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金所視界丨網貸平台連環爆雷,是要「一棍子打死」?

近期,網貸平臺連環爆雷,行業風險暴露,投資者情緒恐慌,市場對互聯網金融發展預期不甚樂觀。天金所蒐集了近期一些主流媒體的解讀,和您一起梳理“雷聲”背後的邏輯。

新華網

化解互聯網金融存量風險尚需時日 不能“一棍子打死”

關鍵點:

要將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放在穩槓桿和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高度去認識。從目前情況來看,監管層可能需要兩年到三年,甚至更長時間防範和治理互聯網金融風險。不能因為存在風險就將互聯網金融“一棍子打死”,需要將其分門別類,研究制定專門的監管辦法。

近期網貸平臺連環爆雷,行業風險暴露,投資者情緒恐慌,市場對互聯網金融發展預期不甚樂觀。

國家互聯網金融安全技術專家委員會秘書長吳震認為,要認識互聯網金融風險必須弄清概念。“互聯網金融並不等於P2P網貸。在我們的監管體系中,互聯網金融就有19

種業態,包括互聯網支付、互聯網基金、互聯網保險等,P2P網貸只是其中一類。”吳震說。

吳震認為,不能因為存在風險就將互聯網金融“一棍子打死”,需要將其分門別類,研究制定專門的監管辦法。“不可否認的是,互聯網金融在我國取得了很大的發展成績。”吳震表示,互聯網金融發展符合數字經濟的發展方向,數字經濟是未來發展趨勢。

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法與金融研究室副主任尹振濤認為,應從宏觀視角來認識互聯網金融風險。“要將防範互聯網金融風險放到穩槓桿和防範系統性風險的高度去認識。從目前情況來看,監管層可能需要兩年到三年,甚至更長時間防範和治理互聯網金融風險。

當前,互聯網金融領域到底存在哪些風險?吳震認為,主要有3種風險一是平臺跑路風險,大量非傳統金融機構湧入金融行業,缺乏相應風險管理能力,出現了大量跑路事件;二是社會風險

,如網絡高利貸和暴力催收等引發的社會風險,平臺跑路甚至會引發群體性事件等;三是宏觀風險,即互聯網金融資金流向與宏觀調控方向不一致的風險。

尹振濤認為,具體到網貸行業,也有3類風險:一是欺詐風險。很多跑路的平臺或者爆雷的平臺並不是真正的網貸平臺。這些平臺披著網貸外衣,從事非法集資甚至金融詐騙等行為;二是合規風險。隨著專項整治推進,監管框架也逐漸明晰,一些不符合新監管要求的業務需要消化和處理,可能會產生風險;三是網貸行業自身的風險,包括金融產品風險、平臺經營風險等。

目前,互聯網金融存量風險比較大,化解風險需要時日。“以P2P網貸平臺為例,我們監測到的就有2000多家,數量相當龐大,化解存量風險還需要更長時間。”吳震認為,對互聯網金融監管肯定是長期的和長效的。

尹振濤認為,專項整治以來,監管機構對互聯網金融的態度較為明確。在特殊時期更關注風險,在防範風險的過程中同樣引導行業發展,並不像市場說的那樣“一刀切”,監管對創新採取了一定的包容態度。

在吳震看來,首先要區分真正的金融創新和偽創新。一些不法之徒打著創新旗號搞金融欺詐,就不是真創新。對於偽創新要嚴厲打擊,同時要保護真正的創新。其次,監管也要創新,互聯網技術發展催生了互聯網金融,與此同時監管技術也應該迎頭趕上,這樣才能有效監管互聯網金融。

吳震說:“在實際中強調比較多的是技術支撐監管,但還需要強調監管配合技術。舉例來說,如果在監管政策推動下,通過技術獲取更多有效數據,會提高監管的全面性和準確性。”

尹振濤認為,監管理念和監管技術的創新同樣重要。“互聯網金融是一種新業態,從全球來看,各國監管機構對這種新業態的監管都不是很清晰,無法為我國提供更多借鑑,這對監管機構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和挑戰。”

“大家目前看到了一些負面信息,但實際上還有很多正面作用是需要肯定的。”吳震說,互聯網金融發展滿足了一定的市場需要,包括普惠金融的需要,提高效率的需要。當前,行業需要探索一些真正有價值的商業或者服務模式。

尹振濤表示,互聯網金融行業正經歷大浪淘沙的過程,最後能夠留下的肯定既能適應市場需要,也能代表行業發展方向。“行業的未來是一片藍海。在消費升級的大趨勢下,隨著居民財富的增加,互聯網金融未來發展空間巨大。相信經過互聯網金融整頓和治理,生存下來的都是行業具有代表性的企業,而且行業風險更可控。”(記者:陸敏)

天金所視界丨網貸平臺連環爆雷,是要“一棍子打死”?

