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检验结果互认”和“区域检验中心”完全落实,医疗界将会…

如果“检验结果互认”和“区域检验中心”完全落实,医疗界将会…

今天话题源于前几天国家卫计委的一场新闻发布会,在这场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卫计委的发言人表示“目前86%的医院实现同级检查检验结果互认,患者满意度稳步提高。”此数据一出很多自媒体又开始惊呼“一大批医院检验科要消失,第三方检验要完蛋”,对于这种论调各位检验人大可不必太当回事,因为最近几年每当有检验的政策出台,都会有类似的论调出现,但几年过去了,他们所说的局面并没有出现。

但不能否认的是,我们确实处于一个变革的时代,各种改革正悄然在我们身边发生,各位检验人埋头干活的同时,也要抬头看看周围发生的变化,想一想未来的路怎么走。 “检验结果互认”和“区域检验中心” 是医改在检验领域力推的两大政策,关于两者我以前都写过文章,但从来没有想过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今天试着分析一下,有不对的地方大家一笑了之。

如果“检验结果互认”和“区域检验中心”完全落实,医疗界将会…

区域检验中心是医疗联合体政策的一部分,长期以来我国医疗行业的发展呈现两极分化,大的三甲医院人满为患,医疗人员苦不堪言,而基层医疗机构门可罗雀,大量医疗人员和医疗设备长期闲置。开展医联体建设,有利于调整优化医疗资源结构布局,促进医疗卫生工作重心下移和资源下沉,提升基层服务能力,有利于医疗资源上下贯通,提升医疗服务体系整体效能,更好实施分级诊疗和满足群众健康需求。

而独立设置的区域检验中心,病理中心、影像中心、血液透析中心等正是为了配合医联体的建设,通过这些独立医疗机构的建设实现区域内的医疗资源共享,有效解决基层的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和能力不足的问题。这些区域中心的设置有两种主要模式,一种是依托区域内的核心医院建立,另一种就是设置独立机构,无论哪种模式,现在的发展趋势都很快,很多第三方检验机构已经在加紧布局抢占市场。

区域检验中心的成立除了上述优点外,还有一个重要作用,就是可以减少重复的检查,这一点作用和检验结果互认类似,但是比检验结果互认更加直接。因为检验结果互认需要参加互认的医院做很多额外的工作,保证大家的检验质量水平都在同一个水平线上。而区域检验中心根本不存在这个问题,都是一家做出来的结果,在区域内通行就可以了。

如果“检验结果互认”和“区域检验中心”完全落实,医疗界将会…

医联体的模式在县级城市是最容易发展的,以县级医院为龙头、乡镇卫生院为枢纽、村卫生室为基础的县乡一体化管理,与乡村一体化管理有效衔接。在地级市以上城市,也可以由三级公立医院或者业务能力较强的医院牵头,联合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护理院、专业康复机构等,形成资源共享、分工协作的管理模式。在医联体内以人才共享、技术支持、检查互认、处方流动、服务衔接等为纽带进行合作。

但是在超大城市,想建立这样的医联体是有困难的,为什么呢?我们举个简单(典型)的例子:让我们来到北京市东城区帅府园1号的北京协和医院,以协和医院为圆心画一个半径三公里的圆,看看这个区域内有哪些医院。以下医院是在地图上搜出来的协和医院附近的(三公里以内)三甲医院:北京同仁医院、首都儿研所附属儿童医院、陆军总医院、北京医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妇产医院、北京中医医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东直门医院、解放军第305医院、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儿童医院。这些医院随便拎出来一家都是行业翘楚,需要联合起来成立医联体吗?可能你会说,这个区域内不是还有三级以下的医院以及社区服务站吗?可以以这些大医院为龙头,联合小医院和社区服务站成立医联体。我们先不说在这个还没有一个乡镇大的区域内能有多少小医院能够让这些大医院来联合,就三公里的距离,病人溜达着就去了,还需要你社区门诊转诊?

如果“检验结果互认”和“区域检验中心”完全落实,医疗界将会…

既然在超大城市医联体的模式不能有效发挥作用,那么如何降低检查费用,减少重复检查呢?很简单,检验检查结果互认。检验结果互认,不仅可以解决这个问题,还可以解决医联体之间的重复检查问题。

所以一句话总结下检验结果互认与区域检验中心的关系,区域检验中心解决的是中小城市的问题,检验结果互认解决的是大城市的问题以及医联体之间的问题。

最后再扯一句题外话,可能有人会问,上述提到的协和医院等顶级医院,不能在医联体建设中发挥作用岂不是可惜,这个问题大可不必担心,因为有更重要的任务等着这些顶级医院,那就是国家医学中心和国家区域医学中心,感兴趣的同仁可以去看看国家卫计委2月份下发的相关通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