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報導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新聞報道如何寫,新聞報道要注意什麼?

2018年8月9日,“三峽民俗網開播暨宜昌民間文藝家協會通訊員高級班開班”活動,在湖北宜都市高壩洲鎮宜昌山城水都大飯店舉辦。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宜昌山城水都風景區。劉洪進攝

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兼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湖北省文化藝術交流協會名譽會長、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文成國,到會為大家講授了《新聞報道的11個關係》,內容精彩實用,句句說到點子上,不管是新媒體,還是傳統媒體,都很有指導意義。現根據文成國講課錄音,整理分享給大家(精簡版),希望更多的媒體有所啟迪。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新聞學者文成國在宜昌民協通訊員高級班上講課。劉洪進攝

新聞報道的十一個關係

文成國

(2018年8月9日)

大家作為“怪奇公社”新媒體成員,可能都已經認識到,每一個新媒體平臺的信息發佈者,既很“平民”,也很“高端”;既很“個性”,也很“共性”;既有自由,也有風險。

所以,必須既有新媒體的“快與活”,又要有傳統媒體的“穩與準”。從這個意義出發,我給大家講講新聞報道要處理好的11個關係。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宜昌民協通訊員高級班培訓現場。劉洪進攝

第一:現象和本質的關係。

請這個問題,實際上是講現象真實和本質真實的關係,新聞要在局部的真實中反映整體真實;在現象真實中反映本質真實;在事件真實中反映規律真實。

我們有位記者,坐飛機在天河機場候機,由於空管原因,上了飛機乾等了近1小時40分,他準備以“何時能正點”為題寫一篇批評報道。在瀋陽下飛後,接機的朋友對他講:“我以前當兵的時候,悶罐車坐了6天6夜才到瀋陽。”這件事啟發了記者,心想,我就多等了1個小時40分,但我當天還是到了瀋陽。比起20年前的六天六夜,現在交通是發展了,國家是進步了,形勢是越來越好。由此,記者寫了一個新聞《晨飲武漢豆漿,暮品韓國泡菜》,深刻反映了交通發展帶來的武漢時空嬗變,記者做到了從現象真實中挖掘出本質真實,這是一個飛躍。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與土家歌手王愛華、王愛兵合影。

第二:情景和背景的關係。

情景,是新聞現場,背景,是新聞背後的環境,也是新聞背後的新聞,只有抓住了新聞情景才能將新聞做活,也只有抓住了新聞背景才能將新聞做深。

如汶川地震中新聞,有情景有背景。2008年“5.12”汶川大地震,我們湖北省對口支援的是漢原縣。記者到漢源後,發現汶川60%的人是湖北後裔。明朝洪武年間湖北“七兄弟戍守大渡河”落戶在漢原,他們在那裡成家繁衍,現在在漢原的湖北人枝繁葉茂。媒體抓住這個歷史故事勾陳出新,辦專題節目,呼喚湖北人支援“湖北人”,引起很大的反響,推動了對口支援。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與民間文藝家楊培新(左)、趙興壽(右)交流。劉洪進攝

第三:挖塘與打井的關係。

挖塘面積雖大,但挖得淺,都是地表水;打井,開口的面積小,挖得深,取的都是清泉。

我們做新聞,除了綜合報道之外,就要學會挖井、擅於挖井,口子開小一點,再小一點,挖掘挖得深一點,再深一點。

上世紀末,當陽河溶有一個信貸員為了收筆貸款,被老賴殺害。記者採訪後,準備了幾個新聞標題,有“金融勇士”、“為國家利益獻身的人”、“沮漳河畔一杆旗”等等。這些標題好不好呢,都好!都沒有錯,都能夠發表出來,但是這些標題,能不能勾勒出這個信貸員的鮮明特徵?後來在集中研究時,不斷有人說“他太認真了”、“現在這樣認真的人真少見”。當時人們的價值觀在強烈的撞擊過程之中,很多人做工作不認真,得過且過,通過這個人這件事,我們激發了靈感,決定就以《最講認真的信貸員》為題做深入報道,宣傳後反響很大,這位信貸員被中國農業銀行總行樹為標兵。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攝影家李亞隆、新聞學者文成國、工藝名家朱新泉。劉洪進攝

第四:大節與細節的關係。

大節,是新聞的導向,一定要做到大事不糊塗。細節,也是成敗的關鍵,細節如果出了問題,報道會大打折扣,甚至會貽笑大方。

有一次,我在一個縣裡聽廣播,說縣婦聯對全體婦女幹部進行培訓,所有的婦女幹部都受惠了。但聽起來就好像是“所有的婦女幹部都受賄了”,產生了歧義。實惠的惠和貪汙受賄的賄,聽起來容易混淆,如果寫成“全體婦女幹部得到實惠”,就不會令人費解。這就是細節,細節不注意,報道的效果縮水了。

