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無奈遭遇中年危機,2019年退役,別了,E-8C

美國國旗又被稱為星條旗,50顆五角星分別代表著50個州,這是美利堅合眾國的標誌。在美軍的裝備庫中也有這樣一顆明星——E-8C聯合星系統,飛機最突出的外部特徵是在機身前方有一個12米長的獨木舟形天線罩,其中安裝有側視相控陣天線。E-8C主要負責地面目標的定位、探測與跟蹤,指揮引導空地聯合作戰,堪稱連接空中與地面的神經中樞。自誕生以來,E-8C南征北戰,為美軍立下了汗馬功勞。然而,英雄遲暮,明星黯淡。按照計劃,E-8C聯隊預計在2019年後陸續退役。

美國空軍並不打算用新飛機取代當前的E-8C。空軍2019財年的預算申請取消了聯合星替換計劃,由此看來E-8C恐後繼無人。1996年6月,第一架E-8C交付給美國空軍。僅僅過了20餘年,昔日明星已成明日黃花。屬於E-8C的時代即將過去,忍不住道一聲:別了,E-8C!

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無奈遭遇中年危機,2019年退役,別了,E-8C

別了,E-8C

星光璀璨——初現沙場露鋒芒

E-8C全稱為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英文縮寫為J-STARS,簡稱聯合星。如果說宙斯盾是美軍為抗擊飽和攻擊、爭奪海洋霸權的關鍵一招,那麼E-8C則是空地一體戰指導下的必然產物。

空中力量如何更好地支援地面行動?美國陸軍和空軍分別提出了自己的設想。美國陸軍開啟了“遠程目標捕獲系統”,空軍啟動了“鋪路機系統”。為了更高效地使用資金,1982年美國國防部長辦公室決定將“遠程目標捕獲系統”和“鋪路機系統”合二為一,聯合星項目由此誕生。

1985年,美國陸軍、空軍聯合投資15.5億美元,開始合作研製聯合監視與目標攻擊雷達系統,主承包商是大名鼎鼎的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1991年,處於測試階段的2架E-8A原型機在海灣戰爭中亮相,一戰成名。2架E-8A原型機共飛行49架次,飛行時間約500小時,隨時保持1架在空中監視伊拉克陸軍。伊拉克兵馬未動,E-8A利用合成孔徑雷達和固定目標指示功能,將伊拉克橋樑、港口、機場和飛毛腿導彈發射架等關鍵信息一網打盡。伊拉克軍隊企圖利用沙塵暴為掩護,向麥地那進軍。動目標指示功能已經準確掌握伊軍動向,進而判明作戰意圖,接下來便引導B-1和B-52轟炸機實施打擊。無心再戰的伊軍試圖沿80號公路撤回伊拉克境內,E-8A的廣域活動目標監視模式已經將一切盡收眼底。勝負其實已經毫無懸念,100多架A-10攻擊機展開了猛烈的空襲,伊拉克陸軍精銳付之一炬。一邊倒的戰局背後是信息域的力量懸殊,後來被更精煉地概括為戰場單向透明。美國人自詡為上帝的選民,E-8A無疑是開啟上帝視角的關鍵。

戰塵已定,但對這場戰爭的研究才剛剛開始。軍事革命帶來的最重要的成果和理論突破是什麼?美國人的回答是信息技術。美軍認為信息技術解決了士兵幾個世紀以來一直要求解決卻難以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在下一座山的後面有什麼?

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無奈遭遇中年危機,2019年退役,別了,E-8C

翱翔於雲端的E-8C聯合星

此後,美軍更詳細地將信息化戰爭的關鍵歸結為3個問題:我在哪裡?我的敵人在哪裡?我的友軍在哪裡?集指揮、控制和情報、監視、偵察於一身的聯合星無疑是解開問題的鑰匙。握住鑰匙的美國人春風得意馬蹄疾,類似的劇本在阿富汗、南聯盟、伊拉克不斷上演。1996年6月,第一架E-8C交付給第93空中控制聯隊,同年10月,便參與了波黑“聯合努力”行動。1999年2月,E-8C參與了在科威特的“聯合部隊”行動。此後,在伊拉克、阿富汗、敘利亞以及打擊“伊斯蘭國”的軍事行動中,E-8C承擔了大量的作戰支援任務。每當朝韓局勢緊張,E-8C便進駐半島,監視朝方一舉一動。截至2016年9月,E-8C機群的飛行時間超過了100萬小時,其中包括12.5萬小時的戰鬥飛行,可謂戰功赫赫,功勳卓著。

星途坎坷——一代名機的中年危機

作為一款歷經戰火淬鍊的明星裝備,美軍自然對其寵愛有加,對E-8C的升級從未停止。在過去的20多年裡,美軍加強了E-8C與戰鬥機協調配合能力,改進了陸/海工作模式,可以在防區外引導反艦武器攻擊目標。2018年2月,還對其超視距通信能力進行了升級。聯合星的“聯合”二字更加突出。

