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乡村打造新时代的“桃花源”

株洲日报评论员

东晋诗人陶渊明在其名篇《桃花源记》勾勒出这样一幅乡村美景图:“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如此安逸祥和欢快的乡村美景,既是诗人的美好想象,也是千百年来每个人的心之所盼。将这朴素梦想照进现实,增强民生福祉,正是我党政之所向。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为广袤农村和亿万农民实现美好生活的向往擘画了新坐标、描绘了新蓝图。今年省两会期间,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杜家毫参加株洲代表团讨论时,明确要求株洲“突出乡村振兴,解决好城乡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这为株洲发展指明了方向。

株洲是一座工业大市,天上飞的、地上跑的、海底潜的,株洲都能造,但株洲也是农业弱市,也有像茶陵、炎陵这样刚刚摘掉“贫困帽”的欠发达地区。可以说,株洲越往南,底子相对越弱,特别是在高山深林处,还有比较贫穷、比较困难的情况,不少乡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标准低、老化现象严重,村级集体经济散小弱,还处在“零打碎敲”的初级阶段,乡村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较突出。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乡村振兴之路看起来荆棘满布,道阻且长,有的人因此产生畏难情绪,信心不足。但换一个角度看,这样的乡村不正是大展身手、建功立业的好地方?存在的短板与问题,不正是发展的机遇和潜力?细致调研、科学决策、精准施策、补齐短板,乡村一定大有作为。

村舍破败、道路坑洼,这不是乡村的代名词。改善人居环境,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第一场硬仗。治理生活垃圾和生活污水、完善公共服务设施、改水改厕、提升村容村貌,这是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基础性工作。以工哺农、以城带乡,要素资源不断向农村倾斜,蓝天、净土、碧水、青山行动“上山下乡”,山乡巨变,留住乡愁,农村自然也能引来“凤凰栖”。

产业兴则乡村兴。没有产业,乡村振兴只能是空中楼阁。浏阳市沙市镇东门村发挥森林覆盖率高的自然优势,整村推进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薄弱村”摇身变为富裕村;长沙县开慧镇锡福村“洗脚上岸”做民宿,实现农户、村集体和企业的“三赢”。我市也有发展农村产业的成功案例,炎陵县多年致力打造“炎陵黄桃”品牌,今年全县黄桃总产量达2.3万吨,实现综合产值5.2亿元,带动种植、包装、物流、乡村旅游等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小小黄桃成为脱贫致富的金果。发展特色产业既是乡村振兴的金光大道,也是创建美丽乡村的总引擎。

没有好声音,再好的戏出不来;没有人才,再好的愿景也无法实现。火车跑得快,全凭车头带。天元区响水村从“响水不响”的落后村,变身为全国文明村,其秘诀之一就在于突破机制创新,探索能人治村,找好致富的领头雁。能人可以引领和影响村里的各项事业,可以减少决策成本,可以克服集体行动的困境,可以通过个人能力和社会资本,获得为乡村发展所必备的丰富经济资源。长沙已出台三大惠农新政,打好土地、财政、人才、金融“组合拳”,盘活人、地、钱,以四大杠杆撬动新型村级集体经济全面振兴。我们也要通过更多优惠政策、创造优良环境等,引导人才向农村流动;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全面提升乡村发展和治理水平。

“上下用心,惟农是务。”激励各类人才在乡村大展才华,新时代“桃花源”的美景定能在乡村遍地开花,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