金融時報

應加大對以互聯網金融名義實施非法集資的打擊力度

關鍵點:

《金融時報》記者從銀保監會、人民銀行獲悉,近期有關部門認真分析互聯網金融專項整治情況,研究下一階段穩步推進互聯網金融和網絡借貸專項整治工作的具體措施。中央有關部門、地方政府及行業協會,將進一步加強統籌協調,共同做好這方面的風險防範工作。

互聯網金融經過兩年多專項整治,取得積極成效。作為重點領域之一,P2P網貸堅持按照信息中介本質、防範化解金融風險、保護投資人合法權益三個基本原則,有序化解存量業務風險,依法打擊和取締違法機構。有關數據顯示,目前還有網貸機構2188家,整治以來共退出機構2448家,累積風險逐步釋放。

本月初,中國人民銀行會同相關成員單位召開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下一階段工作部署動員會。此次會議上,整治工作領導小組組長、中國人民銀行副行長潘功勝表示,

再用一到兩年時間完成互聯網金融風險專項整治,化解存量風險,消除風險隱患,同時初步建立適應互聯網金融特點的監管制度體系。

據不完全統計,受宏觀經濟不穩、投資者信心受挫等因素影響,進入7月份以來,新增問題平臺的數量逾120家,網貸行業正經歷艱難出清過程。

對此,中國政法大學互聯網金融法律研究院院長李愛君也表示,在沒有任何監管情況下,網絡借貸會成為一些惡性主體進行非法集資的工具。由於借貸行為有借款期限,違約風險在未來才會出現,如果有龐氏行為存在,流動性風險會更為滯後。這些惡性平臺會很不穩定和脆弱,極易出現“跑路”和擠兌。另外,一些平臺即使在無監管的情況下也合法經營,但該行業的經營成本很高,因此很脆弱,如果該行業由於惡性事件的出現導致出借人的流失,就會引發經營風險,使得平臺無法承受經營風險而退出。

流動性壓力是平臺面臨的首要困難。網貸天眼行業成交明細數據顯示,6月份網貸平臺整體資金流入值是近三個月來首次出現負值。此外,6月份全國新增問題平臺82家,其中提現困難問題平臺佔比46.34%,平臺債權轉讓的數量也有所增加,在問題平臺數量持續上升時,投資人受恐慌情緒影響出讓債權,收回流動性。

《金融時報》記者瞭解到,下一步,有關部門將繼續堅持基本標準、推動行業自律檢查、保護合法和打擊非法並舉,加快研究完善網貸監管長效機制。下半年,將重點做好企業和行業自查工作。在前期專項整治工作的基礎上,組織網貸機構開展自查自糾,行業協會開展自律檢查。有關部門將會同行業協會提出問題清單,細化檢查標準,今年年底前完成機構自查自糾、協會自律檢查。

根據檢查結果,允許合規機構繼續從事業務經營。引導不合規機構有序清理債權債務關係,包括通過兼併、重組、轉讓等方式實現無風險良性退出。對檢查中發現涉嫌非法集資、詐騙的機構及時移送司法機關,依法予以處理。在處置存量機構的同時,有關部門將在已有“一個辦法”“三個指引”的基礎上,研究提出網貸監管的長效機制。

業內人士指出,網貸機構是信息中介,要按照依法、誠信、自願、公平的原則為借款人和出借人提供信息服務,全面及時進行信息披露,維護出借人與借款人的合法權益。借款人與出借人遵循借貸自願、誠實守信、責任自負、風險自擔的原則承擔借貸風險。有關部門特別提示,目前仍有不法分子假借互聯網金融名義從事非法集資活動,廣大人民群眾要理性投資遠離非法集資。

