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由中國文學藝術界聯合會、中國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影像見證40年”全國攝影大展已於8月30日10:00,在中國國家博物館啟幕。

展覽以攝影的獨特視角形象地再現人民群眾生活衣食居行、教育、衛生、社會保障等各方面翻天覆地的變化,集中彰顯我國改革開放40年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民生等各方面所取得的偉大成就。

以下為部分展覽作品: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78年1月16日,參加全國科技規劃會議的專家們在閉幕會上聽總結講話。

這是繼1956年、1962年兩次科學規劃會議之後召開的第三次全國科學技術規劃會議。

劉恩泰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78年4月,陝西省岐縣山五丈原鄉諸葛廟廟會。

起個大早,梳妝打扮,扶老攜幼,趕驢拉車……趕廟會,是物質匱乏年代的狂歡節,更是時代變遷的縮影。

廟會,又稱“廟市”或“節場”,一般在農曆新年、元宵節、二月二龍抬頭等節日舉行。

李少童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78年,北京南池子大街冬景。

寒冷冬日的早晨,人們冒著風雪騎車上班。那個年代,私家車還很少。人們出行以自行車、公共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

翁乃強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79年,清華大學77級學生在上課。

清華大學77級入學新生只有800多人,1個月後又擴招了200多人,錄取共計1053人。在新生中,職工和下鄉回鄉知識青年佔70%以上。

1977年,中斷10年的高考制度恢復。這一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570萬人,錄取率僅為5%。2017年,全國高考報名考生共940萬人,錄取率達74.46%。

知識改變了一代青年的命運,而他們也改變了中國。

顧德華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0年7月8日,北京第七十五中學考場。

高考,承載著青春的記憶。與現在相比,上世紀八十年代的高考嚴苛艱苦得多。知識改變命運,學生們揹負著整個家庭命運在奮鬥。

任曙林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0年,北京八大處公園裡的時髦女青年。

上世紀八十年代,蛤蟆鏡、大波浪在城市青年中風靡一時,也讓人們感受到了國家因改革開放煥發的春天氣息。

王文瀾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0年北京東四北大街,交警護送小學生過馬路。

“我在馬路邊撿到1分錢,把它交給警察叔叔手裡邊……”這首歌創作於1965年,那時1分錢可以買一支鉛筆;改革開放初期,1分錢可以換幾顆糖;日子過得飛快,不知從什麼時候起,1分錢不見了。

劉英毅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0年,山東臨沂,為了抗旱保收成,生產隊社員在挖大口井。

水是生命之源,沒有水就沒有生命。山東是農業大省、糧食主產省,也是水資源嚴重短缺省份之一,人均水資源不足全國的六分之一,旱災是各種自然災害中的第一大災。

李百軍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上世紀五十年代,連接內地和西南、西北的鋼鐵大動脈寶成鐵路,在“難於上青天”的蜀道建成通車。

1981年8月,秦嶺山區發生特大洪水和泥石流,寶成鐵路整段整段的路基被衝碎,數千米鋼軌擰成麻花,十多座鋼鐵大橋和涵洞解體……這是西安鐵路局救援人員步行向災區送物資。

遭受如此重傷,卻只用了60天,寶成鐵路便恢復通車。是晝夜不停歇的兩萬多名工人、官兵,創造了這個奇蹟。

李少童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1年秋,福建馬尾。

馬尾以造船知名。從1866年創辦至1907年停造,馬尾造船廠建造了各類艦船40艘。清朝滅亡後,這個晚清最重要的造船廠開始沒落。現在,馬尾港附近建有以船政文化為主題的公園。

張宇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3年1月,趕上這天真不賴,洗衣機拉回家。

1874年,人類發明了木製手搖洗衣機。但在100多年以後,洗衣機才開始大量進入中國家庭。

王文揚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3年春節,在內蒙古錫林郭勒盟東烏珠穆沁旗額吉淖爾蘇木拍攝的蘇德木一家人。當天的氣溫達到零下38攝氏度。

有動物的陪伴,蒙古人才得以度過零下三十幾度的漫漫寒冬:羊皮襖可以抵擋刺骨的寒風;綿羊毛可以打成毛氈,製作氈房;牛糞是上好的取暖燃料;還有蒙古奶茶、馬奶酒等高熱量飲料,溫暖冬日的腸胃。

額博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3年,西藏那曲賽馬會上,牧民們紛紛把收錄機擺在舞臺邊沿,錄取臺上民間藝人的格薩爾說唱節目。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便攜式收錄兩用機風靡一時。

扎西次登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4年10月,山東省安丘縣,一支由黃牛組成的特殊宣傳隊。