截至目前,美軍共裝備聯合星17架,其中16架為E-8C,1架為試驗機。各項性能指標今非昔比,從當初追蹤單一裝甲車輛,到現在可以高效完成地面目標的發現識別和分類,能力上E-8C獲得了質的提升。然而,煩惱比能力增長的更快,內憂外患,正值壯年的E-8C也有本難唸的經。

內憂是自身載機平臺不爭氣。對於特種機而言,機載設備效能的發揮離不開平臺的支持,不同的探測模式對飛機的速度、高度、爬升率等一系列飛行性能有著相應要求。E-8C選用波音707客機作為平臺,這款20世紀的老機型挖掘潛力已經殆盡。儘管機載設備不斷升級,但E-8C的動力系統卻沒有明顯改進。其使用的發動機JT-8從技術角度來講是60年前的產物,壽命短,保養困難,油耗大和動力不足更是美國空軍抱怨多年的頑疾。

E-8C作戰使用和維護成本水漲船高,每年多達10億美元。美國空軍的一份報告指出,目前的E-8C機隊維持到2045年將花費約387億美元。而聯合星替換平臺在相同時期內的花費僅為276億美元,這其中包含了新飛機和硬件的採購成本。隨著E-8C日漸老化,維護保養將更加困難,美軍只能拆東牆補西牆。美國空軍部長希瑟·威爾遜表示,空軍將考慮在2019年退役3架成為“機庫皇后”的E-8C,其零件用於維持現有的機隊。

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無奈遭遇中年危機,2019年退役,別了,E-8C

E-8C聯合星內部操縱檯

外患是作戰環境發生了深刻改變。在2018年5月份的美國參議院聽證會上,美國空軍部長威爾遜表示:“中俄地空導彈的射程和威力已超出想象和預期,如果發生衝突,美軍新型聯合星指揮機甚至可能會在開戰的第一天就被擊落。”儘管美軍向來有渲染外部威脅藉機索要軍費的傳統,但威爾遜所言也有可取之處。

E-8C研製之初,防空導彈系統打擊範圍一般在100千米內。而E-8C的探測距離為250千米,可在防區外輕鬆完成偵察監視。現如今,S-400等多型防空導彈系統探測和攻擊距離大大增強,E-8C再也不能像從前那樣來去自如了。事實上,不止遠程防空導彈系統,隱身戰機也對其構成了重大威脅。E-8C這樣的大型高價值目標,自身缺乏有效的自衛武器,無疑是隱身戰機獵殺的重要對象。

月朗星稀——下一代聯合星的沉浮

內憂外患的共同作用下,美軍開始尋找E-8C的繼任者。但眾裡尋他千百度,美國人繞了一個大圈子,最後又回到了原點。剛剛進入21世紀,攜海灣戰爭之威的美軍開始了雄心勃勃的下一代特種作戰飛機研究計劃——E-10A應運而生。根據美軍設想,E-10A將具備戰場目標偵察、空中預警、指揮控制以及電子干擾等功能,集E-8聯合星、E-3望樓、RC-135、EC-130H羅盤呼叫等飛機的使命於一身。然而,心比天高命比紙薄。由於較大的技術跨度和預算問題,E-10A無奈夭折。

此後,F-35第五代隱身戰機、KC-46空中加油機的採購和下一代戰略轟炸機的研製是美國空軍投入的重點。直到2014年,美國空軍才宣佈啟動聯合星替換項目。一共有3個團隊參與了聯合星替換項目的競標。洛克希德·馬丁公司聯合雷神公司和龐巴迪公司,提出了基於龐巴迪環球6000公務機的解決方案,雷神公司提供“天網”有源相控陣遠程地面監視雷達;波音公司提供了基於波音737-700客機平臺的解決方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聯合了灣流航宇公司和L-3通信公司,提供了基於灣流G550或G650商務機的解決方案。

除了飛機平臺和機載設備的提升外,美國空軍在人才培養上也做出了巨大努力。目前,美國空軍將領航員、武器操作員、電子戰軍官的培養合三為一,創立了作戰系統軍官這一崗位,以滿足未來多變的戰場需要。美國空軍希望將機組成員減少至10~13 名,這將有助於降低整體的作戰成本。

立項、撥款、研發、量產,一切似乎水到渠成。2017年,美國空軍宣佈未來將採購17架新一代聯合星,從而對E-8C實現一對一的替換。2017年3月2日,諾斯羅普·格魯曼向空軍提交聯合星替換項目的計劃書。可E-8C終究難逃厄運,2018年聯合星的命運再次峰迴路轉。

正如冷戰時期為了監視蘇聯大規模裝甲集群,E-8C應運而生。隨著美國國家安全戰略和美軍作戰內容的改變,聯合星也必然隨之逐漸黯淡。2017年12月18日,美國總統特朗普發佈了他上臺後的首份《國家安全戰略報告》,指出美國正面對著一個充滿競爭的世界,將保護美國人民和國土安全、促進美國繁榮、以力量求和平、增加美國影響力列為美國四大核心利益。緊隨其後,美國國防部發表了《2018美國國防戰略報告》,明確表示“大國競爭”已成美國國家安全的首要關切,五角大樓的目標是在日益複雜的全球安全環境裡“競爭、震懾、取勝”。

