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互相愛吧——《墨子》兼愛

大家都互相愛吧——《墨子》兼愛

(一)

墨子是戰國時代的人,戰國這個時代,是個壞透了的時代。

每個國家的統治者,對內,都拼命壓榨老百姓,來充盈自己的國庫,生活過得驕奢淫逸。

對外呢,爭戰無度。大國侵略小國。沒有什麼正當理由的,就是掠奪財富擴張地盤。

如同這個時代的其他思想家一樣,墨子也是給社會開藥方:

大家都打來打去,墨子說,要兼愛。

人人都把別人當成兄弟姐妹一樣去愛,有餘力就幫幫別人,有餘財就分給別人,整個社會沒有貧富不均,沒有人懶惰不幹活,沒有浪費,沒有嫉妒,沒有爭奪。

這真是個美好人間。當然,更不會去打仗了。

怎麼保證這個美好人間能夠運作起來呢?

墨子說,咱們要敬天啊,天,是會賞善罰惡的,鬼在人間會執行天的賞罰,別繼續幹壞事了,不聽我們兼愛非攻思想的,小心鬼來收拾你!

那時的統治者貪婪奢侈,民不聊生。

墨子說,要樸素啊,要斷舍離啊,要過簡單的生活,別聽音樂了,吃飯也別八大菜系,煮煮得了,住房子也別雕樑畫棟,寫文章也別有啥文采,能聽明白就行。

按照儒家理解,人死後,要大辦葬禮,搞得死個人就得破產。

墨子說,人死了,葬禮要簡單簡單再簡單,也別往墳墓裡整那麼多陪葬品,活人都不夠吃的了,對吧。

總而言之,墨子是有一個自己的新社會的理想的,並且給出具體的理論和操作方式的。

當然,實際管不管用另說了。

在這個社會里,大家都過著很樸素的生活,沒有任何華而不實的東西,也就沒有任何深刻的,複雜的,精緻的東西。

(二)

關於墨家,有三點需要特別注意:

第一,墨家是一個真正有組織的團體。

別的學派,比如法家,其實是一些在不同國家不同時期各不相謀的人物,人們因為他們的基本方術相同,給他們一個共同的稱呼。

比如儒家,雖然是聚集在一個大師之下,但也沒有什麼組織。只有墨家,是一個真正有組織的團體。

第二,這個團體內部組織嚴明,統一進退,有宗教氣質。

這個團體的最高領導被稱為鉅子,是終身職位,下任鉅子由上一任任命,團體內部,組織紀律很嚴明,有自己的規矩和懲罰。墨家全盛之時,這整個團體的意志統一在鉅子之下,墨子能使他的任何弟子赴湯蹈火。

第三,這個團體內部傳授技藝,進行職業之間的合作。

他們都會些技藝,可以接活兒。有很強烈的工人階級的色彩。

他們可以受僱傭幫助別人守城,比如公元前445年,公輸般替楚國製造“雲梯”攻城,墨子就派弟子禽滑釐等三百多人帶著守城器械在宋城上佈防,自己跑去楚國在楚惠王面前跟公輸般沙盤推演,最後終於讓惠王罷兵。

墨子所提倡的種種社會理想,大致在墨者團體內部都是實際實行的,墨子其實就是要把這種團體的實際生活準則類推到極致,給出一套理論依據,要推廣到全人類。他覺得這樣就能挽救這個混亂的世道。

(三)

兼愛是墨家的核心主張。

墨子的論述邏輯是這樣的。首先,聖人,這是專門治理天下的,天下混亂,你就要跟醫生一樣,望聞問切找病因。

那麼混亂的根源在哪裡呢?就起於人與人不相愛。

一個人在社會中,處於君臣、父子、兄弟三個維度之中,都不相互關愛,就都會互相損害對方的利益來滿足自己的利益,那社會就混亂了。

這個邏輯其實很簡單,接下來的推論也很淺顯。

盜賊為什麼做盜賊?因為只愛自己的家,不愛別人的家,大夫之間相互侵擾,諸侯之間相互攻伐,都是因為他們只愛自己,不愛別人。

接下來,反過來說,如果天下都能相親相愛,逐一列舉,如果看待父親、兄弟、君上、兒子、弟弟、臣下都像自己一樣,那所有的不慈不孝都沒有了,看別人的家跟自己的家一樣,那也沒有盜賊了,看別人的國家像自己的國家,那也沒有攻伐了,這個天下就會變得無比美好。

所以,結論是,聖人,就是要禁止大家互相仇恨,而要鼓勵大家相互關愛。

墨子的兼愛理論,說白了就是這麼淺顯簡單。

你是不是特想說,這我也知道。。。

對的,墨子的書,讀起來就是那種邏輯簡單低水平重複的感覺。

他嚮往的那個世界,就是個和平的,大家都能吃飽飯,然而無聊至極的世界。墨子看到我們今天的光怪陸離的萬象,各種精妙離奇的操作,估計會發瘋。

你是不是還想說:墨子,你可以這麼想,然而並沒有什麼卵用?

