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

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

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
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
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
一年20份“责任状” 如何为乡镇干部减负?

2

权力上收责任下移

记者调研发现,一些地方的职能部门仍然存在不担当不作为慢作为甚至假作为现象,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权力上收、责任下移。

一位在基层工作多年的镇长举例说,私搭乱建、环保治理、食品安全等工作,本应由城建、环保、食安等职能部门管理。但一些主管部门却只下达任务、检查督查,一旦出了问题就找乡镇,在客观上,转嫁了责任,容易造成责权不清错位。对此,基层干部颇感无奈。

中部地区的一个乡镇,多年前落户了一家区里招来的企业。但是,这家企业环保要求却不过关,镇里多次向上级环保部门反映,却未引起重视。后来,当地群众对此意见很大反映到区里,区里调查后对镇里进行了追责。

该镇一位负责人对记者说,对于企业存在的问题,镇里多次做工作,“乡镇一级没有执法权,出了问题却要‘挨板子背锅’”

有的地方职能部门在向基层下派任务前缺乏调研,基层落实起来“哭笑不得”。在西部地区一个贫困山区县,乡镇干部为了完成上级部门要求注册一款工作APP的任务量考核费尽脑筋。“下载量有指标任务,要求符合条件的群众都下载,但在我们这样的山区,有些村民连手机都没有,还有两个村没有无线信号,怎么完成?”这个镇的一位副镇长说。

还有一些诸如村级道路、河道堤防、村小建设等农村建设项目,职能部门下达任务书,超出的投入要乡镇负担,这对财力紧张的乡镇而言压力很大。记者在部分乡镇看到,一些中小圩堤年久失修,长满荒草。当地干部说,上级没有下拨管护经费,乡镇无力组织人力、物力进行维修,一旦出现洪水,他们就提心吊胆。

多位受访乡镇干部告诉记者,“执法在部门,责任在乡镇;投入靠乡镇,收益归部门;管理靠乡镇,罚没归部门”的现象,在一些地方多有发生,一些乡镇干部工作起来常常是上下为难、左右掣肘。

“在基层工作,直接面对百姓,作为党员干部,我们很希望做好工作,做出成绩,服务百姓。但乡镇一级存在责权不对等的现象,有时碰到具体问题没有话语权。有时确实委屈,有一种无力感。”一位镇长坦言。

受访乡镇干部呼吁,进一步理顺基层权责关系,减少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和责任担当,让基层干部更有精力、更有信心做好本职工作,服务基层群众。

3

一年20份“责任状”

记者调研发现,在地方工作,环保、安全、防汛等方方面面都要求签署“责任状”,并且一级级下达,省里让市里签,市里让县里签,县里让乡镇签。名目繁多的指标、任务、考评随着这些“责任状”,层层下传,有时还会加码。

一位受访县委书记说,该县专门做了一项调查,发现乡镇一级一年里被考评的目标任务加起来超过35项。采访中,一位副镇长给记者展示了他年初签订的近20份“责任状”。

紧随“责任状”而来的是各种督查检查。防汛检查、扶贫检查、环保检查……各项检查汇聚到乡镇,基层干部应接不暇。有的乡镇一年中仅接待扶贫检查就达12次,有的乡镇民政所只有两位工作人员,但一年中需要迎接的对口部门督导组却达到五六个组、二十多人。

“为了做好工作,对一些重点任务开展督导检查确有必要。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有的职能部门对一些单项业务工作频繁进行的督导检查,却仅仅是翻看材料,走马观花地转一转,对基层工作没有实际的帮助指导。”一位乡镇干部说。

同时,工作问责过多也让乡镇干部工作起来如履薄冰。一位提任不久的县级干部曾在乡镇工作十多年,他坦言,基层工作经常是“一事一议,一人一策”,乡镇缺少专业型人才,处理一些具体问题时难免欠妥。他们最担心上级部门不能设身处地为基层干部考虑,动辄问责处理、“一票否决”。

记者采访中了解到,在中部地区的一个乡镇,曾经有一段时间,班子成员多人背了处分,有的是因为安全生产,有的是因为环保。该镇党委负责人说,有的处分确实是工作没做好,被问责是应该的,但也有的处分“背得冤枉”。

受访基层干部说,“责任状”看似是倒逼基层干部干事担当的措施,但面对一些急难险重的工作任务,个别上级部门借此把风险传导给乡镇,自己做“太平官”。这种现象必须予以纠正。

记者了解到,一些地方已经在乡镇探索开展绩效考核试点,在考什么、如何评、考核结果怎么用等方面积极创新,初步形成了考核重日常、考评看民意、考用比实绩的绩效考核办法,体现了正向激励、公平公正的考核导向。

基层干部呼吁,建立健全乡镇工作考评机制,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该干的事不推诿,该问的责不含糊。同时,对基层干部多点理解关心,少些求全责备,真正做到严管与厚爱相结合,从而调动他们干事创业、敢为善为的积极性创造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