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您若想閱讀更多此類內容,還未關注的請點擊上方的“關注”。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每當看到鄉下的火塘,心裡便毫無理由地感到親切。

那些年,故鄉還未通電,房前屋後又是成片的茂密森林,拾柴火取暖煮飯就順理成章了。

於是,鄉下人家村村戶戶都有火塘。雖然鄉親們不知曉,也沒意識到,但在外人眼裡,那絕對是一道亮麗的景觀。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我在想,原來有些景緻是不用雕鑿的,也不需刻意,不經意間便充滿誘惑。如火塘,大家看到了,必定會在心庭裡感到一陣驚喜,然後滿是對焦、定格的慾望,讓人無法抵擋。

小小的火塘,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更是歸宿。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人們一生基本是圍著火塘轉,日出而作,日落而歸,回家了,其實是回到火塘。直至老人們仙逝時也在火塘邊的床鋪上,那是勞碌一世後對生命總結的地方,結尾的最後一個句號恰似火塘,很圓很詩意,極其平靜,沒有半絲恐懼。

平時,火塘是鄉親們一天開始的地方,也是一日終結的所在。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說火塘,當地人是將一個鐵圈和三個鐵支架焊接在一起,稱其為三腳,往地上一放,下面燒火,上面便可燒水煮飯烹美味了。說起三角,挺佩服村裡的前輩們,他們肯定不懂什麼三角形的穩定性,但能把複雜的原理演繹成簡單生活,平淡得就像口渴時倒一杯溫開水一飲而盡,能解渴。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一想起火塘上煮出的飯菜,就會懷念那別具一格的香味,禁不住要逗起胃口,垂涎頓生。南方人愛吃米,用銅鍋煮好飯後,抬下來再在火塘邊慢慢烘烤四周,香味撲鼻的鍋巴就為饞嘴誕生了,每次都是本來已經吃飽了,但依然忍不住要撬一塊鍋巴捏在手裡大飽口福。用柴火炒的煮的燉的菜,也許是好掌握火候的緣故,我覺得比電磁爐、液化灶上加工出來的要可口那麼幾小分。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村裡人對火塘裡火灰的利用也是發揮到了極致。用菜葉裹住牛乾巴捂到燒著柴火的火灰裡,十分鐘左右取出牛乾巴,再用小錘一敲,便可一絲一絲地撕下喂到嘴裡,感覺那香味透過鼻,瞬間便浸滿了周身的神經。燒製煳皮辣椒也堪稱一絕,把幹辣椒往滾燙的火灰裡翻烤,有點煳時用手揉碎到碗裡,放上鹽和味精,煮一鍋不放油鹽的青菜,舀一勺青菜湯到碗裡。這時,要做的是夾一箸青菜蘸煳皮辣椒後,悠然地送到口中,不知不覺地又在過神仙般的生活了。單位裡有一退休的老幹部,他來自農村,城市裡不生火,他說鍋裡炒出的煳皮辣椒怎麼做都不夠味,就純粹備了一塊鐵板,再去鄉下包了一小袋火灰,火灰倒在鐵板上,一加熱,成了。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鄉下的火塘還是凝聚全家人人心的地方。吃飯在火塘邊,夜晚特別是嚴寒的冬天,全家人總要圍在火塘邊取暖。小孩們人生裡的第一堂課就是在火塘邊開講的,老人們講的故事雖樸素明瞭,但哲理在熠熠生光。大人們人人都是新聞主播,輪流對村子裡的所見所聞作消遣性的播讀,內容不外乎豬雞牛羊、東家長西家短之類的,但絕對沒有桃色新聞,村裡的民風很淳樸。家裡有個事,家長也在火塘邊與家人商量,話一出口,一般全家人都基本同意。因為家長的話都是深思熟慮過的,況且一經火烤,大家聽到後還存熱度。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客人來了,再困難也要酒肉相待。苞谷成熟的季節,飯後還要弄一些青苞谷,邊燒苞谷邊聊天,火燒苞谷夥同青核桃瓣放到嘴裡咀嚼,那又是人間一絕,似乎大家的談興都更濃了一截。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夕陽就要下沉,勞作的人們扛著鋤頭犁俱往家趕,農人累了,可莊稼精神了。放牧的老叟或孩童也吆喝著牲口朝家歸,牧人餓了,可牲畜膘肥體壯了。大家的心情都很急切,原因僅此一個,家裡的火塘已在等待。

小小的火塘, 是鄉下人們生活的希望, 更是歸宿

現在已離開鄉下多年,村裡的火塘也在逐漸消失,但對火塘的印象深得揩不掉,抹不去。既然這樣,就讓其成為記憶裡永恆的烙印吧。

歡迎感興趣的讀者關注、評論、分享和收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