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羣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在人們看來,梵·高留下太多不解之謎,所以電影《至愛梵高·星空之謎》(Loving Vincent)就用了一個懸疑的模式,來替人們解開這些謎底。

故事開始的時候,梵·高去世已經有些時日了,阿爾勒小鎮上,給他送信的郵差的兒子Armand Roulin,發現了一封梵·高寫給弟弟提奧·梵高,但卻沒有寄出去的信,他藉著送信,想見見提奧,卻發現提奧在哥哥去世半年後,也離開了人世。他於是遍訪在梵·高去世前那幾周,和他有過接觸的人,想要幫他自己,也幫我們,解開梵·高留下的謎。

這些謎包括,他到底生活得怎麼樣?他周圍的人都是怎麼對待他的?他們知道他是了不起的畫家嗎?他是怎麼死的,是自殺還是他殺?如果是他殺,兇手是誰?如果是自殺,為什麼?他的死,對周圍的人都有什麼影響?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電影《至愛梵高》中出現的人物。由真人演出,然後由畫家和電影人,把他們的演出變成油畫和電影畫面。

他就像一個深度調查記者,奔走在巴黎和阿爾勒小鎮,去訪問提奧的遺孀,賣顏料的唐吉老爹,加歇醫生,還有警察,頑童,路人。和梵·高生前生活有關的細節,慢慢浮上水面,那些細節,都瑣碎而難堪,不被理解,賣不出畫,欠房租,被小鎮上的人當做瘋子,被流言蜚語困擾,被流氓和頑童騷擾。

所以,如果是他殺,我們可能還好受點,至少有個具體的兇手,有個能讓所有人置身之外的理由。但事實上,殺掉梵·高的,是所有人,是生活裡的所有細節,每個人都是兇手,每個人都沒法置身事外,包括一百多年後,在電影院裡看電影的我們。

因為,我們都受惠於梵·高,卻沒有辦法回饋。生活在現代社會的人,都逃不開梵·高,到處都是梵·高的星空、向日葵和絲柏樹,到處都是他的顏色、筆觸,從書本、明信片、文創產品、奢侈品、傢俱,到電影、漫畫、懸疑小說。

豆瓣上的丹鯊寫了篇《梵高電影宇宙指南——“但你有多瞭解他的人生”》,就列舉了無數與梵·高有關的電影,讓我們看到,人們對他有多感興趣,又有多缺乏瞭解。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丹鯊彙總的,講述梵·高生平的電影。

我們沒有辦法付版稅,沒有辦法把買他畫的錢交到他手裡,更不可能打賞,輕鬆籌,只有看著他在一百多年前,在煎熬中變得不喜歡自己,最後倒在金色的麥田裡。

打個比方,他就像一個來自更高文明的外星人,落到了古代的地球上,他想告訴周圍的人,有種藥叫抗生素,有種通訊工具叫電話,石油可以利用,礦石可以提煉出金屬,或者普及一些現代生活裡的最普通的觀念,例如人有童年少年青年的分期,女性地位不應該這麼低,城市衛生系統非常重要,恐怕都會引起周圍人的不適。人們更不會支持他把這些事務變成現實,他會被當成瘋子、病人、破壞小鎮寧靜生活的人。

身為藝術家,生活在梵·高的年代,的確面臨獲得理解困難,變現困難的問題。但生活在我們這個時代,會不會好一點?如果梵高還活著,或者,我們時代產生了一個梵·高,結果會怎樣?

也許會紅吧,在世的時候,作品就售出高價,享受到名利的好處。不過,我們時代的藝術家,尤其是能夠出頭的藝術家,同時也得是社交狗,不知他能否勝任,因為,他的生平故事裡,到處都在透露一個信息,他是一個孤僻、古怪、瘋狂的人,遺世獨立,不善於社交。

不過,社交這件事呢,是要建立在社交自信基礎上的,而社交自信,是可以通過優越的生活,人際關係的順暢培養起來的。他的孤僻古怪,不是困苦的原因,而很可能是困苦的結果,只要有稍微舒適點的生活,這種孤僻古怪,是會被消除的。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電影的主角,其實是這個穿黃衣的郵差之子。