這些黃牛頭戴大紅花,馱著各類電器物品,邁著矯健的步伐,穿行安丘縣城各條街道上,目的是告訴人們:計劃經濟時代結束了,所有物資將敞開供應。

王平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4年,廣東深圳洪嶺大廈建築工地。

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中國建築第三工程局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國際貿易中心大廈時,曾創下了三天蓋一層樓的“深圳速度”。

作為中國設立的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窗口和新興移民城市,已發展成為現代化國際化大都市,享有“設計之都”、“時尚之城”、“創客之城”、“志願者之城”等美譽。

周順斌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5年,雲南省大理市下關鎮鴛浦街,洱源縣農村4位白族女青年第一次來到髮廊燙髮。

很長一段時間裡,人們的髮型千篇一律,女性不是齊耳短髮,就是編著麻花辮,男性的髮型更是乏善可陳。而到了八十年代初,改革開放的春風吹動了老百姓的髮梢,過去“不敢美”“沒錢美”的問題解決了。

據統計,改革開放前,全國約有1萬個理髮店。而截至2016年年底,全國美容美髮店已超過18萬家,中國人每年花在頭髮上的錢超過1300億元。

劉建華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5年冬,遼寧朝陽喀喇沁左翼蒙古族自治縣,一條無名的小河旁。

即便是寒冬,東北一個村子很早就甦醒過來,有人去趕集,有人忙著拉糞,有人開始勞作……改革開放使中國真正活躍起來。

王玉文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所有作物中,麥子成熟期最短。麥黃時節不過半個月左右,如不趕快收割,麥粒就會炸裂;若遇上雨天,未能及時收割的麥子就會長芽。於是,替人割麥的麥客應運而生。

在關中平原上,甘肅、商洛以及安康地區的農民,是麥客的主力軍。麥客們算著麥黃的時差,從一個地方趕往另一個地方。

隨著科技發展,“鐵麥客”收割機漸漸取代了過去的老麥客。

侯登科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6年2月,第一批中央講師團的成員劉建軍(左一)、呂利民(左二)在山西省呂梁地區離石縣坪頭村的學生劉志英家家訪。

1985年6月,中共中央決定從黨政機關抽調幹部,參加培訓中小學教師的工作。1985年到1988年,共派出近五萬人,參與培訓中小學教師40萬,職業技術人員15萬,中學生15萬,各類長短培訓班1600餘個。

劉宇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7年,陝北正月初二回孃家。

按照陝北的習俗,正月初一不出門。出嫁的女兒多在正月初二、初三帶上娃娃回孃家。

王苗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7年5月28日,核物理學家王淦昌80歲生日當天,在科學會堂做學術報告。

上世紀六十年代,為了中國的核武器研究,王淦昌化名“王京”,留下一句“我願以身許國”,從科學界消失了17年。

1964年10月16日,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試驗成功。1998年,王淦昌逝世,次年被追授“兩彈一星”功勳獎章。

羅更前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7年,河南濮陽濮城縣集市上的出租車。

上世紀八十年代,出租車已經出現,但還不多見。在機動車沒有普及的小縣城,三輪車就是集市上的“出租車”,拉人運貨都方便。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8年5月,新疆塔城地區托里縣春牧場,一位哈薩克族牧民在放牧途中。

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牧民春季轉場,途中會有一兩天找不到水源,人們就在馬背上擔水,路上飲用。如今,轉場條件越來越好,再也不用背水轉場了。

沈橋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8年,湖北省巴東縣神農溪景區的縴夫。

千百年來,縴夫一直是長江航運的重要一環。環環相扣,才有了航道代代通暢,城市沿江而興。

三峽大壩的建成,徹底改變了長江的航運條件。庫區蓄水後,縴夫逐漸從人們視野中消失。上世紀八十年代後期,神農溪開發旅遊,縴夫成為看點之一。

肖萱安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8年初冬,中國首次人體藝術油畫大展在中國美術館舉辦, 135幅中央美術學院中青年教師的人體油畫藝術作品展出,轟動社會各界。

曾在中國被視為“傷風敗俗”的人體藝術,首次進入了中國藝術最高殿堂。著名畫家吳冠中曾說:“當維納斯裸像站立於大庭廣眾面前被大家引以為驕傲的時候,人們就開始真正地踏進了高層次的審美領域。”

賈國榮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2年8月,深圳以發售認股抽籤表的方式發行5億元新股。一位小夥子排了兩天兩夜的隊,在發售股票抽籤表前半小時被清理出列。

新股認購表發售當天,不到半天就被一搶而空,數萬名沒有買到股票的人走上街頭,引發騷亂,被稱作“深圳股潮”。透過鏡頭,我們能夠感受到改革早春的劇變和人心悸動。

張新民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0年,山西左雲縣上張家墳村,村裡有了第一臺電視機。

