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 你知道一千多年前人們是如何下決心植樹造林的嗎?

點擊上方藍色關注,我在這裡等你來

原創 你知道一千多年前人們是如何下決心植樹造林的嗎?

植樹造林前人栽樹,後人乘涼。歷來有識之士瞭解植樹造林重要性,身體力行植樹造林保護樹林,防止水土流失。

植樹造林的好處顯然不僅於此。其好處不一而足。可保護環境,維持生態系統,改善人們的生活居住環境;可自動調溫,夏日樹蔭下氣溫比空地上低10度左右,冬季又高2-3度;天然除塵器,樹葉上長著許多細小的茸毛和黏液能吸附煙塵中的碳、硫化物等有害微粒,還有病菌、病毒等有害物質,大量減少和降低空氣中的塵埃;製造氧氣,樹葉進行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並製造人體所需氧氣。最重要是淨化空氣,改善生態環境降溫增溼,調節環境空氣的溫度和溼度。

古人未必知盡其中好處。但有一樣,防止水土流失。一千多年前的古人亦瞭解。

位於江西省德興市千年古鎮海口,有濃厚歷史文化底蘊。史上出了183名進士,是江西第一進士村。其起源卻因兵家駐地,董姓家族在此安身立命,建立城池。有內外城牆,八個城門。在當時極其少見。

唐董申公是海口董姓家族始祖,率部族在海口建村立鎮。相鄰幾縣商貿通衢皆在海口碼頭完成,成一時繁榮鼎盛之地。

可海口所處地勢亦有其缺點。雖三面環水,貿易融通昌盛,卻時常面臨海口村內水患之災。

海口以兵家必爭之地建之。易守難攻,一面連著陸地。三面環水。可海口村內下水設施卻難完善。每逢雨季,海口村內便起水患。為防此弊病。董申公讓部族人廣種樹。在海口四周大面積植樹造林。逢水患,因有樹林植被的遮擋,水勢到海口村亦漸會和緩。海口村裡的下水系統能接納完成排水量,不致引起內澇水患。

董申公與部族人們建造的防患於未然的樹林,讓海口免去許多水患之災。村民安居樂業。董申公及其族人將樹林取名吉祥林。嚴令凡人擅自砍伐樹林者,殺!

其時家法甚於國法,部族之人不敢不從。由此樹林越長越好,對海口的水患起到功不可沒防範作用。

可當時木材價格極好,有歹人打起樹林的主意。

歹人知董申公不分親疏貴賤,執法極嚴,不敢擅動。眼見木材價格日高,海口的樹林就是白花花的白銀。人為財死,鳥為食亡。歹人想冒險試之。卻不願送了性命。

董申公極愛惜其孫。視之如掌上明珠。村人皆知。歹人心生一計。找到董申公孫兒,以重利相誘,說服其砍伐樹林。

董申公的孫兒不肯,道:“爺爺向來賞罰分明,執法極嚴。從未徇私枉法。”

歹人道:“只砍一棵,拿去換銀子。既便被你爺爺知曉,豈能為一棵樹要了你性命?至多給些小懲。”

董申公的孫兒思量再三,覺得歹人說得有理。只砍一棵樹,爺爺知道了,最多挨些懲罰,受些皮肉之苦罷了。可若爺爺未發現,那一棵樹便換了白花花的銀子。董申公的孫兒點頭答應。

不久事發,董申公得知孫兒不顧家法,私自砍了一棵樹去賣,大發雷霆。按家法,當殺!

董申公猶豫了。那是他的孫子啊。可若不以儆效尤,必有人學樣。海口的樹林必會毀之。屆時,海口必水患不斷,民不聊生。董申公下令:殺!

這便是海口流傳至今以孫祭樹的故事。雖覺得一棵樹用一條命償讓人唏噓。可正因董申公大義滅親,海口的樹林如今取名吉祥林,至今己上千年、幾百年的樹齡依舊為海口免於水患保駕護航。

喜歡時光恰巧的文章請關注、點贊、分享、訂閱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