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四個歷史典故,重溫心靈友誼

嵇康臨刑託孤

「原創」四個歷史典故,重溫心靈友誼

大將軍司馬昭欲禮聘嵇康為幕府屬官,嵇康跑到河東郡躲避徵辟;司隸校尉鍾會盛禮前去拜訪,遭到白眼冷遇。同為竹林七賢的山濤離開選官之職時,舉薦嵇康代替自己。嵇康作《與山巨源絕交書》,列出自己有“七不堪”“二不可”,堅決拒絕出仕。嵇康對司馬氏不合作態度,最終招致殺身之禍。

嵇康臨刑前,沒有把自己的一雙兒女託付給自己的哥哥嵇喜,沒有託付給他敬重的阮籍,也沒有託付給曾一同打鐵的向秀,而是託付給了政見不合的山濤,並且對自己十歲的兒子嵇紹說:“山公尚在,汝不孤矣。”在嵇康死後,山濤對待嵇紹就像對待自己的兒子一樣,並把嵇紹撫養成才。

十幾年過後,司馬炎當了皇帝,朝廷的混亂局面有所扭轉。山濤就上書給司馬炎說:“父親有罪,和兒子沒有關係。嵇紹現在已經長大成人,並且品德高尚,才華橫溢,應該給予重用。”司馬炎採納了山濤的意見,任命嵇紹為秘書郎。

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嵇康託孤的故事,“嵇紹不孤”的典故也由此流傳開來。嵇康個性張揚,在政治上與好友決裂,在感情上則十分倚重,應死而無憾;山濤守信用,不避嫌,一諾千金,忠人之托,應活得心安。二人儘管政見不同,但心有靈犀,堪為過命的朋友。

林語堂話說魯迅

「原創」四個歷史典故,重溫心靈友誼

林語堂曾和魯迅也是志同道合、並肩戰鬥的文壇摯友。《語絲》時期,他們在戰鬥的崢嶸歲月中結下了深厚的情意。但到了20世紀30年代,思想上出現分歧,文學立場也有了差異,加之一次又一次的誤會,十年的友誼出現了裂縫,魯迅就不再把林語堂當朋友了。

可魯迅謝世四天後,林語堂這樣寫道:“魯迅與我相得者二次,疏離者二次,其即其離,非吾與魯迅有輊軒於其間也。吾始終敬魯迅,魯迅顧我,我喜其相知,魯迅棄我,我亦無悔。大凡以所見相左相同,而為離合之跡,絕無私人意氣存焉。”“絕無私人意氣存”,這是友情得以維繫的基石。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斯世當以同懷視之。” 清朝何瓦琴的這副對聯值得每一個渴望友誼的人銘刻在心。人生難得一知己,視如手足當珍惜。不要因為幾一句話、一次爭論

或一件小事就意氣用事,翻臉把十幾年建立起來的友誼撕個粉碎。真正的友誼一定經得現實風雨的考驗,並在風雨考驗之後變得更見堅不可摧;只有庸俗淺薄、缺乏志趣和道義的苟合,才會弱不禁風,就像秋天樹上泛黃的樹葉,略有風吹草動,便紛紛敗落。

歲月無痕,曾經多少動人的故事都化作了殘存的吉光片羽,但那些遺留下來的文字依然在歷史的星空熠熠生輝,溫暖著歷史,照亮了後來者的心靈。我們雖然無法考證它到底有多大的可信度,但我一直執拗地篤信它的真實性。因為,即便是古人隨意杜撰,起碼也能透露出時人的人格理想,和當今社會某些人“我是流氓我怕誰”的叫囂、“豬鼻子插蔥充大象”的偽裝以及赤裸裸的金錢崇拜形同雲泥,不可相提並論。

鮑叔牙舉薦管仲

「原創」四個歷史典故,重溫心靈友誼

管仲年輕時和鮑叔牙一同做生意,因家裡貧困,常常在分利時多貪多佔,而鮑叔牙不以為意,始終如一信任他。不久,鮑叔牙侍奉齊國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小白的哥哥公子糾。等到小白登上諸侯王位成為齊桓公時,公子糾死了,管仲作為糾的黨羽被囚禁。

鮑叔牙向齊桓公力挺管仲:“臣幸運地跟從君上,君上現在已成為國君。如果君上只想治理齊國,那麼有叔牙和高傒就夠了。如果君上想成就天下霸業,那麼非管仲不可,管仲到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能強盛,不可以失去他啊!”

桓公聽從鮑叔牙的建議,同意選擇吉祥日子,以非常隆重的禮節親自去迎接管仲,以此表示對管仲的重視和信任,同時也向天下人表明自己的賢達大度。桓公接見管仲,一連談了三天三夜,言談甚是投機。於是,他齋戒三日,拜管仲為相,並尊稱“仲父”。

管仲被任相後,掌管齊國政事,輔佐齊桓公,尊王攘夷,匡正天下,最終成為“春秋五霸”之一。

管仲不無感慨地說:“吾始困時,嘗與鮑叔賈,分財利多自與,鮑叔不以我為貪,知我貧也;吾嘗為鮑叔謀事,而更窮困,鮑叔不以我為愚,知時有利不利也;吾嘗三仕三見逐於君,鮑叔不以我為不肖,知我不遭時也;吾嘗三戰三走,鮑叔不以我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糾敗,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鮑叔不以我為無恥,知我不羞小節而恥功名不顯於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鮑子也。”

這就是理解與信任。信任與理解是心靈的紐帶,朋友之間如果缺乏理解與信任,就不能算是心靈上的真正的朋友。

俞伯牙摔琴謝知音

「原創」四個歷史典故,重溫心靈友誼

俞伯牙擅長彈琴,鍾子期有很高的音樂鑑賞能力。俞伯牙彈琴時,心裡想到了高山,鍾子期聽了讚歎到:“你彈得太好了!簡直就像巍峨的泰山屹立在我的面前。”伯牙心裡想到流水,鍾子期讚歎道:“好啊,這琴聲宛如奔騰不息的江河從我心中流過!”不管伯牙心裡想什麼,鍾子期都能準確地道出他的心意。

他們相約一年後再見面,可到了約定的日子鍾子期卻沒有露面。伯牙多方打聽才知道,原來鍾子期已經病死,他悲痛欲絕,知道子期一死,世上再無知音之人。於是,他來到子期墳前撫琴悲歌:“憶昔去年春,江邊曾會君。今日重來訪,不見知音人。但見一抔土,慘然傷我心! 心傷心復傷心,不忍淚珠紛。來歡去何苦,江畔起愁雲。子期子期兮,你我千金義,歷盡天涯無足語,此曲終兮不復彈,三尺瑤琴為君死!”歌罷,抽刀斷絃,將心愛的瑤琴摔碎在祭石臺上,以表達對知音的敬愛和友人逝去的惋惜。

這就是“知音”的故事。同聲相應,同氣相求,同師曰朋,同志曰友。沒有共同的志趣與精神追求,就不能成為心靈上的真正的朋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