前些年,一些記者聚焦農民工返城務工,反映農民工與家裡的留守老人、留守兒童別離時的情景。但是我們往往看到的就是一家人相互叮呤,相互囑託,父母和孩子在門口揮手作別的描述,新華社記者梁湘斌寫的稿子就不一樣,特別感人。

他寫正月十二,一對農民工凌晨五點鐘離家,準備到火車站去趕車,家裡就留下了兩個老人和兩個兒子。

他寫了幾個情節:一個情節,七歲的男孩睡在床上,低聲哭泣,記者走近他的房間,那個男孩子拉著被子蓋在臉上,一會兒又把被子拉下來,哭出了聲;第二個情節,三歲的兒子緊拽住媽媽的衣角,說“媽媽,你再陪我睡一會兒”;第三個情節,兒子媳婦去打工,老母親給他們煮了二十個雞蛋在路上吃,兒媳婦從二十個雞蛋裡拿出兩個,給兩個兒子一人分了一個,兒子又拿出兩個,給留守在家裡的父母親一人分了一個。

這篇報道我看一次流一次淚,像這樣的細節寫出來,就能使人潸然淚下,推動政府加大回歸工程的力度,讓農民在家門口打工。大節和細節的關係,說到底就兩句話,大節要做到主題鮮明,細節描述要生動感人。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與中國好人徐榮耀(左)交流。劉洪進攝

第五:角度與溫度的關係。

新聞需要溫度,新聞有溫度才會有力量,才能讓人積極奮進嚮往光明 ,但是,如果沒有獨到的見解和正確的角度,新聞報道就不會產生實在的溫度,也不會吸引人的眼光。

汶川大地震時,大多數報道反映的都是非常慘烈的情景,但新聞歸根到底還是要引導人們生存、生活,努力向上,給人們希望和信心。老是反應斷胳膊斷腿,那人們就走不出陰影了。

2008年5月17號,我們的記者發現,救援人員在一棟教學樓的第四層發現了兩名倖存者,其中有一個,就是後來大家還記得的“可樂男孩”薛梟。儘管自己的傷勢很重,但在救援的時候,他表示“把我的同學先弄出去,再來弄我。”

他一直在地震過去八十個小時以後,他和他的同學才從廢墟里被救出來。就在把他抬上救護車的時候,他對救援人員說:“叔叔,你幫我拿一瓶可樂!”又過了一會兒,他又說,“要冰凍的”。這兩句話一說,當時救援人員就笑了,馬上給他拿了冰凍的可樂,把他送到醫院以後,這個17歲的男孩很樂觀,兩名記者經常去看他,陪他聊天,幫他找到最要好的同學。

最後推出了報道《可樂男孩的兄弟之約》。這篇報道出來以後,很快就在中央電視臺和其他很多省級電視臺播出了。中央電視臺先後滾動播了十次,東方衛視,江蘇衛視,浙江衛視等十多個省級地方媒體都轉播了這條新聞,整個新聞點擊量達到了三十萬次,居整個抗震救災視頻的第二名。這篇新聞的最大價值在於,它在淒涼悲慘的世界裡,看到了一株嚮往陽光、頑強生長的春苗,使人的精神為之一振。這個例子很好的闡述了溫度與角度的關係,角度很重要。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與怪奇公社代表劉洪進(左)交流。張大萍攝影

第六:發現與呈現的關係。

首先要會發現,發現要相當有心。發現與呈現,又是一種遞進關係。發現,並不等於呈現,呈現,也不是發現的錄音機,呈現是思考的產物,有時甚至是顛覆性的思考過程。

發現真正的新聞要有耐心,不要浮躁,不能淺嘗輒止,一定要多走一步路,多看一個點,多訪一個人,多問一個為什麼,才能發現真正的新聞。

一位記者,採訪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問了八個人都說好。往回走的時候,看到一個人在釣魚,他便同這個農民聊開了。他問你釣這麼多魚做什麼,釣魚的農民說:“接鄉里管農村合作醫療的人吃飯。”記者問:“請他們吃飯做什麼?”釣魚的人說:“我們看病了要報銷啊,需要他們簽字,簽字快,也可少誤工啊!”直到第九個人的時候,才發現了真問題。

很多人知道黃陂的“信義兄弟”,2010年春節前,武漢市黃陂區農民工孫水林在從天津返鄉途中遭遇車禍,一家五口人全部遇難。正月初七接到報料後,記者先後選擇了幾個角度,先是反映一家五口回家過年全部遇難,用悲情震撼。