據瞭解,在下一步的整治工作中,要依法依規處理問題機構和違法犯罪行為。對債務人惡意逃廢債、自媒體敲詐勒索、機構經營者“跑路”等行為要加大打擊力度。相關部門要加強對債務人追償,保護合法有效的債權合同,並將債務人信息納入徵信系統,建立失信懲戒,讓“老賴”無處藏身,加大對外逃人員的緝捕。對惡意炒作、造謠生事、擾亂金融秩序的自媒體進行嚴厲查處。

另外還需強調的是,各地區政府、各有關部門要嚴格按照網貸管理辦法確定的原則,落實各方管理責任,行業協會要切實履行自律管理職責,建立定期溝通和持續監測機制,做好風險評估、制定處置預案、穩定市場秩序。(記者:張末冬)

天金所視界丨網貸平臺連環爆雷,是要“一棍子打死”?

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

未來互聯網金融發展前景可期

關鍵點:

互金十年,網貸相伴,經歷了從野蠻生長到逐步規範,從畏懼政策到擁抱監管,“大浪淘沙”後留下的互聯網金融機構發展普遍更為健康,為投資者帶來更為穩健的收益和更多的投資選擇。

日前,中國社科院金融研究所投融資研究中心發佈的《2018年中國投資者幸福感調查報告》則對銀行理財、互聯網金融、保險、信託、股票、基金6大投資領域為依託進行分析,結果顯示,幸福比例最高的是互聯網金融投資人群,佔比高達70.51%

從報告可以看出,互聯網金融最主流的P2P出借人幸福指數遙遙領先。而其背後,則表明網貸平臺和出借人都在不斷走向成熟,趨於穩定。”央金所理財相關負責人認為,隨著合規建設的不斷推進,平臺安全性得到很大提高,而良好的收益率對出借人也是一大吸引。

以往在行業內都是大平臺佔據主要的市場,但是面對監管,大平臺需要時間去處理消化平臺存量不合規業務,比如歷史大標、超級債權人等類型業務的消化以及準備金保障模式的調整等問題,都需要時間處理。在此要求下,眾多平臺也就面臨著轉型或者淘汰的命運。而中小型的網貸平臺,憑藉著金融科技的創新以及普惠金融政策的指引得以迅速崛起。

經濟參考報

標普:近期違約風險的增加及其對融資和信用市場的影響

關鍵點:

在日前標普公司旗下全球市場財智組織的論壇上,專家表示,儘管全球貿易形勢緊張等風險影響經濟增長,但亞太地區仍會保持經濟韌性,新技術在財務數據和信用評價中的運用將降低市場波動對投資者的風險。

標普全球評級首席經濟學家格倫沃德表示,過去十年,中國經濟已由貿易驅動型轉化為內需驅動型,所以中國經濟增長對世界經濟的支撐靠的是中國消費投資,而不是中國對外貿易。作為衡量一國對貿易依存的進出口貿易額與國內生產總值的比值,他稱中國的數據已從超過60%下降至37%,另外從經常項目順差與GDP比率來看,中國目前低於2%,低於韓國和德國,“一系列數據表明中國的增長模式已經轉變”。

隨著信貸的膨脹,亞太信用市場也表現出韌性。標普最新報告顯示,2017年全球95起信用違約中,發生在亞洲(除日本)的僅有2起,當年該地區還延續了信用市場擴張勢頭,新獲評級發債人數量增加19%。報告稱,儘管有因發達經濟體利率升高吸引外資離場的風險,但亞洲新興市場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增長前景向好、中國“一帶一路”倡議等因素,將吸引資本流入對沖相關風險。

標普全球評級企業評級董事李暢表示,由於未來2-3年大量債券將會到期,信用市場將面臨相應的風險。同時,民企和低評級的企業遇到的流動性壓力將會增大。(原文標題 標普:亞太經濟有韌性應對貿易爭端 作者:閆磊、劉琪)

天金所視界丨網貸平臺連環爆雷,是要“一棍子打死”?

文章來源:新華網、經濟參考報、金融時報、中國產業經濟信息網等,內容僅供學習參考,如有侵權,請及時聯繫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