不止是你想這麼說,當時人也提出這樣的質疑,兼愛固然是好的,但是你不覺得這個是壓根不可行的事情嗎?還很有畫面感地打了個比方,這就跟舉起泰山越過黃河一樣難。

但墨子並不這麼認為,墨子認為自己有充分的信心和理由:古代的聖王就曾經做到過,這個是可行的,我們要高舉大禹治水的精神旗幟,堅定執行文王武王的政策,就一定可行。墨子斬釘截鐵地說:兼愛一定是好的,既然是好的,那麼一定能實行

兼愛分上、中、下,挺長,基本內容就這些,顛來倒去地說,反駁別人的攻擊。

墨子的反駁很有意思,你們說兼愛不可行,那我們來舉例子,讓你們選選,一個兼愛的人,一個不兼愛的人,選誰?大家明顯都願意選擇更具有兼愛品格的士子、君王,怎麼能一邊選擇兼愛之士,兼愛之君,一邊覺得兼愛不可行呢?

你看以前楚王喜歡腰細的人,大家就都拼命減肥,把自己搞的弱不禁風。晉文公喜歡穿粗布衣服的人,大家都爭先恐後把自己的裝扮向社會底層人民看齊。不吃飯穿粗衣本這是違背本性的,但是君主喜歡啊,那大家很快就迎合君主,新的風氣就形成了。現在如果有個君主喜歡我的兼相愛的理論,那麼很快賞罰並用,大家就都兼愛了。

墨子實在是個誠樸之人,他大概不知道,人是這樣的:

希望自己周圍都是好人,這樣自己不會被傷害,但自己想做壞人,這樣自己可以佔便宜,馬無夜草不肥,人無橫財不富,不對別人連搶帶騙,怎麼實現自己社會階層的飛躍?

墨子也實在是跟君主的位置離得比較遠,對君王的位置有不切實際的幻想,不明白,君主呢,哪裡有那麼大的能力僅憑賞罰就能讓大家放棄私利,親如一家。

君主是真希望臣子們都勠力同心,一心為公,可臣子們的勾心鬥角,都恨不得取而代之。

作為君王,能在眾多勢力中平衡利益,穩住船舵平穩向前不翻船,就是極其英明能幹的君王了。

(四)

墨子這個組織呢,後來在強有力的領導人死去之後也分裂了,相互之間彼此攻擊,都說自己才是正宗,再後來,這個團體組織就消亡了。

墨家學說由於不符合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由“天下顯學”逐漸淪為“民間私學”。漢代中期之後則完全退出官方講壇。大概只有小說裡的俠士,還在零星地迴響著墨者的俠義餘風。

《墨子》這本書,也基本沒什麼人讀了,連存書都很少了,手抄書嘛,就沒幾本,一直到明代,才有刻本。

保存最好的墨子,還是保存在道藏中,當做道教經典保存下來的。而且,由於輾轉傳抄,錯訛脫漏之處比比皆是,其實很多篇目都讀不通了。

清代才有畢沅、孫星衍等樸學家才對墨子進行校勘,這才算有了基本可以讀下來的本子。直到清代孫詒讓做《墨子間詁》,這本《墨子》,才是迄今為止最好的《墨子》版本和注本。

(五)

我們看儒家講仁愛,是人愛人,墨家講兼愛,也是人愛人,那有什麼不同呢?

區別是很大的。

墨家的兼愛,

隱含著人跟人之間是平等的理念,你的愛是要平均分給所有人的,你對甲的愛,不會比你對乙的更多,你對別人的愛,也不會少於你對你父母的愛。

但是儒家仁愛吧,類似一個同心圓,你是圓心,最內層的圓,包含你最愛的——你的父母孩子,然後外一層圓,才是你的親屬,再外一層才是你的朋友。

這個愛,是隨著跟你關係的疏遠而逐層遞減的。你需要的,是不斷擴充你的愛,讓你的愛從狹隘的親人身上,逐步擴展到周圍的人,乃至萬事萬物。但是儒家從來沒有否認這個差異的存在。

應該說,儒家的這個觀點,更符合人的天然本性。

儒家對墨家的批判,也主要是說兼愛會導致無父無君。

你對任何人都一樣,對別人的爹跟對自己的爹一樣,那豈不是就跟沒爹一樣?每個人都是我的爹,那其實就是沒有人是我的爹。

就像商家說顧客就是上帝,哪裡有那麼多上帝,那就只能是沒有人是上帝。就像學校說,我們雖然沒有固定班級,沒有班主任,但是每個老師都有管理每個學生的責任,聽上去很美,可實際結果一定是沒有老師會真正管你,你就自求多福吧。

墨家的理想很美好,然而,太美好的理想大多不可行。

雖然墨家在秦漢之後就逐步消亡,但實際上,墨家的精華已經為一部分的儒家所吸收,比如所謂的“大同”觀念,也就是儒家講政治所希望達到的最高境界,其實有從墨家思想衍化出來的痕跡。

禮運說:

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

我們把這段跟墨子的理想對比一下,是不是很像?

總結一下今日學到:

1.墨子的思想也是救治當時混亂的社會。他的主張主要有:兼愛、非攻、天志、明鬼、節用節葬等。是一種帶有底層農工階級色彩的樸素的社會理想。

2.墨子的兼愛思想隱含著人人平等的理念,而儒家的仁愛始終承認愛有等差。

3.《墨子》漢代以後一直少有人問津,直到清代,才有了進一步研究。但是墨家的一些思想也被吸收到儒家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