所以,有科學家分析了人類歷史上的知名藝術家和作家、作曲家後,得出結論,以前的藝術家,患有精神疾患的概率很高,現在的藝術家,有這個問題的概率大大下降。我想,問題的關鍵還是,以前的藝術家,太少出口,太少轉化的可能,而現在的藝術家,畢竟多了很多可能。

也許沒紅。因為,紅是個太偶然的事,人們的讚賞,並不是天然的,需要引導,需要催眠式培育,需要傳奇故事作為支點。梵·高之所以在我們的時代獲得毫無保留的讚賞,恰恰是因為他的死,他的死是所有一切的起點,是撬起地球的那個撬槓。因為他的死,他有了一個絕色驚豔的故事,成了某種精神的代言,他不想這樣,但現實就是這樣。

比如,我很喜歡的畫家黃秋園,他的作品價格、漲幅,在媒體上的曝光率,在拍賣會上的成交率,遠遠低於同時代同水平的畫家,是他的畫不好嗎?不是,是因為他沒有傳奇,他一輩子在銀行裡當小職員,沒有四方交遊的經歷,沒有和名媛的愛恨糾纏,更沒有官方認定的業內頭銜。

還有第三種可能,如果梵·高生活在現代的話,他的才華,已經被稀釋掉了。

梵高的作品,最出色的地方,在於那種驚人的感受力,他在寫給弟弟的信裡,這樣描繪他看到的世界:

“當我畫一個太陽,我希望人們感覺它在以驚人的速度旋轉,正在發出駭人的光熱巨浪。

當我畫一片麥田,我希望人們感覺到麥子正朝著它們最後的成熟和綻放努力。

當我畫一棵蘋果樹,我希望人們能感覺到蘋果裡面的果汁正把蘋果皮撐開,果核中的種子正在為結出果實奮進。

當我畫一個男人,我就要畫出他滔滔的一生。

如果生活中不再有某種無限的、深刻的、真實的東西,我不再眷戀人間。”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這幾張是梵·高的原作。

而現代生活的一切,都是排斥、反對感受力的,感受力越來越像一種古代的能力。現代生活,必須破除個人特質,稀釋感受力,儘量以量取勝。如果梵·高生活在這個時代,或許已經在跟甲方的磨合,在大量的設計稿和行畫中,在社交媒體上和群眾們的短兵相接中(他們的殘忍愚蠢,絕對不亞於一百多年前阿爾勒小鎮上的村民,而且還有網絡力量的加持,更加恐怖。不信你可以看看阿乙是怎麼被網民批鬥的,以及,藝術自媒體大V是怎麼嘲笑當代藝術的),慢慢稀釋掉了才華。

不過,這一切都沒有發生,真正發生的,是《至愛梵高》裡的故事,他在心力交瘁中,以一種混亂的方式,把自己了結在了創作力最盛的時候。

既然是講述梵·高,那必然少不了對他畫作的展示,過去那些講述梵·高生平的電影,都是這麼做的。但這個電影的特別之處,在於它把梵·高的畫風,用一種極端的方式展示了出來——整部電影,是邀請了125位畫家,用了四年多時間,畫出的65000幅梵·高畫風的油畫組成的,這些油畫中的人物、場景,都來自梵·高的原作,人物的生平、對白,都來自梵·高的書信,和同時代藝術家的文字和口述。

用一種瘋子(褒義)的方式,去講述了一個瘋子的生平。

美不勝收,瑰麗到讓人窒息。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電影《至愛梵高》的官網上公佈的一些和製作有關的畫面。

在片尾,梵·高留下背影,轉身離去,《Vincent》唱起來的時候,在場的人,沒有一個提前離去,老老實實看到了最後一行字幕結束。

因為,它的極端,讓所有人仿似進行了一場夢遊,不太容易醒來,不太能夠輕易離去。

《至愛梵高》又讓我懷疑,我們生活裡,是不是也有很多梵·高式的人物,正在被我們蔑視著,糟踐著,忽略著,我們沒有好好去愛護,去理解,我想起了我身邊的某某,某某,我覆盤了一下他們的藝術和他們的生平。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電影結束時,梵·高的回眸。

但也就是想想而已,我必然不準備去理解他們,去為他們犧牲點什麼,哪怕是一個週末,一點睡眠,在我的時代裡,在我的當下,我能做到的,也只有這麼多。

他正在鬧緋聞,正在被群嘲……如果梵·高還活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