領導說大過年的發這樣的悲情新聞,效果不好。再次採訪發現,他們一家五口都在天津打工,本來可以就在天津過年的,但選擇回家過年是為了與父母團圓,孝敬父母,準備打孝心牌用孝心震撼,後來還是覺得不夠。第三次採訪中發現孫水林回家過年是為了給先回村的農民工發工資的,哥哥遇難,沒找到賬本,弟弟孫東林緊急籌錢幫哥哥發工資,並說“今生不欠來生的錢,今年不欠去年的錢”,趕在春節前給哥哥那個施工隊的村民發了工資。

哥哥遇難,找不到賬本,就請民工自報,這就是很了不起的一個事。哥哥死了,弟弟還錢,今年不欠去年的錢,今生不欠來生的錢,一家不欠外人的錢,把這些話一提煉出來,最後,當然是中國好新聞。到現在,一直是新聞教學的經典範例。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與“巴山舞王”覃發池合影。劉洪進攝

第七:堅守與放棄的關係。

新聞人應該執著,應該堅守,將有價值的新聞沉澱於我們的新聞之中,但是該放棄的還得放棄,這就是堅守與放棄的關係問題。

在新聞報道的過程中,有的報道人為了個人作品,為了自己的名利,由於情感因素而行為刁鑽,為難被報道對象,這是不行的。要維護被報道對象的人格尊言,要注意保護被報道對象的隱私訴求,還要注意被報道對象所處的環境,該報道的就報,不該說的再有新聞價值也就不要報。

還是以汶川大地震報道為例。湖北經視記者鄭莉莉在德陽開車帶一位失去親人的年輕人同遇難的親人告別,到了現場,小鄭打開攝像機,但年輕人一句話不說。小鄭明白了,年輕人不希望採訪,想單獨同親人告別。小鄭想到,要尊重他的意願,收起了攝像機,走到一邊,把機會留給了年輕人。他站告別結束,小鄭又用車把年輕人送回去。回到湖北後,小鄭給領導說“我丟了一篇好新聞!”領導說:“不,你沒有丟,記者的良心就是最好的新聞!”

我們現在有些記者,並不缺新聞寫作能力,而缺的是新聞道德。前幾年,有一篇報道見諸於網絡媒體。說在鸛雀樓前,有一個人磕頭,燒香拜佛。問他為什麼要燒香,他說,我想求保佑,讓我在退休的時候,能夠給我明確一個副科級待遇。記者竟然把這一條消息在網上爆出來。跪拜求副科級待遇的這個人缺自尊,但這篇報道有點兒缺德。工作一輩子,退休前只想弄個副科級待遇,鄉幹部多苦啊!雖說表現方式不對,但我們要理解、寬容、啟發、幫助,不能用新聞手段把升職無望的小人物逼到死角里面去。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講課。劉洪進攝

第八:具體與簡潔的關係。

具體,不等於臃繁,簡潔,不是簡單,是不說廢話,做新聞不能把肉埋到飯裡吃了,寫新聞第一句話就要把最想表達的主題表達出來,把最要表達東西的放前面,少說廢話,廢話一多,報道效果大打折扣。

新聞不是越長越好,要簡潔,但是簡潔不是簡單,不是簡單化,不是粗糙,是不說廢話。縱觀我們不少的報道,最習以為常的就是把肉埋在飯裡吃了。

有的新聞我們耐著性子看、看、看,看到最後,才發現原來結尾還有一點好東西,把肉埋在飯裡吃了。

寫新聞第一句話,就要把你想說的主題點出來。好比你報道朱新泉的易拉罐浮雕,“朱新泉化腐朽為神奇把易拉罐做出了優秀作品”,這不,第一句話就把核心內容表達出來了!不要寫來寫去廢話一堆,打掃半天垃圾了,才發現“金子”埋在廢品底下!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與宜昌民間文藝家合影。

第九:揭露與保護的關係。

新聞是懲惡揚善武器,是保護人的利器,但是要講人情,講道德,不能把新聞當成整人的工具,新聞整人,那是不能夠容忍的。

我講一講敬一丹老師的故事。2014年春天,廣東東莞的色情服務被央視爆了光,社會關注度非常高,焦點訪談就做了一期節目。

走進錄製間一看,設計的是一排女孩站在那裡,等待被挑選。敬一丹一看,就說這個畫面不能要,色情場所不是她們開的,你不能一巴掌打到她們臉上,這些女孩本來就是受害者,我們做新聞要讓人痛心,不能讓人痛苦,尤其不能讓受害人痛苦。

