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新路上的「大國工匠」

自從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項目試車成功,神華寧煤名氣越來越大,其創新團隊的領軍人物——集團副總經理姚敏也越來越成為多家媒體追逐採訪的對象。“別總追著採訪我,你們所瞭解到的創新成果是神寧人拼命幹出來的,那是集體奮鬥的結果,至於我僅僅算得上一個工匠而已!”53歲的姚敏一臉坦誠。

好一個低調的“工匠”!十五年,姚敏親自主持和組織了8個大型煤制油化工項目建設與運營,完成投資近千億元,建成了一個全球領先、國內最大的現代煤制油化工基地,使一個傳統煤炭企業實現了華麗轉身。專注、細緻、敬業是他長年堅守的職業操守和價值追求,敢於擔當、善於創新,能擔大任、幹大——這是寧夏60大慶前夕記者採訪後對姚敏的最深印象。

勇於挑戰世界頂尖技術,在巨人肩上跳舞。從這個層面上講,姚敏不是簡單的“工匠”,而是真正的“大國工匠”!

创新路上的“大国工匠”

“沉迷”基層起步

一條黃河東流向海洋,兩座山間那是魚米鄉……每每聽到這首《寧夏是個好地方》,我總想低聲哼唱幾句。寧夏地域狹小,經濟欠發達,可在那黃河流淌的地方,是我的家鄉。姚敏對記者說。

我出生在黃河岸邊寧夏靈武一個普通的農民家庭。父親退休前在當地地方任職,給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當鄉長的日子。全鄉幾百戶人家幾千號人,父親做什麼事無鉅細,鄉里村外口碑很好。小時候記得家裡進進出出的總有村民找他。“人家找咱說明信任咱,怎麼也得把村民的事情辦好”,父親總是這麼說。我性格直率倔強的秉性該是隨了母親。“家裡三個女娃,就你這麼一個男娃。長子就得有長子的樣兒,以後長大了走都哪裡不能說慌,要講誠信,做事要認真…… ”母親對我管得特別嚴,很早就讓我承擔起家庭的責任。

1983年,我考上西安礦院的電氣自動化專業。在校期間入了黨,還是系團總支副書記。1987年畢業。當時同學都願意留在大城市,我卻想把所學知識用到改造落後的家鄉。在分配到原靈武礦務局後,那時大學生很少,礦務局想留我到機關,我主動要求到一線去鍛鍊。幾經周折,我來到磁窯堡煤礦機電科,當上一名電器技術員。管高壓班和井下電鉗班。這可是個好活兒!三年間我整天挎著電工工具井上井下地跑,與工人同吃同勞動,工人們大事小情都願意找我,不好意思地說,我好像找到了父親當鄉長時的感覺。

创新路上的“大国工匠”

有一個小插曲至今令我記憶猶新。1990年的一天,靈新煤礦井下出現接地故障造成中央變電所停電,如果不能及時排除故障會造成井下水泵房水位上升問題,會造成井底淹沒引發大事故。礦務局一位主管基建的副局長焦急萬分,馬上從礦務局下屬各煤礦組織搶險救援,誰能行?“我來試一試!”那時25歲的我想都沒想,就主動請纓。趕到現場1小時多一點,安全排除故障。第二年,因工作需要,我被調回原靈武礦務局當工程師,第二年礦務局又送我去自治區黨校青幹班學習。之後的幾年,先後被調任原靈武礦務局動力處和水電公司任總工程師,直至1997年5月任靈武礦務局水電公司經理,32歲的我已是正處級了。

姚敏見記者只記不問:“是不是太瑣碎了?其實直到2015年被調到集團總部,在基層工作摔打整整18年,我就是這麼平凡地走過來的”。哪裡是?!若您沒有幾年基層摸爬滾打的鍛鍊,機遇來了您也難能嶄露頭角。不是嗎?