1958年,中國第一臺黑白電視機在天津誕生。到1987年,中國電視產量超過日本成為全球最大的電視機生產國。

截至 2016 年底,我國家庭電視用戶4.23 億戶,電視節目綜合人口覆蓋率為 98.9%。

王悅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7年1月,河北省隆化縣,一個小女孩通過公共汽車的破窗跟軍人父親告別。

解放軍某部軍營外,有個公共汽車的“招呼站”——不是正式車站,有人招手,車就停——來探親的軍屬都在這裡搭車。車停住後,小女孩搶先跑了上去,發現破窗能看到外面,便趴在窗口,衝著來送行的軍人爸爸不捨地喊:“爸爸!爸爸!”

希望她明白,聚少離多的爸爸,也是好爸爸。

馮建新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9年冬至1990年春,西藏那曲地區發生歷史罕見的雪災,很多牧民被凍傷、患上雪盲症。這是那曲地區人民醫院院長扎西(左)給災民治療。

土登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9年1月27日,遼寧丹東,老山前線第十五偵察大隊英雄偵察四連副連長陳學民烈士的父親,被兒子的戰友扶上主席臺。

老人平靜地說:“我本想接他一起回家見鄉親們的,可他沒回來,打仗嘛,怎能不死人?你們能平安回來就和我兒回來一樣,我為你們高興。”戰友們簇擁著這位剛強的父親合影,並告訴他:“我們都是您的兒子!”

線雲強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89年8月9日,甘肅省蘭州市城關區南濱河東路,一對老夫妻正在拍攝合影。

上世紀八十年代,相機是貴重物品,拍照片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自從手機普及,攝影的門檻大大降低。

吳平關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0年,上海市貴州路,72家房客。

“72家房客”是住房狹小的代名詞。上海滑稽戲經典曲目《72家房客》曾轟動一時。半個世紀以來一直住房困難的上海人,對這個名詞和這部戲都深有感觸。

生活遠比戲劇精彩。2012年,攝影師龔建華故地重遊。照片中的弄堂還在,只是裡面的住戶,他幾乎全都不認識了。所幸,他遇到了照片中那位抱著孩子的女士,她已經成了一位阿婆。

龔建華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0年11月29日,甘肅蘭州軍區某部全副武裝的官兵徒步進入塔克拉瑪干大沙漠進行生存訓練。

塔克拉瑪干,維語意為“走得進,出不來”。英國探險家馬爾克·斯坦因(Marc Stein,1862-1943)在100年前將塔克拉瑪干稱為“死亡之海”。

王建民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1年4月,安徽省金寨縣三合鄉中心小學,8歲的蘇明娟在上課。

蘇明娟1983年出生在安徽金寨縣桃嶺鄉張灣村一個農家,每天往返24裡山路上學。照片發表後,很快被國內各大報紙雜誌爭相轉載,“大眼睛”成為中國“希望工程”的宣傳標誌。

解海龍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1年5月22日,雄性長頸鹿珠丹遷居。

為了把4米多高的它請到車上,北京動物園工作人員頗費了一番心思。珠丹由此開始了它的長途旅行,目的地是遼寧大連。

隨著交通工具越來越便捷,這些“大高個兒”出門也容易多了。2016年、2017年兩年,僅鄭州機場口岸就進口了129只長頸鹿。

李明放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1年夏,江蘇南京大廠區九村,一位母親在夏夜裡陪孩子寫作業。

有報告顯示,超過90%的家長陪孩子寫過作業,其中,每天陪寫的家長高達78%。2017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將“著力解決中小學生課外負擔重”列為非補不可的“民生短板”。

田鳴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1年7月2日,在山東平邑縣的一條公路上,一群騎自行車的年輕人抓著拉草袋的拖拉機前行。

自行車是當時農村青年金貴的交通工具,他們把心愛的自行車精心打扮:車座罩上帶穗的套子,車梁用布或彩紙裹起來,車條要繞上幾圈毛線才好看……鋥亮的車子飛快駛過,留下一路“叮鈴鈴”的脆響,引來一片羨慕的目光。

錢捍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2年1月15日,瀋陽軍區某部300餘名服滿現役的老兵復員,離隊登車前,他們莊嚴地向老連隊行了最後一個軍禮。

2018年,國務院組建退役軍人事務部。

李剛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2年2月10日,陝西省志丹縣杏河鄉楊家嶺村進行土地調整。

土地調整是採用土地合併和轉讓、截彎取直和土地交換等方法,以消除土地利用缺點的工作。1982年,楊家嶺村劃分了責任田。10年後,隨著人口增長以及村集體用地的重新劃分,楊家嶺村再次進行土地調整。