敬一丹說,如果這些女孩是我們的鄰居,播報以後,咱回去不捱打才怪!如果這些女孩是我們的親姐妹,我們播報後,親情和良心就沒了。敬一丹堅持請編導把這個畫面取消了。

她說,我們做新聞,要想到人家的一生,想到人家的未來,想到人家還要做人,還要成家。我們的報道不能讓人家一輩子抬不起頭。要向敬一丹老師學習,該揭露的就揭露,該保護的就保護,正確處理揭露與保護的關係至關重要。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文成國與宜昌民間文藝家通訊員交流。劉洪進攝

第十:怪奇與怪搞的關係。

我們不是有怪奇公社嗎,怪奇,其實是新奇,是講新聞的奇特性,講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報所未報,怪奇公社所發的很多稿子,都是我們平時所不關注的,但又是被人們所接受、所感興趣的、所喜聞樂見的,是有正能量的。

怪奇公社就是抓住生活中的新奇事件,客觀描述,合理報道,讓人驚奇,產生震撼人心的效果。怪奇公社營運人劉洪進有兩句話我很贊同:“要幫忙,不添亂。”

而怪搞,就是亂搞,瞎搞。我們要支持“怪奇”,制止“怪搞”。

2016年,東方之星輪船沉沒。在救援過程中,海工大救援大隊的官東很了不起。為救一位船員,官東潛水下去,把門打開,當時那個船員,已經完全失去了自救能力,呆傻在了那裡,始終一句話“你來了,你來......”他把船員弄了出來,並把自己的潛水設備,包括臉套都安在了他身上,把他拉了上來。而他自己是游泳上來的,作為一名潛水員,放棄潛水設備,是很危險的一件事情。最後,這篇報道從超越極限的新奇角度,對事件進行了報道,產生了令人驚奇的效果,滿滿的正能量,這叫新奇。

我們有一些報道,就搞混了新奇與怪搞的關係。有一所小學,環境衛生不好,學生們亂扔垃圾,管後勤的副校長有一次在會上就說,你們如果一個月以內,把亂扔垃圾的習慣改正了,我就跟小豬親嘴。一個月以後,學樣的衛生狀況大為改觀。

在一次升旗儀式後,副校長叫人員抱了一頭五十多斤重的小豬,還拿了把牙刷裝模作樣地給小豬刷了牙,然後鄭重地跟豬親了一個嘴。學生說,這個副校長真的了不起,真講信用。幾家媒體報道了這件事。我覺得這就是怪搞,這除了讓人笑一下外,沒有任何價值,沒有任何啟發人、教化人的作用。

這些瞎搞,怪搞,除了給人以談笑的搞笑談資以外,本身不文雅不文明,屬於善意的惡搞,要是有人模仿,不知道要搞出什麼怪事來。

怪搞的東西,你認為很過癮,傳播出去會害人!不論傳統媒體,還是新媒體,發新聞不能像瞎子甩鼻涕,亂扔一氣。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參加培訓的民間文藝家現場採訪。劉洪進攝

第十一:規律與法律的關係。

我們的報道,既要符合新聞規律,又要符合法律法規。要真實、迅速、有價值。客觀反映事實,這些是新聞的規律所在,但不是說,只要遵循這些規律就是成功的新聞,我們所反映的新聞事實,還得看它是不是符合法律法規。

比如有些報道,總說“長陽縣”、“五峰縣”在幹什麼,殊不知,這樣稱謂違法了。長陽、五峰,國家賦予他們最大一個權利是民族自治權,這是黨和國家對少數民族的尊重和信任,是經過人民代表大會或者其常務委員會依法決定的。報道稱謂中掉了“自治”二字,就違法了。

再比如,有的地方,不依法任免政府組成人員,我們報道了,也是違法報道。還有的報道,罔顧紀律要求。有個媒體報道,表揚某女幹部,說她負責招商引資工作,很敬業,和8個客商喝酒,喝倒了6個,客商服了,紛紛來這個縣投資。現在有規定,領導幹部公務接待不能喝酒,你還喝倒8個,這不違紀了?還表揚!再說,這對這位女幹部的形象有很大的損傷,女幹部就是靠喝酒來實現她的業績、政績的嗎?這就是在幫倒忙。

新聞報道要弄明白的“11個關係”,新老媒體人適用,我果斷收藏啦

位於清江之濱的山城水都。劉洪進攝

(編者注:授課人文成國,系中共湖北省委宣傳部原副部長兼湖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主席、華中科技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兼職教授。以上內容,根據文成國在“宜昌民協通訊員高級班開班”開班時的講課錄音整理。)

錄音整理/文冰

編審配圖/劉洪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