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不敢管學生同樣是失職!該爲教育「軟骨病」補補鈣了

長期以來,因老師管教學生引發的家校矛盾屢見不鮮。今天的學生碰不得罵不得,更成了老師們的普遍感受。但近日一份調查顯示,77.9%的受訪者支持教師用適當的方式管教學生。兩相對比,值得玩味。

老師不敢管學生同樣是失職!該為教育“軟骨病”補補鈣了

中國自古就講師道尊嚴,老師管教學生本是天經地義之事,而如今,這卻成了需要爭取支持的一件事,足見教育“軟骨病”之重。審視當前的校園教育,老師似乎成了弱勢一方。對犯錯的學生不敢罰、不敢批,即便出了事也得哄著,生怕學生崩潰、家長鬧事。

這種氛圍下,不少學生“倍感舒適”,但作為過來人的我們都能想到放縱的後果。“嚴是愛,寬是害”,對學生過分遷就,其錯誤自然得不到及時糾偏。久而久之,老師們也就“放棄治療”,職業只剩下“教書”而不再“育人”,45分鐘講課結束,匆匆走人,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仔細想想,這是不是很可悲?在傳統文化中,“一日為師,終生為父”,說的就是那股濃厚的師生情誼,但上述情況,師生關係似乎已經變成了一種單純的“付費-服務”關係。

老師不敢管學生同樣是失職!該為教育“軟骨病”補補鈣了

在筆者看來,合理懲戒不單是老師的權力,更是老師規範學生行為的義務。“凡學之道,嚴師為難”。“嚴”就意味著要得罪學生,要讓學生“吃一塹,長一智”。如果說過去簡單粗暴的“鞭笞教育”缺乏對孩子自尊心的關照,那麼一味轉向“大拇指教育”,同樣是一種失職。我們真正需要的是一種平衡,懲戒也好,賞識也好,需要因事制宜。前者意在告訴學生行事的底線、規矩,後者旨在鼓勵學生再接再厲,二者皆是不能捨棄的教學手段。

“學生該管”道理大家都懂,但為什麼付諸實踐就行不通了呢。一個不能忽視的因素恐怕就是家校之間的信任缺失。往昔,父母將孩子帶到學校託付給老師,往往都會附帶一句:“孩子要是搗蛋,您怎麼收拾都沒問題!”話裡飽含著對老師的信任。而今日,這種無條件的信任已經頗為罕見,一些家長巴不得學校360度無死角地裝滿攝像頭,生怕孩子受到一丁點兒的委屈。這種“全天候”“零遮擋”的不信任感,也無形中生分了老師與家長的關係。

老師不敢管學生同樣是失職!該為教育“軟骨病”補補鈣了

當然,也不是說,老師有了懲戒權,孩子成長成材就萬事大吉了。我們期望以此為切口,不斷夯實師道尊嚴,以更良性的家校關係為孩子成長護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