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壯美黃河行」內蒙古:大河奔流 文旅崛起

黃河流經內蒙古自治區六個盟市,共計830公里。沿黃河兩岸沙漠浩瀚、草原廣佈、峽谷險峻、平原肥沃,有眾多歷史古蹟和深厚的文化內涵,旅遊資源豐富。

初秋時節鹿城包頭之南的黃河岸邊,綿延56公里的黃河景觀大道遊人如織。藉助黃河溼地的迤邐景觀,包頭市依照黃河傳統風格打造的黃河謠文化園被越來越多的遊客關注,已成為傳播黃河文化的標誌性文化旅遊勝地。


「壯美黃河行」內蒙古:大河奔流 文旅崛起

包頭市黃河謠文化園。(新華網 曹楨攝)

園區內,舊漁船、乾打壘、原木樁、石圍牆、老水車等黃河流域典型元素盡數呈現,在繁花綠樹中平添一份歷史的厚重與滄桑。坐落在園區內的工匠博物館館藏2000件,有榨油坊、地毯坊、木匠、鐵匠、皮匠、毛匠等10多個主題工匠鋪,穿越200年曆史,再現黃河流域勞動人民的勞動場景和傳統工匠手藝。

在這裡,歷史、文化、自然景觀融為一體,有景緻,更有情懷,成為遊客瞭解黃河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


「壯美黃河行」內蒙古:大河奔流 文旅崛起

黃河謠文化園成為遊客瞭解黃河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新華網 曹楨攝)

位於烏海市的烏海湖水利風景區,依託黃河海勃灣水利樞紐工程蓄水後形成。118平方公里的舒緩水面貫穿烏海市南北,隨著水位上升,黃河水順勢流入烏蘭布和沙漠,形成眾多沙島,是全國沙水結合面積最大的自然景區,也成為烏海市水生態文明城市建設重要組成部分。2017年,烏海市躋身全國首批水生態文明城市之列。


「壯美黃河行」內蒙古:大河奔流 文旅崛起

烏海湖水利風景區。(新華網 曹楨攝)

沿著黃河“幾”字向北而行,在“幾”字頭的河套平原上,三盛公水利樞紐飛跨黃河兩岸,呈現出壯麗的現代景觀。這是黃河上唯一以灌溉為主的一首制大型引水平原閘壩工程,被稱為“萬里黃河第一閘”。這道閘造就了磴口地區180多個百畝以上的湖泊,更成就了“黃河百害,唯富一套”的傳奇。目前,依託黃河文化、河套文化等元素,以及三盛公水利樞紐和湖泊景觀,規劃面積129平方公里的黃河三盛公水利風景區正在建設中。

與這些蘊含人類智慧的風景不同,“聲名遠揚”的準格爾黃河大峽谷、黃河老牛灣,則憑藉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令遊客心嚮往之。

老牛灣以黃河為界,南依山西省偏關縣,北岸是內蒙古清水河縣。這裡是長城與黃河握手的地方,黃河之水出河套至此拐彎,流經深山峽谷一路奔騰南下。黃河、古村、明長城……奇險的地貌和古樸的韻味,使老牛灣成為攝影愛好者的“朝聖”之地。

準格爾黃河大峽谷位於蒙晉陝黃河大峽谷準格爾段,水域長80多公里,是黃河流域上最具特色的峽谷地貌,也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之一。黃河在這裡告別內蒙古,流向山西,連續轉出兩個近360度的大轉彎,形成令人稱奇的太極灣風貌。


「壯美黃河行」內蒙古:大河奔流 文旅崛起

航拍準格爾黃河大峽谷。(新華網 發)張偉攝

準格爾黃河大峽谷景區於2017年開放,景區內的杜家峁村因獨有的石牆、石窯、油坊等村居特色,被住建部、文化部、國家旅遊局評為中國傳統古村落。

近年來,旅遊產業已成為內蒙古產業轉型升級的重要依託。截至2017年,內蒙古旅遊人數和旅遊收入連續7年同比增長20%,旅遊業成為內蒙古發展最快的朝陽產業。

文化助推旅遊,旅遊彰顯文化。利用資源優勢,內蒙古沿黃六盟市圍繞黃河開展起各類文化旅遊節慶活動。

今年4月,托克托縣舉辦了首屆黃河開河魚節,托克托縣黃河旅遊文化節已連續舉辦八屆;包頭市首屆黃河旅遊文化節也在4月開幕;5月,鄂爾多斯達拉特旗首屆黃河農耕文化節開幕;8月,巴彥淖爾黃河河套文化旅遊區龍舟賽破浪開賽;9月,第十屆黃河明珠·中國烏海書法藝術節即將開幕……

依託母親河,內蒙古以黃河為主題的文旅產品日漸增多,在推動沿黃旅遊產業快速發展的同時,也傳承了沿黃地區的文化脈絡,展示著沿黃地區的文化內涵和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