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沙漠三面鎖喉 民勤人育萬畝胡楊創治沙奇蹟

(來源:鳳凰網甘肅綜合 實習記者 李果繁)“身後就是家園,我們無路可退!”說起為何堅持治沙,淳樸的民勤人往往這樣說。一句“最美風景治沙人”的標語,洋溢著民勤群眾與風沙搏鬥的豪情壯志,讀來令人熱血澎湃。

巴丹吉林和騰格里兩大沙漠從東、西、北三面“卡脖鎖喉”,不能讓民勤屈服。民勤人像一群赤膽忠心的衛士,屹立在沙漠邊緣,守衛著祖國的生態邊疆。民勤縣猶如一把綠色的楔子釘入兩大沙漠中間,以砥柱中流般的英雄氣概阻止了它們的“勝利會師”。

民勤群眾用半個多世紀創造了一個生態奇蹟。

1950年,民勤縣舉行第一次群眾性植樹造林誓師動員大會,從此防沙治沙就成為民勤工作的重大主題。截至目前,民勤縣森林覆蓋率從上世紀50年代的3%提高到了17.91%,荒漠化面積佔比從上世紀90年代的96%下降為90.34%,生態惡化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

民勤處於石羊河流域最下游,是中國四大沙塵暴策源地之一,境內風沙線長達408公里。上世紀90年代,民勤生態一度到了“不治則亡”的地步。

兩大沙漠三面鎖喉 民勤人育萬畝胡楊創治沙奇蹟

網格鎖黃沙—老虎口壓沙 圖片源自民勤縣人民政府官網

民勤綠洲西線最大的風沙口叫“老虎口”,地如其名,危害很大。“老虎口”全長37公里,沙漠面積17萬畝,區內沙源深廣,沙丘星羅棋佈,嚴重威脅著沿線5個鎮、18個村群眾的生產生活和交通、通訊、水利等設施的安全運行。

民勤縣林業局局長楊青文介紹,民勤在2008年啟動實施了“老虎口”大規模治理工程。歷時兩年,壓沙造林10萬畝,灘地造林4.6萬畝,建成防沙治沙技術示範區2000畝,治理區植被蓋度達到36%,沙丘頂部土壤結皮初步形成,周邊生態逐步恢復。

兩大沙漠三面鎖喉 民勤人育萬畝胡楊創治沙奇蹟

“‘老虎口’治理初期,只能靠人工挑水澆灌林木。現在有了灑水車,提高了效率、節省了人力。”民勤縣林業局局長楊青文介紹。李果繁 攝

從被動防守到主動出擊,民勤人以自己的智慧摸索“沙裡淘金”之路,不斷探索治沙工作的產業化。梭梭樹,植物中的防風固沙尖兵;肉蓯蓉,素有“沙漠人參”之美譽的傳統名貴中藥材,兩種植物互相依存,相伴而生。民勤群眾採用人工接種的方式,將兩者種植了2000畝,每年可以帶來1億元的收入。“這部分收入再被利用到‘老虎口’生態治理工程上,緩解了民勤生態治理資金緊張的壓力。”楊青文說,“稻草沙障+梭梭+人工補播草種”的‘老虎口’生態治理模式被推廣到民勤綠洲北線、西線的青土湖、西大河、昌寧西沙窩等沙患嚴重區域的治理中,收效不錯。

2013年2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視察時強調:“特別要實施好石羊河流域綜合治理和防沙治沙及生態恢復項目,確保民勤不成為第二個羅布泊。”這一重要指示,吹響了民勤生態治理的新號角。

民勤縣依託武威市祁連山山水林田湖生態保護修復工程,並結合石羊河國家溼地公園建設,規劃於2015年至2019年期間打造萬畝人工胡楊林工程。此舉不僅能豐富和恢復胡楊林的生態景觀,還可以探索出在乾旱荒漠區營造胡楊林的技術和模式。

“萬畝人工胡楊林打造過程中,全部採用‘低壓管道輸水、小管出流’的形式灌溉,節水率達40%。目前,胡楊成活保存率在90%以上,是全國面積最大的人工胡楊林。”對艱辛付出之後取得的成果,楊青文和民勤群眾一樣,言語間難掩自豪之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