胡國慶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2年,四川省樂山縣一處茶鋪。

“茶館是個小成都,成都是個大茶館”。川人愛茶,茶館就像一個小社會,會友、打牌、遛鳥、聽戲、掏耳朵、擺龍門陣……在茶館從早泡到晚,安逸得很。

隨著時代發展,老茶館也有新用途,居委會調解糾紛、創業者頭腦風暴、辦展覽、聽講座……

生活很慢,發展很快。

陳錦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2年,雲南元陽,一名年輕女子在哈尼梯田裡插秧,宛如一位舞者。

哈尼梯田位於雲南省哀牢山南部,分佈於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元陽、綠春等縣。哈尼梯田是以哈尼族為主的當地群眾創造的農耕文明奇觀,2013年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高波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3年9月24日凌晨2時27分,在北京國際會議中心申辦奧運直播現場,國際奧委會主席薩馬蘭奇宣佈的結果驚呆了現場所有人。北京以兩票之差輸給了澳大利亞的悉尼,無緣主辦2000年夏季奧運會。

8年之後,還是由薩馬蘭奇宣佈北京市獲得2008年奧運會主辦權。

劉佔坤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3年10月,北京通縣(現通州區)美食節期間,一名男子胸前掛著塊黑板,上面寫滿菜名,手裡託著砂鍋大聲叫賣,簡直就是“活廣告”。

康泰森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4年,北京一個衚衕裡,居民在自制蜂窩煤。

過去家家戶戶燒煤球,1949年,煤商郭文德發明了蜂窩煤。據測算,燒蜂窩煤後,每年僅北京就能省下約30萬噸煤。一入冬,一堆堆蜂窩煤成了大街小巷最常見的街景。

2016年,蜂窩煤與北斗導航衛星、南京長江大橋等國家工程一起,獲得北京國際設計周經典設計榮譽提名獎。

沈延太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4年7月14日凌晨,時任遼寧錦州市委書記張鳴岐與隨行人員手挽手在洪水中前進。

頭一天,遼寧省錦州市、朝陽市等地普降暴雨,大淩河洪水陡漲。張鳴岐組織軍民奮力搶險。14日凌晨1點多鐘,張鳴岐一行11人在勘察大淩河險堤災情時不幸被洪水衝散,張鳴岐不幸犧牲。這張照片是他留下的最後影像。

朱大偉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4年,西藏那曲賽馬會。這是一項規模盛大的傳統節日,每年公曆8月1日舉行,為期5至15天不等。

藏族人對馬有特殊的感情。在藏北地區,牧民們都知道有一匹好馬的意義,賽馬節也被當成馬的節日。

劉魯豫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5年11月9日清晨,甘肅省定西縣大岔村婦女史永梅用一碗水為自己和孩子們洗臉。

在中國西北黃土高原的部分地區,由於自然和歷史的原因,極度缺水。有的降雨量只有300—400毫米左右,而蒸發量卻高達1500—2000毫米以上。中國婦女發展基金會從2001年開始實施“母親水窖”項目,重點幫助西部地區老百姓特別是婦女擺脫因嚴重缺水帶來的貧困和落後。

武斌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5年,山西省保德縣,大梨上市。

“哥哥走西口,小妹妹淚蛋蛋流……”這首歌唱的是新中國成立前,晉西北人走西口逃荒的淒涼景象。

1979年,保德搞農業“大包乾”,溫飽解決了。到九十年代初,保德人又開始走西口了——這回不是逃荒要飯,而是挑著瓜果蔬菜,走過黃河大橋,到橋西的陝西府谷縣城去叫賣。

鄧維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6年6月,湖北秭歸縣洩灘鄉首批三峽移民搬遷。

2002年4月,洩灘鄉海拔135米高程水位以下的居民全部搬出淹沒區,成為全長660公里的三峽水庫中第一個搬遷無人帶。

故土難離。舉家遷移時除了帶著傢俱電器、衣物細軟,洩灘鄉的人們還帶走了超過8000畝臍橙樹,種在淹沒線以上的新果園裡。

胡偉鳴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1996年10月,在北京通往秦皇島的火車途中,有一個叫“牆子路”的小站,列車在這裡僅停留5分鐘。沒有站臺,當地村民就舉杆叫賣,向旅客推銷土特產。

在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十億人民九億商”的大背景下,偏僻山村農民發明的這一奇特叫賣方式,成為一道獨特的風景。

周朝榮 攝

影像見證40年!難得的影像全在這裡!

有時間一定要親自去看展,共同走進這部改革開放圖像史,用心回顧我們剛剛走過的40年壯闊征程。

展覽時間:2018年8月30日——9月12日

展覽地點:中國國家博物館 南7、南8展廳

開放時間:9:00-17:00,星期一閉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