打造科技“黃埔”

寧夏雖然是富煤省區,但地處祖國西北腹地不利的區位、欠發達的區情,加上處在周邊富煤省區包圍之中,制約著寧夏煤炭產業長期走一條挖煤、賣煤的粗放性發展道路。發展煤制油化工,既是企業產業轉型的必由之路,也無疑是國家發展接替能源的最佳路徑。

從2004年負責籌建寧夏第一個煤化工項目即25萬噸/年煤制甲醇項目到擔任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總指揮,神寧人將建設創新型國際級企業的重擔壓在了姚敏的肩上。

外界人眼中,有煤、有錢就能幹煤制油。自從與神華集團聯姻成功,神寧前兩個條件似乎都具備,只欠“東風”,人呢?誰來幹?由於煤制油項目每一個環節都涉及世界頂尖技術,因此技術人才隊伍成為首當其衝的關鍵條件。

“沒有技術,沒有人才,你們這些靠挖煤為生的人,想建煤化工基地簡直就是白日做夢!”15年前,一位長者的話深深刺痛了姚敏的心。“集團決策了,將這個責任交給我了,壓力再大,也要確保項目建成功!”姚敏暗下決心。

创新路上的“大国工匠”

理想遠大,現實殘酷。姚敏牽頭拉起的5個人組成甲醇籌建組,竟沒有一個是學化工的。 一張白紙能否畫出美麗的藍圖?一雙腳,一個公文包,一個手提電腦本,外加一顆赤誠的心。姚敏他們從東走到西,從南跑到北:“來我們這裡吧!寧東煤化工基地建設是成就人生價值的大平臺、大事業,只要我們齊心協力,我們一定會幹出一番事業的,我們的夢想一定會變成現實的!”

北京燕山石化的老專家劉志芳來了,湖北中化六建公司的總工程師梅佔奎來了,九江石化總工程師錢效南來了,中石油寧夏石化公司生產運行處處長楊加義、王治泉來了……

姚敏他們求賢若渴,思賢若瘋。走出去,請進來,再走出去,再請進來!神寧集團在國內各地舉辦專業人才招聘會;與西安交大、中科院化學所等建立人才合作伙伴關係,與齊魯石化、陝西渭化等企業,建立培養人才協議。

“這裡是個大家庭,姚敏他們把我們當寶貝,雖然年紀大了可我渾身有使不完的勁兒!”錢效南說話有板有眼。“細膩入微的關照,真金白銀的激勵,在姚敏身上我們看到一種精神,他給予我們的那種人文情懷,讓我們找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的感覺”,女專家劉志芳快言快語。

這其間,姚敏與梅佔奎的友誼已被傳為佳話。梅老是上世紀六十年代畢業於北京化工學院,大學畢業後一直在中化六建從技術員幹到總工程師,是國內著名的大型設備安裝和吊裝專家。最初請梅老來神寧講課,當時他說退休後已接到一家大企業的聘書,姚敏哪裡能甘心?一次又一次去北京登門拜訪,給老爺子講攻克煤制油國際頂尖技術的國際意義,講神華寧煤的發展前景,談好把梅老老伴和兒子、兒媳均調到寧夏……梅佔奎被感動了,他不僅來到寧夏,來到神寧煤制油大會戰基地,老爺子為煤制油奮鬥到生命最後一息。

如今談到那一樁樁一件件,姚敏總是很動感情。梅老血糖達到15還堅持在工地上不休息;2015年元月梅老感到不舒服,結果到寧醫大附屬醫院一檢查,已是肺癌晚期。老人家工作的節奏還是沒有慢下來。臨終前梅老拉著姚敏的手說:“要是讓我再活500天,就能看到煤制油項目試車了……”老人故去,姚敏含淚提寫輓聯:“老驥伏櫪獻寧東,鞠躬盡瘁魂猶在!”

