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體人,咱可別做「洗稿」這跌份兒的事

在現在這個媒體生態圈,新媒體的熱度已經快蓋過傳統媒體的風頭,各大公司,只要能和新媒體掛上鉤的,必定會設置一個新媒體運營崗位,這也使得我國現從事自媒體的人數不在少數。人數是不少,但這些自媒體人打著優質內容的幌子卻在暗暗地坐著“洗稿”的偽原創。

最近,一種新的抄襲手法——“洗稿”在互聯網上開始興起,有人甚至說自媒體“洗稿時代”來臨。所謂“洗稿”就是對別人的原創內容進行篡改、刪減,使其面目全非,但其實最有價值的部分還是抄襲的。通過“洗稿”,可以短時間炮製出所謂的“爆款文章”,並從中獲利。

自媒體人心裡都知道自媒體的盈利模式最基礎的是通過自媒體+廣告,先積累大量的流量,然後進行流量分發,分發的方式可以類似於百度的競價模式,也可以是CPC、CPM、CPA等付費形式的廣告。再者是自媒體+付費閱讀,在版權意識薄弱的中國,願意為知識付費的人少之又少。但是自媒體的崛起,給民眾製造了很多自由說話的空間和場所,在言論相對自由的同時,民眾製造了大量的無用垃圾信息,這時有價值的知識顯然是要付費的。再升級就是自媒體+電商,將媒體、社交和電商有機結合起來似乎成了解決傳統B2C獲客成本高的有效途徑。最後就是線下收益。

所以無論通過以上哪種方式來獲取利潤,前提都是首先要引來流量,就是所謂的粉絲量的儲備。怎麼吸引來粉絲又回到了生產“百萬爆款文章”這個核心。

自媒體人本身不具備新聞採編的權利,但是隻靠自身的知識儲備很難完成一篇爆款文章並獲得更高的關注。沒有關注就更談不上利潤分成。再加之自媒體,像頭條號、大魚號、百家號...這些自媒體賬號通常是要經過新手期——原創期——創收期,但是話講,要過原創期是很困難的。這時,一些在內容創作上走偏的自媒體人就容易急功近利走上“洗稿”這條捷徑。

對於自媒體平臺而言,大量的扶持原創作者和優質的原創內容同時更多的資源和政策的傾斜,優質的原創內容,會給予更多的推薦權重、流量曝光,甚至是直接的獎勵。使得部分自媒體人以牟利為源動力,大肆地進行“洗稿”的操作。

自媒體人,咱可別做“洗稿”這跌份兒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有媒體稱洗稿現已形成產業化,流水線作業侵害的正是原創者的合法權益。“創作一篇刷屏級的文章,可能需要七八年的積累,但是這些洗稿的人花10分鐘就把我的工作成果拿走了,而且洗掉了我80%的流量和收益,這非常傷害我們這些原創者的創作熱情。”一位原創者對“洗稿”行為的反應。

可以看到,如今“洗稿”手法可謂花樣百出,不僅原創者叫苦不迭,它也危害了整個網絡空間的創作氛圍和環境,那麼治理“洗稿”現象的難點到底在哪?

難點一技術豐富 “洗稿”成本低

用於“洗稿”的軟件比比皆是,從偽原創到錄製視頻、音頻再到去水印等等一應俱全。有些軟件被封后,過不了多久,換個馬甲又冒了出來,一直在持續更新。

難點二內容改頭換面 “洗稿”認定難

專家表示,大量的人在平臺洗稿,對平臺來講直接帶來的是熱鬧、人氣、流量,這是互聯網平臺的核心訴求,有核心訴求就會動搖平臺去打假的決心,因為這樣他也會獲益。

自媒體人,咱可別做“洗稿”這跌份兒的事

圖片源自網絡

今年7月,國家版權局聯合國家互聯網信息辦公室、工信部、公安部共同啟動“劍網2018”專項行動,首次提出將重點打擊自媒體通過“洗稿”方式抄襲剽竊、篡改刪減原創作品的侵權行為。年初,國家對短視頻的整治一方面是從傳播內容上清潔網絡環境另一方面也是在踐行網絡內容打假,重點打擊”洗稿“這種違背媒體從業者職業道德行為的一種措施。

總的說來,不管是媒體人還是自媒體人,都是以文字謀生的人。原創不易,且碼且珍惜。內容至始至終都是我們無聲的盾牌。“洗稿”有形式沒內核,有“洗稿”的功夫,相信你也不缺那點時間,沒事煩請多讀讀書,多些思考,碼出來的文字才配得上“媒體”這兩個字。做好內容,創收咱們慢慢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