海灣戰爭中一戰成名,無奈遭遇中年危機,2019年退役,別了,E-8C

MQ-9死神無人機

誠然,新一代的聯合星可以解決E-8C自身存在的諸多問題,但它不過是技術慣性下的產物,外部環境的威脅才是否決聯合星替換項目的關鍵一票。2013年,聯合星替換項目還被時任美國空軍參謀長馬克·威爾什上將指定為美國空軍四個優先級最高的採辦項目之一。2018年,聯合星替換項目卻遭到了美國空軍上下的一致反對。正如上一節分析的那樣,隱身戰機和遠程防空導彈對大型空中目標構成了嚴重威脅。特別是近年來,隱身戰機已經不再是美軍的專利。S-300、S-400防空導彈系統出口到多個國家。聯合星還能像從前那樣“任性”麼?

正如負責空中作戰司令部的四星上將邁克·霍爾姆斯所言:在面對未來的威脅時,我們還有機會像以前那樣使用E-8C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美國人不得不另闢蹊徑,尋求實現情報、偵察、監視和指揮控制的新法子。從當初的青眼相看到如今的白眼以待,時間僅僅過去20餘年。

斗轉星移——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E-8C眾望所歸的“涼了”,但美軍對空地聯合作戰的思考又重新火熱了起來。強對抗作戰環境中,如何更有效地完成情報、偵察、監視與指揮控制?聯合星是20世紀90年代美軍給出的答案,將多種作戰要素儘可能地集成於一個平臺。今天,美軍的思考是下一代“先進作戰管理系統”,更傾向於將指揮控制和對地監視分散。

在2018年度空中戰爭討論大會上,美國空軍部長希瑟·威爾遜和空軍空中作戰司令部司令官霍爾姆斯上將披露了美國空軍對未來作戰管理飛機的探索情況。和美國海軍提出的“廣域海上監視系統”“分佈式殺傷”理念如出一轍,不過美國空軍描繪的圖景更加宏大。“先進作戰管理系統”是美國空軍最新的信息化理論的產物,該系統將把無人機、F-35和預警機等各個搭載合成孔徑雷達的平臺信息鏈接成雲網絡,將各傳感器節點信息繪製成一幅統一的戰場圖景,用多平臺形成的“面”偵察指揮代替原先E-8C的“點”偵察指揮。最終,它將實現有人、無人和天基、空基平臺的交融,開啟真正意義的上帝視角。在激烈的對抗中,即便一些節點遭到了破壞,也不會對整個作戰雲構成致命的損傷,整個系統的魯棒性得到了顯著提升,這無疑是單一的大型平臺不具備的。

在2019年的國防授權法案中,美國國會將撥款1.2億美元購買6架MQ-9死神無人機用於早期“先進作戰管理系統”的研發。根據美國媒體報道,美國空軍正在發展一種由MQ-9死神無人機掛載的新型雷達。該雷達的地面移動目標指示能力與MQ-9無人機已有的光電系統和武器載荷相結合,將使一架MQ-9死神無人機具備完整閉合的“殺傷鏈”。但是,任何安裝在無人機平臺上的小型雷達,因為雷達天線尺寸的限制,其能力相對於E-8C來說都是有限的。但分散的精髓在於1+1大於2,如何將機載傳感器、天基傳感器以及其他傳感器恰當的搭配才是解決問題的關鍵所在。

美軍也在摸著石頭過河,距下一代“先進作戰管理系統”的瓜熟蒂落,還有一段路要走。但E-8C對地監視和作戰管理的功能對美國陸軍來說卻是剛需,也是三軍聯合作戰中不可或缺的能力。美國國會雖然批准空軍取消了聯合星替換項目的請求,但是要求空軍在下一代“先進作戰管理系統”服役前,必須研究如何更新和維持目前的E-8C機隊,包括如何增加E-8C的可用性以支持全球需求。由此看來,E-8C聯合星還得站好最後一班崗。

結 語E-8C的退役已經是箭在弦上,只不過引而未發。美軍下一代“先進作戰管理系統”描繪的圖景很美,但美夢會很快成真麼?朱姆沃爾特級驅逐艦的例子告訴我們:最先進並不意味著最強大。裝備的發展由國家和軍隊的需求牽引,也受當下科學技術水平的制約。正如探測技術、信息處理和信號傳輸技術的發展讓E-8C從理念變成了產品。作為聯合星計劃的接替者,下一代“先進作戰管理系統”的成功離不開關鍵技術的支撐。一方面,信息傳輸技術是否能安全高效地將所有分散的傳感器連接在一起?另一方面,小型化平臺提供的信息怎樣做到和E-8C雷達提供的一樣有效?分分合合,合合分分,戰爭排列組合的遊戲還在繼續。現在告別了E-8C,以後我們看到的或許不再是一顆耀眼的明星,而是一片星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