是事業魅力的吸引,更是人文情懷的感召。精英越聚越多,人氣越來越旺。姚敏告訴記者,目前神華寧煤集團科技創新人才從最初的3個發展到103個,創新小組從18個發展到500多個,成員發展到萬餘人。幾年來,姚敏親手打造的這支科技“黃埔”累計申請專利490項,獲得國家專利授權190項……

创新路上的“大国工匠”

問鼎頂尖技術

煤有了,錢有了,人齊了,拼命幹能否幹成,取決於突破技術瓶頸。“借船出海,借梯登高。我們神寧人決意站在巨人肩上跳舞!”姚敏喝了一口茶。

追溯煤制油業歷史,開啟於南非。早在上世紀四十年代,為了擺脫殖民統治南非的薩索爾公司便掌握了煤制油技術,二戰時期其試驗室技術轉入德國,五十年代之後美國嘗試工業化運用。

姚敏放緩語速。搞煤制油項目,首先要拿下世界頂尖的煤化工技術。以煤炭為原料生產煤基甲醇、煤基烯烴以及煤炭的液化、氣化、油品合成等37項科研課題。這一切意味著什麼?姚敏他們要實現將南非、德國試驗室多項技術放大幾十倍在全世界範圍內首個工業化運用。沒有成型的經驗可循,沒有現成的路徑可依。不幹、不攻關哪行,現代煤化工投資巨大,每個項目的成功與否都事關神寧幾萬職工家屬的生存。

幹,拼命幹!何止是白加黑,和5+2,神寧人還發明一種叫“吃3睡5幹16”。超負荷,神寧人在挑戰極限。為了爭時間、搶速度,姚敏和同事們晝夜奔波在項目建設現場,經常是一兩個月回不了家,半個月洗不上一次澡。酷熱夏季,他經常在30多攝氏度的帳篷裡連續研究方案七八個小時;寒冷的冬日,他親自冒著刺骨的寒風到會戰工地檢查工程進度和調試設備。2006年5月,姚敏意外摔傷了髖關節。為了不影響項目建設進度。術後45天姚敏便坐著輪椅回到工地現場。2007年項目試車中,為解決氣化爐輻射廢鍋頻繁結焦的問題,姚敏拄著單拐每天往返幾次爬上相當於14層樓房高的氣化框架……

然而姚敏深深地懂得,科技是理性的,頂尖技術是硬碰硬的東西,僅僅憑藉“拼命三郎”的精神是遠遠不夠的。為了拿下無數個國內第一,若干個世界首個,神寧集團確定八字原則:引進、消化、吸收,創新;一個思路,即高起點規劃,高標準建設,高效益推進。

搞煤制油需要的是非同尋常的引進,非同尋常的消化,非同尋常的創新!就說引進技術這一環節,南非方面非常強勢,輸出技術整個工藝流程都是“黑包”形式,皮毛東西具體告知,關鍵工藝絕對保密。煤制油的工業流程是怎樣的呢? 煤制油總工程師劉旭軍介紹說,將煤磨成粉末——合成氣——淨化氣——油品合成——油品加工(柴油、石腦油及一系列副產品)。整個流程的核心技術是氣化技術和費託合成技術。掌握這兩項技術,不僅要實現多項國際頂尖煤化工技術的放大幾十倍地工業化應用,且僅28臺氣化爐,還需要完成293個超大設備、9000多個國產化設備安裝。曾任煤制油項目副總指揮的劉萬洲重複兩次:“因此說煤制油項目的科技創新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國家在寧夏建設煤制油示範基地,一方面是打造國家級煤化工戰略基地,另一方面對提升我國裝備製造業發展水平具有深遠意義。

談到技術突破,姚敏感慨太多太多。萬事開頭難!我們技術突破小試牛刀第一次成功是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 當時國內同行業許多人質疑,寧夏那麼小個地方,那麼個傳統企業,那麼幾個人、幾個設備,能生產出國際頂級品質的聚丙烯?難,當時我們真難! 幾十次失敗,上百次失敗。拿我們技術人員的話說,就是“點不上火(一點火就把水冷壁燒穿了),投不進煤,掛不上渣,除不了灰。”迷茫萬分的情況下,我們一咬牙,改變老外的圖紙和操作流程,即變“壓差進料”為“流量控制”。按此思路實施多項技術調整後,一切發生歷史性逆轉。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於2007年5月開工建設,2010年10月氣化投料一次性成功,2011年4月產出終端合格聚烯烴產品。

