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密拼多多系列之三:機遇、榜樣和挑戰

拼多多的股價跌到了19.51美元,市值216.13億美元,那些罵拼多多的看客們總算是心裡解了一口悶氣。

但作為遠在大洋彼岸的中國群眾,買不起美國的房,炒不起美國的股,所謂市值漲跌和大家也沒什麼關係。倒是現在終於可以靜下心來,認真的反思一個問題:

“靠賣山寨貨就可以做成一個3億人使用的電商平臺嗎?”

一、拼多多的戰略機遇

在互聯網上賣山寨貨這件事,拼多多的黃崢不是第一個,也不會是最後一個。

淘寶的誕生和崛起,就是阿里強悍無比的地推團隊,把浙江小商品市場的一個一個攤位搬上了互聯網;

曾經風靡大江南北的凡客,同樣是去在各個品牌商的外包製造廠下巨量訂單,搞出39元的帆布鞋---和精明的浙江商人網易丁磊不同的是,山西人陳年是個文化人,不好意思打出“XXX同款”這種不要臉的廣告詞;

小米則不避諱的說,消滅了中國的山寨手機市場---這種消滅不是真的物理滅絕,而是讓那些曾經使用千元山寨機的用戶,手裡的同價位手機換成了“紅米”。

從因果關係看,沒有淘寶的基礎建設,就不會有京東的崛起;沒有凡客的悲壯,就不會有網易嚴選的光榮;沒有小米手機的負重前行,華為手機現在還是電信運營商集團採購的“終端設備”之一。

拼多多,只是恰巧抓住了又一次的時代機遇:互聯網用戶第三次分野。

在第一代互聯網人如王志東、張朝陽、老榕等,攜四大門戶+電子郵箱縱橫江湖的時候,互聯網用戶是一個群體。那時每年最大的行業盛事是CNNIC發佈每年的中國互聯網統計報告,每個網站都提心吊膽的關注著自己的網站排名。那個時代的名詞是“共享”。

第二代互聯網人用網絡遊戲的一聲炮響,先後造就了盛大陳天橋、網易丁磊、騰訊馬化騰等一個個新首富,在第一代互聯網人眼裡根本不恥交往的馬雲,則用電子商務成了全球的商業領袖之一。這個時代的名詞是“財富”。

第三代,或者說移動互聯網時代的來臨,徹底重構了所謂“主流”和“邊緣”,王侯將相寧有種乎?昔日網易遊戲的客服徐波,轉眼身價280億元,網絡上公然徵集後宮佳麗;王興、張一鳴、程維茶桌上坐而論道,茶桌下腿踢腳踹;拼多多黃崢不露聲色竟攜3億用戶直奔美國納斯達克上市去了。

解密拼多多系列之三:機遇、榜樣和挑戰

這不是王興去年為了引起媒體關注而提出的“互聯網下半場”,而是毛主席很早很早就提出的“三個世界”:

精英互聯網、中產互聯網和貧民互聯網。

你在知乎談人生,他在微博評世界,我去抖音看小姐姐;

你在京東買正品,他在淘寶碰運氣,我去拼多多團紙巾。

用馬雲為淘寶辯護而怒懟工商局的話來解釋:

“互聯網只是現實生活的反映,因為線下製造假貨,所以我這裡才有的賣。”

而用方興東博士闡述互聯網格局的話則是:

“三個世界的劃分並不是互聯網造成的,而是現實世界用戶的生活水平、教育水平和消費水平決定的。是人類現實發展水平在互聯網世界的映照和呈現。”

“後BAT時代的第三次浪潮已經全面開啟。更多拼多多的橫空出世,將是下一個十年我們誰也無法迴避和忽視的壯麗景觀。也是互聯網革命真正深入生活,改變世界,造福人類的更高階段。”

不要光顧著去批評拼多多,那隻會浪費你的時間。學習並超越他!

