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遠征主演的第一部女性題材電影

青春祭

(1985,中國)

編劇:張暖忻、張曼菱

導演:張暖忻

主演:李鳳緒、郭建國、馮遠征

馮遠征主演的第一部女性題材電影

故事:

文革期間,女知青李純到傣族下鄉插隊,初來乍到的她一開始被人嫌棄不愛打扮,後來跟房東大爹和奶奶產生了深厚的情誼,感受到了傣族人質樸的鄉風,逐漸地入鄉隨俗,穿上傣族的衣服跟鄉親們親如一家。青春期的少女春意萌動,與下鄉知青任佳產生了微妙的感情,而剛剛從外地回來的房東大哥也對李純照顧有加。在一次村民歡慶的節日,房東大哥與任佳大打出手,李純終因不能接受跨民族的情感而離開傣村。最後,房東奶奶因思念李純不幸離世,任佳因為一場泥石流永遠留在了傣村,一併留下的,還有李純整個青春的記憶。

馮遠征主演的第一部女性題材電影

影評:

本片根據張曼菱小說《有一個美麗的地方》改編。

第四代導演從未放棄過對“詩意現實主義美學”的探索,他們提出 “丟掉戲劇的柺杖”,注重追求自然的風格和散文詩式結構,意在從平凡生活中去開掘人生哲理。無論是謝飛的《本命年》,亦或是吳貽弓的《城南舊事》、滕文驥的《生活的顫音》、黃蜀芹的《人·鬼·情》,都代表了一整代導演的努力探索。其中最具特色的,是他們當中的這位女性導演——張暖忻。

張暖忻是以獨特的女性視角來審視文革年代的,在此時代背景下,她將“青春”作為影像探索的母題,由此才出現了《沙鷗》、《青春祭》等一系列女性電影,這在新中國的電影史上顯得難能可貴。

《青春祭》就是這樣一部強調女性意識的作品,她用紀錄式的鏡頭語言,散文化的敘事方式展現出了女性導演特有的細膩的詩意風格。她把故事發生地放在遠離了“革命”這一宏大敘事的偏遠傣族村落,將文化衝突背景抹去,重在描摹少數民族的淳樸民風和靜謐景象,而這一切,都藉由一個外來的女知青做下記錄。從這一維度來看,知青李純既是傣村的“闖入者”,又是少數民族風貌的“旁觀者”,這樣介入而疏離的曖昧情緒,讓整個傣村,在李純的“旁觀”下而變得充滿“紀實”色彩,又因她的“介入”而變得更加神秘而富於“詩意”。

在傣族姑娘的生活中,她們對“美”的追求感染了李純,這個灰頭土臉,土布舊衣的女知青到這裡,終於放下城裡的一切意識形態戒備,穿起了漂亮的傣族衣服,把自己打扮得精妙絕倫。也是在這裡,她的青春開始萌動,開始意識到女性之美,開始對異性有所期待。

影片中,男知青任佳與房東大哥都對李純產生好感,李純在兩者之間難分難捨。任佳是個朝氣蓬勃的知識青年,永遠帶著新鮮的求知慾和一顆對藝術的熱忱之心,他是“文革”知青的典型代表,他與李純共同懷著對“回城”的殷切盼望,但他是憤懣的,懷才不遇的,他並沒有真正融入過傣族村落,這是李純與他的差別。相反,房東大哥沉默寡言,性格憨厚質樸,在他們三者之間,跨越民族的情感顯得不合時宜。房東大哥既不能像普通傣族青年一樣,對著這個漢族女子唱情歌示愛,又不能對這個穿著傣族衣服的曼妙少女視而不見。他們之間這種曖昧情感,恰恰代表了一種文化衝撞,儘管李純願意融入傣族,卻時刻在身份上顯得尷尬。

在這段插隊時光中,李純被少數民族的淳樸所震撼。傣族的女子對“美”的理解超越了一般的範疇,這裡,“身體”被作為青春的表徵得到更多的展示。她們敢於在泉水中暴露身體的女性之美,又在艱苦的勞動中滿身力氣。這種“自然之美”不像陰柔的城市女性,儘管包裹著嚴實的工人階級制服,顯得強壯無比,卻是外強中乾身體孱弱,而這點從李純一開始被嘲笑中不難看出。性格上,傣族女子敢愛敢恨,生活清苦卻怡然自樂,這裡有一種簡單的幸福。

李純的青春,是在這片土地上成長的。她的女性意識在此復甦,她的愛情在此萌發,更見證了日復一日面朝黃土的村民,如何對抗災難與慶祝豐收。但終歸一切因一場泥石流結束。隨之告別的,還有李純的房東奶奶,老人家終因思念她不幸離世。

而少數民族的美,永遠留在了李純的記憶裡。這是青春和成長的祭禮。這段影像,何嘗不是張暖忻個人的詩化記憶。

馮遠征主演的第一部女性題材電影

作者:安宕宕,戲劇碩士,影評人,運營自媒體“開麥啦”。痴迷中國電影史,酷愛民國,胡金銓死忠粉,西部片資深愛好者。

本文刊登於《青春電影手冊——影史100佳青春電影》

馮遠征主演的第一部女性題材電影

馮遠征主演的第一部女性題材電影

《青年電影手冊》第七輯集結18位青春影評人

描述影史上最動人的100部青春片

程青松主編

徐靜蕾題寫書名

導演王小帥 巖井俊二 封面領銜

90後演員代表 春夏 董子健 青春對話

眾多電影人誠意推薦

我們共同見證 青春光影!

購買地址:https://weidian.com/item.html?itemID=2062992029&wfr=c&ifr=itemdetai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