談到科技創新,姚敏要講的故事太多太多。 就拿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這一項目來說,我們前前後後做了100多項技術創新!比如說,這個項目中有個DME反應器技術環節,按德國技術專家的工藝流程操作,每次投料時溫度總是控制不好,怎麼調試也進行不下去。我們提出嘗試別的方法,德國專家既傲慢又固執,認為若不按他們技術路線走,他們就轉身走人。我們白天跟他們磨,夜裡自己大膽創新研發,終於有一天德國專家看到“還是中國人的方法好”時,再也不牛氣轟轟的了!

创新路上的“大国工匠”

談到“神寧爐”,姚敏便要滔滔不絕。煤氣化是煤炭清潔高效利用的關鍵、核心技術。隨著煤化工項目的大型化發展趨勢,綜合考慮國內外煤氣化技術狀況,從經濟、安全、穩定、高效的角度,亟需開發2000噸級以上幹煤粉加壓氣化技術。為了突破煤氣化關鍵技術瓶頸,姚敏帶領科研團隊總結全球已有煤氣化技術的優缺點,以多煤種理化特性為基礎,自主研發了日處理量2000-3000噸單噴嘴幹煤粉加壓氣化成套技術(“神寧爐”),攻克了投煤量小、投資高、自動化控制水平低、燒嘴壽命短、煤種適應性差等難題,在3000噸級單噴嘴幹煤粉加壓氣化技術領域填補了國際空白,達到了世界領先水平。

這一技術在400萬噸/年煤炭間接液化示範項目成功應用28臺,節省投資30億元;對外技術許可23臺,其中美國2臺,獲利4億元。獲國家發明專利金獎,被國家能源局定為煤炭安全綠色開發、清潔高效利用重點推廣技術。

十年磨一劍!當今世界,誰掌握先進技術,誰有話語權;誰擁有創新科技,誰才能最牛。姚敏率領神寧人做到了!——首創了400萬噸/年高溫漿態床中溫費託合成及油品加工成套技術,攻克了大型高溫漿態床反應器設計、製造和工程技術難題——成功地完成了GSP(幹煤粉氣化技術)和MTP(甲醇制丙烯技術 )全球首次工業化應用,其中單項工程近萬個;——投資178億元的年產50萬噸煤基烯烴項目一次性投料試車成功,作為全球最大的煤制丙烯項目,涵蓋了當今世界最先進的煤化工技術,完成烯烴項目技改5200項,多套裝置實現世界首次工業化運行; ——攻克了世界級裝置規模、套數、系列、公用工程配置上的優化集成難關,打破傳統的規模裝置工程化限制和研究方法的侷限性……

十年磨一劍!作為我國煤制油化工產業的領軍人物,姚敏紮根寧東20餘年,以“敢於第一個吃螃蟹”的膽魄,和“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拼搏精神,先後主持和組織了8個大型現代煤制油化工項目建設與運營,並針對煤制油化工部分關鍵技術、裝備、材料國外壟斷狀況和工業化、大型化難題,在大型煤氣化技術研發及甲醇制丙烯、煤炭間接液化等核心技術工程化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填補了多項國際、國內空白,奠定了我國在煤炭清潔轉化領域的國際領先地位。

“煤田”變“油田”,幾代人的能源化工夢在這裡變成了現實,寧東能源化工基地已由沉寂千年的戈壁荒原成為我國西部一顆璀璨的明珠。60年一甲子。在寧夏滄桑鉅變花甲盛典來臨的前夕,姚敏這位“大國工匠”又在謀劃什麼呢?!

创新路上的“大国工匠”

(經濟日報 記者:許凌 責編:王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