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000億土壤修復市場,考驗良心的時候到了

看得見汙染可怕,看不見的汙染更可怕。

我國過去幾十年的經濟疾行使環境透支嚴重,其中最大的創傷不在天上不在水裡而在地下。環保政策收緊以來,在全國各地偷排漏排、非法填埋、隨意傾倒等現象集中爆發,大地母親中毒之深觸目驚心;僅江蘇一省在過去10年的化工行業專項整治中累計關停的化工企業就達7000餘家,全國受汙染面積之廣可見一斑。

有數據顯示,2011年,中國受汙染的耕地約達1.5億畝,佔18億畝耕地的8.3%。2014年中國大陸受重金屬汙染的耕地面積近2000萬公頃,約佔耕地總面積的1/5;受礦區汙染土地面積達200萬公頃,石油汙染土地面積約500萬公頃,固體廢棄物堆放汙染土地面積約5萬公頃。

100000億土壤修復市場,考驗良心的時候到了

▲ 2017年,河北、天津現大面積滲坑,合計面積達300000平方米

有些場地汙染物濃度非常高,汙染深度甚至達到地下十幾米。

我國的土壤汙染狀況已經對人民的“米袋子”、“菜籃子”、飲水安全等構成嚴重威脅。大片的“中毒”土壤好比是埋在地下的定時炸彈,是國家實現小康社會的一大障礙,土壤汙染問題形勢緊迫、亟待解決。

加上我國經濟發展新形勢下去產能、調結構等一系列措施的要求,土壤修復行業得到爆發式發展。政策明確以來,土壤修復產業得以快速發展,有金融機構稱土壤修復市場將達萬億規模。

據相關專家測算,“十三五”期間,我國土壤修復潛在市場將達到超10萬億的規模,遠超過“大氣十條”帶來的1.7萬億和“水十條”帶來的的4.6萬億。巨大的誘惑下,做土壤修復的企業數年內由幾十家發展到上千家。

然而,市場一下子擴大,覬覦者趨之如騖,這並不是好事。眼下的土壤修復行業已然是亂象叢生:

01、急於求成 ,治理過程大躍進

土壤修復是大工程,是民生工程,是戰略工程,是實現綠水青山的工程,是造福後世的工程,容不得半點馬虎。但目前整個修復行業急於求成,工程做的很粗糙,有地方政府為了及早開發利用汙染場地,大幹快上,往往只給短短數月的修復時間,最終修復過程成了走過場。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5年9月,土壤修復項目工期多於500天的僅佔12.6%,200天以下的項目佔比達到66.7%,普遍呈現“短工期”的特點。

幾十年的汙染,幾乎從零開始治理,還要顧及方方面面,加上經驗缺乏、行業不成熟,在這種情況下就投入巨資太過貿然。所謂欲速則不達,土壤修復是個大工程,不只是工程量大,其戰略意義更大,如果一味的追求速度,結果只會適得其反。

02、沒有金剛鑽,也攬瓷器活

目前,我國“做”土壤修復行業的企業數量很多,但“能做”的不多。由於市場的不規範、行業的不成熟,土壤修復行業魚龍混雜,大量沒資質、沒技術、沒經驗的企業一窩蜂進入市場,目的當然是向錢看齊。這些公司“沒有金剛鑽,也攬磁器活”,為了在土壤修復市場“掘金”,在業務完全不對口的情況下,憑關係承攬工程,甚至先攬到工程再成立公司,工程拿到手後轉手交給別人去幹,工程被層層轉包,質量根本無法保障。

100000億土壤修復市場,考驗良心的時候到了

03、用10塊錢中標,做100塊錢的事兒

土壤修復資金投入很大,有數據顯示,2014年至2015年9月,我國土壤修復項目的平均造價高達5753萬元。資金保障不到位,就很難見成效。但當前土壤修復項目招標中存在著惡意中標的現象,有的項目報價甚至低於市場成本。在利益的驅使下,行業往往是在用10塊錢做100塊錢的事兒,結果可想而知。

由於目前缺乏成熟的運作模式,土壤修復市場主要還是依靠國家的資金來推動的。亂象之下,國家資金浪費嚴重。

04、乾坤大挪移,土壤修復變身“土方工程”

土壤修復本是一項“技術活”,應該交由專業的企業用專業的方法來做,但許多工程是由搞基建的甚至是地產商做的,修復方法可以稱作“乾坤大挪移”,就是換土。轉移置換方式(將土壤挖走,換成新土)本來是我國土壤修復項目常採用的方法,但實際操作中,換下來的被汙染的土壤往往並未修復,而是運送至別的地方進行填埋,很顯然這是汙染轉移,本質上等於什麼都沒做,當然,對於參與者肯定是賺了錢的。

