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劃分爲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臨汾地處太原、鄭州、西安三個省會城市連接中點,區位優勢突出,交通通訊便捷。位於山西省西南部,東倚太嶽,與長治、晉城為鄰;西臨黃河,與陝西省隔河相望;北起韓信嶺,與晉中、呂梁毗連;南與運城市接壤。因地處汾水之濱而得名,臨汾“東臨雷霍,西控河汾,南通秦蜀,北達幽並”,地理位置重要,自古為兵家必爭之地。

該市歷史悠久,是華夏民族的重要發祥地之一和黃河文明的搖籃,有“華夏第一都”之稱;該市是華北地區重要的糧棉生產基地,盛產小麥、棉花等,素有“棉麥之鄉”和“膏腴之地”美譽;該市已形成多元產業體系,是山西省新型能源和工業基地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市自然資源豐富,是中國三大優質主焦煤基地之一;該市非物質文化種類繁多,有蒲州梆子、威風鑼鼓等多種民間藝術形式,被譽為“梅花之鄉”、“剪紙之鄉”和“鑼鼓之鄉”。

臨汾是晉南經濟重鎮,經濟總量位居山西省第二。2009年,臨汾在中國113個國家環保重點城市排名位居第29位,較2005年進步84位,二級以上天數由2005年的187天增加到2009年的334天,已經摘掉了全國汙染的“黑帽”。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建制沿革

臨汾是中華民族發祥地之一,《帝王世紀》稱:“堯都平陽”,即今臨汾。《禹貢》分天下為九州,平陽為冀州之地。冀州處九州之中央,故稱“中國”,“中國”一詞由此而來。

西周時期,周成王封弟叔虞於唐(今翼城),因唐境內有晉水,叔虞之子燮父“易唐為晉”。

春秋屬諸侯國晉,晉文公北方稱霸時,晉國的中心就在今曲沃、侯馬、襄汾一帶。

戰國初期,韓、趙、魏“三家分晉”,韓建都平陽。

秦改分封制為郡縣制,全國劃為36郡,屬河東郡。西漢劃全國為103郡國,屬河東郡司隸部轄。

三國魏正始八年(247年)置平陽郡。

西晉永嘉三年(309年),劉淵建漢,都平陽。北魏孝昌中置唐州。

隋開皇三年(583年),置臨汾郡,臨汾得名沿用至今。

唐實行道、府、州、縣制,唐武德初年(618年)為晉州。

北宋政和六年(1116年),始置平陽府,轄臨汾、汾西、洪洞、岳陽、鄉寧、趙城、霍邑、浮山、冀氏、和川10縣及隰、吉、絳3州。

元實行省、路、府(州)、縣四級制,為中書省山西宣

慰司晉寧路(治臨汾)。

明清重置平陽府,統領35州縣,包括今臨汾、運城兩市及晉中市靈石縣和呂梁地區石樓縣。

民國三年(1914年),廢府設道,以道轄縣,臨汾、洪洞、趙城、襄陵、汾城、曲沃、安澤、浮山、翼城、鄉寧、吉縣、霍縣、汾西、隰縣、蒲縣、大寧、永和等17縣屬河東道管轄。

民國十六年(1927年),廢道直屬山西省。抗日戰爭初期,臨汾為山西省7個行政區中的第6區。

民國二十六年(1937年)11月,山西省政府遷到吉縣。日偽統治時,為冀寧道。抗戰勝利後,屬太嶽區。

1948年5月17日,臨汾解放。

1949年2月,成立晉南區,屬陝甘寧邊區政府,同年9月1日改屬山西省。

1950年1月6日,成立臨汾專區。

1954年,同運城專區合併為晉南專區(駐臨汾),轄29縣。

1970年,專區改地區,晉南專區又按原建制劃分為臨汾、運城兩地區。

1978年,設臨汾地區行政公署,轄臨汾、侯馬2市和16縣。

1983年,臨汾縣和臨汾市合併為臨汾市。

2000年11月1日,撤地設市,成立地級臨汾市。 [3]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山西省劃分為2市1區14縣的4線城市,享有“鑼鼓之鄉”之稱

截至2017年6月,臨汾市轄1個市轄區、14個縣,代管2個縣級市:堯都區、侯馬市、霍州市、曲沃縣、翼城縣、襄汾縣、洪洞縣、古縣、安澤縣、浮山縣、吉縣、鄉寧縣、大寧縣、隰縣、永和縣、蒲縣、汾西縣。共有20個街道、75個鎮、76個鄉(合計171個),191個居委會、2957個村委會(合計3148個)。市政府駐堯都區解放路街道行署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