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大理古城的「風花雪月」是咋回事

提起“風花雪月”四個字,人們普遍會聯想這是對舊時代浪蕩公子風流荒淫生活描繪的專用詞語,不含什麼好意。

但在七彩雲南的著名白族古城大理,“風花雪月”四字卻毫無貶義之嫌,它是當地四個自然景觀的概括名稱。

雲南大理古城的“風花雪月”是咋回事

去過大理古城的人,自然會對這裡的“風花雪月”探究一番,不弄清楚是咋回事,等於白去了一趟。

其實,很容易就能瞭解明白。大理古城的所謂風花雪月,指的是當地景觀的“四絕”,即:下關之風,上關之花,蒼山之雪,洱海之月。當地有一首民謠:上關花,下關風,下關風吹上關花;蒼山雪,洱海月,洱海月照蒼山雪。

下關風。大理的一處地名叫下關,位於蒼山和哀牢山之間長長山谷的出口,說白了就是一個山口。這裡是蒼山洱海之間主要的風源。

奇特的是,這山口的風期之長、風力之強為世所罕見。一年之中颳大風的天數,平均在35天以上,而且冬春為風季,夏秋稍小。因此下關城區又有“風城”之稱。

有專業人員測算,大理的下關風平均風速為每秒4.2米,最大風速達10級。下關風的成因是其特殊的地勢形成的。

因為下關位於蒼山和哀牢山之間的山谷口,連綿百里的蒼山擋住了大氣環流,冬春盛行的平直西風氣流和夏秋印度洋、孟加拉灣的季風便通過這山谷進入下關,形成了冬春季節蒼山洱海之間強勁的西風和夏秋之交的西南風。

據《大理縣誌》載,“由於平陽地面恆熱氣漲上升,而十八溪澗冷空氣時來撲之,又有西南方四十里箐之多數冷空氣至下關,為東山所阻,亦時時輸入此平陽地面,亦復四周皆山,諸空氣旋轉其中,一時不能騰空而散,互相博擊,其狂如虎,拔木傾舟,有自來也。

關於下關風,白族民間流傳著一個美麗的傳說:

雲南大理古城的“風花雪月”是咋回事

很久以前,蒼山上的一隻白狐變成了美女來到了人間,與一位白族書生相戀。有一天,書生的先生髮現了他倆偷戀的事,憤怒地操起硯臺將書生打到洱海里去了。為救她的情人,白狐跑到南海找觀音菩薩求救。觀音菩薩給了她六瓶風,讓她去吹乾海水。臨走時叮囑她途中不能說話更不能叫喊。可是救人心切的白狐匆匆趕路,來到天生橋時不留意被絆跌了一跤,“哎喲”地叫了一聲。結果六瓶風一下子跑了五瓶。從此,下關便開始大風不止了。

還有另一個傳說,說是在很久以前,觀音化作一個老嫗,揹著一個風瓶,經過天生橋時,守橋土卒按照貫例要檢查過往行人的物品。老嫗好言勸說不要檢查、士卒不聽。還沒等老嫗說明利害關係,士卒就硬將瓶蓋打開、頓時風從瓶中衝了出來,一發而不可收。等士卒明白過來,老嫗早已不見了。從此,大風便日夜不停地由天生橋吹向下關···。

上關花。大理的上關在洱海的北面,是一片開闊草原。山水相依的大理,氣候溫和溼潤,很宜於花木生長。一年四季,大理的山上山下到處是花,令人目不暇接。據說在大理古城看花,最好的地方是玉洱園,因為那裡有比較名貴的茶花。

相傳,大理古城上關有棵“十里奇香樹”,花大如蓮,香味勝過桂花,顏色呈粉白色,結的果實黑而堅硬,可用來製作朝珠,故又稱為“朝珠花”。

據《大理府志》載:“……花樹高六丈,其質似桂,其花白,每朵十二瓣,應十二月,遇潤月則多一瓣,俗以仙人遺種,在大理府和山之麓,土人因以其地名之。”

雲南大理古城的“風花雪月”是咋回事

至於這顆花樹種於何時,已不可考。傳說是在元朝至正年間,花開得很好,年年開、月月開,濃郁的香味散溢幾里之外。傳說是由於鮮花怒放時,觀者雲集,一些貪官汙吏借觀花而敲詐勒索當地百姓,百姓叫苦連天,只好暗中忍心把花樹弄死了。

儘管沒有了“十里奇香樹”,但白族人民愛花、養花的傳統習慣沒有丟,而且培育的花卉繁多,四季飄香。而生長在蒼山上的野生杜鵑更是驚豔無比。

蒼山雪。蒼山因為高海拔,山頂的積雪常年不化,成了蒼山景觀中的一絕。

蒼山十九峰,每峰海拔都在3500米以上,最高的馬龍峰達4122米,峰頂異常寒冷。經夏不消的蒼山雪,是素負盛名的“風花雪月”之最。

每年盛夏時節,蒼山山腰以上蒼翠欲滴,山頂之上卻白雪皚皚,兩相對照,景色奇妙。從山谷走向山頂,可以在一天之內,穿越四季,瞭解當地的各種植被狀況。

雲南大理古城的“風花雪月”是咋回事

關於蒼山的雪景,也有美麗的傳說:相傳,古時候有一瘟神來到大理壩子想殘害百姓。這時,有兄妹倆為使人們免遭瘟疫,到觀音那裡去學法。歸來後,兩任用法術把瘟神趕到蒼山頂上,用大雪將其凍死。兄妹倆亦在蒼山雪人峰上變成雪神,永遠鎮壓瘟神。從此,蒼山才有了千年不化的白雪。

對於蒼山積雪的景觀,古今許多文人曾為其留下讚美的詩文。明代楊升庵說它“巔積雪,山腰白雲,天巧神工,各顯其技” 元代黃華老人的詩碑中寫它“桂鏡臺掛玉龍,半山飛雪 天風”蒼山雪景的奇異壯麗,堪與歐洲阿爾卑斯山媲美。

洱海月。大理的洱海得名,是由於該海的形狀極像一隻耳朵,也更像一輪彎月。

“洱海月”又被大理白族人民稱為"金月亮"。傳說月宮裡的公主思慕人間,私自下凡來到洱海邊,與勇敢的漁民小夥子岸黑成婚。為了幫助漁民多打魚,公主把自己的寶鏡放在海中,把魚群照的清清楚楚。漁民打魚多了,過上了豐衣足食的日子。公主的寶鏡則在海中變成了金月亮,世世代代放射著光芒。

雲南大理古城的“風花雪月”是咋回事

高原洱海的風光別具特色,秀麗異常。每到月夜,水映天色,月光似水,美輪美奐。

明代詩人馮時可在《滇西記略》說:洱海之奇在於“日月與星,比別處倍大而更明”。洱海觀月,更有一番韻味。最妙的地方在於,每當明月升起,行近洱海之濱,仰望天空,玉鏡高懸,俯視洱海,水堆銀濤。水光接天,萬頃芒然,一輪好似可以用手捧起的月亮,在海中隨浪飄搖,令人神往不已。

衷心感謝各位朋友閱覽《掌心春秋》,如果您喜歡,可點擊欄目右上角的提示“訂閱”或“關注”。我們共同賞析歷史趣聞,回憶歷史往事…(聲明:文中配圖均源於網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