二、拼多多的價值觀和方法論

吳曉波老師告訴我們,其實在美國就有一個電商品牌,所有商品都只賣3美元,不只是小物件,還有有機食品、洗面奶等等,統統只要3美元。。

這就是Brandless,翻譯成中文就是“無品牌”的意思,它被評為2017年硅谷最成功的創業公司,成立僅1年,就獲得了軟銀集團2.4億美元的C輪融資。

解密拼多多系列之三:機遇、榜樣和挑戰

Brandless的經營策略主要有三條:

1、精品爆款。

這家網站售賣的商品數量非常少,只有300多種,全部都是日常生活中消費者最常購買的商品。這樣它就能夠發揮採購和銷售的規模效應,從而極大地降低成本。寫到這裡讓我想起曾經工作過的卓越網。

2、性能簡約。

售賣品不追求無用或者不常用的性能或者功能指標,只滿足該商品最基本的指標,成本大幅度降低。類似於華為手機,大約超過三分之二的功能我其實用不上,但是得給這些功能買單。

3、無印良品。

這家網站上銷售的所有商品都沒有品牌,而且包裝極簡。用它創始人的話說就是,如果你在Brandless上買東西,就不需要交品牌稅了。

品牌稅是什麼意思呢?指的是大品牌公司為了它的產品營銷所支出的費用。通常這部分費用是商品價格的40%,在美容美妝行業甚至可以達到320%,這些成本最終都要消費者買單!

所以,並非廉價就一定是假冒偽劣。

所以,是不是一定要賣假冒偽劣,其實是企業的價值觀,對於剛3歲的拼多多,還需要給一些時間來成長和檢驗。

分析總結了一下拼多多的成長方法論,可以參考的有幾點:

1、做正確的事

湊單,團購,所有能讓用戶有獲得感的營銷方式,永不過時。七夕節就要來了,記得給女朋友送花喲!

2、正確的做事

幾乎所有“自媒體”都把拼多多的崛起歸結為騰訊的支持。騰訊投資的電商不僅僅是拼多多一家,其他人為何沒有成為另一個?

從我看來,這是黃崢踐行了最常識、最傳統的市場營銷定位+4P體系而已。

定位:貧民互聯網

產品:生鮮食品入手

價格:原產地巨量訂單帶來低價供應

促銷:1元錢的薯片、9.9元的爆款

缺憾是,作為海歸的黃崢不理解中國式市場營銷的補充2P:PR和Power,所以在上市期間,一直到現在非常被動。

和媒體界的認知相反,拼多多並不想依賴騰訊爸爸的扶持。拼多多長期利用如“APP點評返紅包”之類等運營手段,鼓勵人們更多去APP停留,甚至不用分享,直接在APP裡拼團。根據極光大數據,拼多多APP的滲透率在2017年從年均1%左右提升到年末的19.37%。

三、敵人是自己

拼多多的競爭對手,只有自己。

由於從創立時,拼多多就選擇了錯位競爭的定位,與其他電商類企業完全不在一個頻道上,重合度最高的是快手、趣頭條這些“小鎮App”。

但是拼多多作為一個上市公司,已經的確完成了黃崢內部信的期望,成了一個公眾公司。這個公司的每個行為都會被一些人有意捕捉和放大。PR和Power成了公司急需補上的公關課,而內控體系建設更是事關企業生死。

前文舉例的美國版拼多多Brandless,不僅僅做到了商品絕無假冒偽劣,還大玩有機食品和綠色食品概念,更有意思的是在價格如此低廉的前提下,Brandless還做了公益,只要消費者在這家網站上購買任何一件商品,他們就會捐出一頓飯。2018年2月份,Brandless就捐出了25萬噸的食品給慈善公司,還因此獲得了慈善獎。

所以,在這個平臺上購物的消費者,不但能夠買到物美價廉的商品,同時還會產生做慈善的榮譽感。

解密拼多多系列之三:機遇、榜樣和挑戰

今日頭條的張一鳴在受到政府處罰後反省,技術算法也需要有社會責任。

拼多多,You too。

------------------------

因篇幅原因,建議對拼多多模式感興趣的讀者,百度一下《梁寧:除了“假貨”,拼多多還有什麼?》和《方興東:貧民互聯網時代,拼多多的榮耀和罪罰》。

營銷專家,互聯網金融講師,大學生就業創業導師,正在創辦“酷實習”大學生就業創業教育諮詢平臺。

解密拼多多系列之三:機遇、榜樣和挑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