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杞人,卻在憂天

我不是杞人,卻在憂天

“杞人憂天”這個成語一直是個貶義,我卻認為,古時那個“杞人”實屬難得,他至少在思考問題。

我不是“杞人”,只是一介書生,許多問題用不著我去思考,但有許多問題要闖進我的腦海,讓我不得不去思考——

有幾家單位還保存有30年前的資料?

一家單位(含企業,下同)只要存在,它存在的過程便是一段歷史,即使中途變更名稱或被裁撤、破產,它應該留下它的歷史痕跡。這個歷史痕跡便是由許多資料(包括影音等)來體現。歷史資料能讓人們知道過往,明確未來。可以說,一家單位沒有了自己的歷史資料,便是殘缺不全的肢體。中國人很容易用“事過境遷”“物是人非”等詞語來搪塞,以致於對這一問題的存在從來是覺得“再正常不過了”,也就從沒有人去追究本來的過失。

這幾十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自新中國成立各單位原本建立起的檔案都當廢紙賣了,不信你現在去一些單位查30年前的檔案資料,估計會讓你失望,有的單位10幾年前的檔案資料都沒有了,除了少部分必須移交上級管理的檔案資料外。有人會辯解說,那些資料若保存下來,每家單位都沒有空間可用了。但實現電腦辦公也有10幾年了吧,有幾家單位完全實現了電子歸檔?

我收藏有一本書,名《東韃紀行》,是日本間諜間宮林藏所著,這本書讓我大吃一驚,原來日本人為侵略中國早在200年前就在做準備,他們首先要從中國東北入手,所以,這本書中詳細地記載了中國東北的情況,每個屯子的進出口都標得清清楚楚,屯裡主事的人有什麼喜好等等。這讓人想起日本侵華期間,他們的軍用地圖為何比中國人自己繪的地圖還要詳細準確!所以,國與國之間的較量,從檔案資料情報上就可看出高低輸贏了。

現在,許多單位幾十年前的檔案沒有了,也許日本人那裡有,你信不?

年輕的公務員們是否有激情地工作著?

一個現代國家要健康發展,擁有一支高素質的廉潔的公務員隊伍高效地工作著,是不可或缺的條件。近年來,中國為改良公務員隊伍,出臺了許多措施,公務員隊伍整體素質應該得到了提升。

但據我觀察,年輕人考公務員,大部分並非是一種自覺的職業規劃,而是出於生存的需要或遵父母之命,也就是說,這部分公務員並沒有明確的人生目標,或很難看到一個清晰的人生走向,那麼,他們的工作激情從何而來?創造性的工作還有多大可能?從人的正常心理分析,能按部就班把規定的動作做好就很不錯了,何必還去創造性工作?創造性工作是有風險的,誰願為其擔責?他們要升職,正常的途徑能否得到保證?

更嚴重的是,近年來畢業的大學生、研究生進入公務員隊伍,還有很長一段心理調適期。在校期間,有些老師已把官員描繪得腐敗透頂,把地方政府描繪得一團漆黑,而他們當了公務員,卻要在這樣的環境下與這樣的上級朝夕相處,心理上那個坎是很難一下跨過的,因此表面上畢恭畢敬,內心深處同時有一個聲音在質疑。如果他所看到的所接觸的與大學老師所說的相印證了,那麼,他內心的痛苦與失望是可想而知的,如果不辭職,而是長期呆在公務員行列裡,那是一種怎樣的狀態?如果這樣的人形成了一個群體,後果是否堪憂?

特別是全國有些地方依然存在雙休日裡公務員加班加點而無任何勞動報酬的情況,這代青年人接受的教育十分看重個人價值,“我勞動我應得”的觀念深入骨髓,勞動了而且勞動得越多有可能出錯的機會更多卻又無分文勞動所得,他們難道不反感?

如果連反感都看不到的話,只能說這一代年輕的公務員正成為“忍者”。

青年人是祖國的未來,如何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這是一個急需解決的課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