05、蜻蜓點水,只作表層“文章”

我國土壤汙染累積了幾十年,嚴重程度可想而知,汙染深度甚至達到地下幾米、十幾米甚至幾十米。但是,目前不少修復工程只是蜻蜓點水式的,僅對地下一兩米的淺表土壤進行修復,而對地下深層土壤以及地下水的汙染置之不理,由於土壤修復幾乎就是隱藏工程,修復效果好不好看不見、摸不著,普通民眾等非專業人士幾乎無法參與監督,而修復企業則常常會鑽這個空子。這種修復工程如何經得起時間和歷史的檢驗?

06、疏於監管,亂象頻出

亂象頻出,根本在於制度不夠完善,監管缺失。行業本就不成熟,行業在放任自流的情況下很難做出效果,長此以往會導致惡性循環,企業做不強,效果出不來。

由於制度體系、行業的不成熟,工程中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問題還有不少。這些問題的關鍵在於我國廣袤的土地受汙染之深和我國土壤修復技術、裝備、經驗、產業等各方面積累之淺的矛盾當中。問題顯而易見,最終也必將會解決,關鍵就看怎麼做了。

100000億土壤修復市場,考驗良心的時候到了

環保是千秋大業,而土壤修復是重中之重,這項大工程做好了是給後世的饋贈,做不好貽害子孫,但目前的狀態不容樂觀,接下來是考驗良心的時候了。根據當前的狀況,以下幾個方面實屬當務之急:

01、完善法律法規,建立規範標準

行業的亂象來自於制度的不完善,立法立規是發展一個行業的基礎,而且要在時間過程中不斷完善。要儘快制定和完善針對性、操作性很強的土壤汙染修復技術政策、標準等法規,為行業的良性發展提供基礎依據。

02、科學分工,立體作戰

土壤修復是世界性難題,應對方式要科學,要有針對性,要有輕重緩急。有專家建議:對不同汙染程度的土地採用不同的利用和修復方式、不同的修復標準。

土壤修復行業參與者眾多,涉及房產公司、修復公司、檢測公司、各供應商、運輸公司、挖掘公司、藥劑公司等,同時關係環保、國土、住建、農業、林業、漁業、規劃等眾多政府部門。這就要求在推進過程中分工協作、立體作戰,切忌某一部門或者某一類企業大包大攬,既要分工明確又要避免推諉責任。

03、加強監管,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

監管是保障市場良性運行、工程做出效果、汙染得到治理的關鍵環節。要加強對過程和結果的管控,力戒放任市場,要讓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避免讓市場成為資本或者非專業者的掘金場。

有專家建議:設定第三方專家團隊對汙染土壤修復結果進行檢測認定為整個修復工程的一個環節。由專家團隊對修復結果檢測簽字,並對簽字負責(刑事責任和民事責任),以避免專家驗收環節“放水”,確保工程質量。

04、實行終身責任制,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

要本著“一次修復永久負責”的精神開展汙染土壤修復。終身責任制是構建企業信用體系,增強企業社會責任感的良方。加強責任追究不但能規範市場、遏制亂象,更能倒逼企業技術服務能力,是促進行業良性發展的有效推力。

05、加強技術創新,培育龍頭企業

我國土壤修復技術研究基礎工作薄弱,目前土壤修復行業雖然技術門類眾多,企業數量也不少,但真正有效可持續性的技術路線很少。我國設備化、工程化、產業化研究滯後,開展汙染土壤及場地修復技術研發比歐美髮達國家晚20年,許多技術和戰備都要依靠進口。在市場規模巨大、環境形勢嚴峻的情況下,長期依賴進口對我國自身土壤修復產業和經濟的發展是不利的。

從目前的參與企業看來,土壤修復技術水平仍然較低,從業人員素質參差不齊。行業亟需培養專業的技術人才與管理人才,進一步把產業做大做強,培育出龍頭企業。

通過培養、激發市場能量無疑是治理環境汙染的最好模式,但同時要做好監管,一個有序、有效的市場才能發揮作用,才能長久。一個行業應該有一派繁榮的“面子”,更應當有能解決問題、能出效果的“裡子”。

以我國龐大的經濟體系和新時代下的發展要求,這一領域大有可為,一是目前國內市場的巨大需求,二是我國一帶一路逐步走向世界的過程中潛在的國際市場。

這是挑戰,也是機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