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貨之光」頻繁出現,和95後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中國的消費市場在過去的幾十年裡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由於成長環境的不同,80後、90後、95後和00後的消費觀念也在不斷變化。

現在的95後比起國外品牌,更多時候會選擇國貨。同時,他們也在有力推動國內消費品牌,帶動各個品類的消費升級。

◆◆◆◆◆

95後引領“國貨之光”出現

如果說80後是注重生活剛需的一代,那麼90後則是更追求商品價值和質量的一代。到了95後,這個消費觀又發生了什麼變化呢?我們先從95後的消費觀特點說起。

1.收入水平升級

現在的95後,大多數還是在校學生,生活費和個人開銷幾乎都來自父母,但是也有不少人開始進入社會,有接近4成的人依靠自己獲取收入。

有著父母的經濟支撐與自己的收入,95後的消費觀逐漸從“僅僅滿足生活需求”的束縛中走出來,他們更追求一些精神物質上的滿足。

2.追求個性化、高顏值

“國貨之光”頻繁出現,和95後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95後在消費時更加關注自己的個性化需求,期望通過消費展示自己的品味和身份,所以“國潮品牌”才開始頻繁湧現。越來越多獨具創意的中國原創潮牌出現,就連李寧、太平鳥也一起加入到了“國潮”大軍中。

同時,高顏值的產品也將更吸引95後的目光,網易嚴選這類主打簡約家居的品牌崛起,也正是因為它們的設計正好中了95後追求顏值的下懷。

3.社群圈子互相“安利”

95後群體中存在各種各樣的圈子,這些基於興趣或者其他原因建立起來的社交圈子,能夠直接影響到95後的消費過程。這也就是為什麼營銷君在一開始說的,知乎、小紅書等地方會出現很多“國貨之光”的安利。

“國貨之光”頻繁出現,和95後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比如某網紅在自己的社交媒體上推薦了某款國貨產品,喜歡嘗試新事物的95後消費者則很容易被“種草”。

◆◆◆◆◆

95後帶動品牌年輕化

正是因為95後已經成為了消費主流,所以不少國產品牌也開始將自己的品牌進行著年輕化的“翻新”。

其中最為典型的案例就是百雀羚了,從去年那個在朋友圈刷屏的H5開始,百雀羚就在年輕化營銷這條路上越走越遠。不僅如此,百雀羚從2012年起連續四年冠名《中國好聲音》,還贊助過綜藝節目《非誠勿擾》,邀請周杰倫作代言人等。

“國貨之光”頻繁出現,和95後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除了百雀羚以外,羽西也看中了年輕人美妝市場的紅利,曾與11位仿妝達人聯合推出“Cos中國美”的活動。比如以小喬等中國風仿妝出名的小豬姐姐為羽西推出了武則天仿妝,藉由這些合作讓喜愛日韓和歐美品牌的年輕人對“中國美”提高好感度。

為了更好地融入進95後的圈子,國貨品牌還積極與一些頗受年輕人喜歡的知名IP合作,比如上面說到的羽西就曾經和丁一晨推出過限量款合作面膜等產品。

◆◆◆◆◆

營銷過度的“國貨之光”

現在很多國貨為了能在95後消費者眼中怒刷存在感,直接找網紅、KOL為其打廣告,或者在小紅書、知乎上帶動話題討論熱度。推薦得多了,其中也不乏出現一些營銷過度的“國貨之光”。

就拿口紅來舉例子,YSL、嬌蘭等國外品牌的口紅國內專櫃都是300元左右,如果是限定色號還會更貴,於是就出現了不少便宜的“替代品”。

“國貨之光”頻繁出現,和95後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一開始這個“替代品”的角色還是集中在日韓的美妝品牌上, 一般40元~80元就可以買到。後來,隨著國貨的崛起,越來越多也許你根本沒聽說過的國產美妝品牌也火起來了。

部分國貨品牌定位是很不錯的,比如淘寶上某款口紅,以古代對紅色的不同稱謂來命名,產品包裝設計古色古香,恰好滿足了95後對顏值的追求。可實際上據買回去的消費者反映,口紅的質量並不怎麼好,便宜歸便宜,但是用了一次就不想再用了。

也就是說,大部分中國化妝品的研發能力尚處起步階段,對於皮膚、基因、原材料等基礎研究尚處於空白或薄弱狀態,成分創新較少。雖然便宜,但從性價比上來說,可能拼不過那些價格相對較高的國外美妝品牌。

“國貨之光”頻繁出現,和95後消費者有什麼關係?

綜上所述,現在隨著95後甚至00後消費力量的崛起,國貨也終於開始被擺上檯面與國外的大品牌相提並論了,這的確是一個好兆頭。

但同時,國貨品牌也要不斷彌補自身存在的短板,不要只知道配合年輕人營銷,卻忘記產品質量才是根本這件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