於姜女士及時發現並改正了自己觀念上的錯誤,讓曼曼感受到了自己的關愛。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如今不少媽媽忙於工作或為了省心,把孩子交給保姆,交給老人,往往以買玩具、買衣服、給許多零用錢作為對孩子的補償,其實孩子最需要的是媽媽對自己的關心,與自己做思想上的交流。因此,與其花錢買名牌衣服、高檔玩具給孩子,不如多花點時間與孩子聊聊天,談談心,帶孩子出去走走轉轉,讓孩子感受到母愛的溫暖與貼心,這才是媽媽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2 不要縱容孩子的攀比之風

一說到攀比之風,媽媽們很容易就能想到孩子攀比穿名牌衣服、攀比過生日等現象。確實,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有不少孩子不僅從頭到腳一身名牌,而且事事攀比,虛榮心極強。這些攀比之風,讓很多媽媽感到頭疼,美美的媽媽就是其中的一個。美美的爸爸和媽媽都是工薪階層,收入不高。有一天,美美放學回來後高興地對媽媽說:“媽媽,明天是莉莉的生日,她邀請我們大家去西餐廳吃大餐,媽媽,莉莉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一定要去,而且送的禮物還不能有失品味……”媽媽皺皺眉頭說:“別的同學都去嗎?”美美連忙點點頭:“嗯,我們班裡大多數的同學都會去。”媽媽有些為難,但是看到美美開心、堅決的樣子,只好同意讓美美去。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奢侈生日”現象的盛行有一部分是社會風氣的原因,這同時也導致了某些收入低的家長看到別人家的孩子生日過得很排場,而自己卻不能給孩子同樣的“待遇”感到愧疚。實際上,不必如此。媽媽深切、溫馨的關愛對孩子來說比熱鬧的生日宴會更有意義。

給孩子愛,而不是給孩子錢

關於如何過生日的事宜,媽媽要耐心、平等地與孩子進行討論,在尊重孩子選擇的基礎上幫助孩子選擇合適的方式過一個有意義的生日。每個媽媽都希望自已的孩子將來能過上富裕、幸福的生活,所以為了孩子將來能有幸福、美好的生活,我們應該在孩子小的時候就重視孩子的成長,給孩子更多的關愛,而不是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