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讀美國大學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看點 又是一年開學季。入讀大學是年輕學子人生中一個重要的里程碑,但適應大學生活並不是一個容易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大學新生們可能面臨包括學業、語言、生活和目標等多種壓力。為幫助美國大學新生,美國多所大學的招生官和學生們給出了發自肺腑的建議,在他們看來,保持自信、謙虛和開放,照顧好自己是順利度過這個特殊階段的重點。

招生官指出:進入大學固然不易,不過這僅是從高中過渡到大學生活整個過程中最簡單的部分。大學新生沒有預料到的種種問題,如不夠充分的準備、不切實際的期望等等,可能對他們的人生幸福和成功形成主要障礙。

大約三分之一的本科生在求學過程中決定轉學到另一個學校,為數更多的學生由於經濟拮据或其他原因輟學。對於很多學生來說,接受大學教育變得日益艱難!

那麼學生和家長需要了解什麼,才能避免上述問題產生呢?讓我們來看看經歷過整個過程的大學輔導老師和學生的專業建議。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淋浴盆帶了嗎?還有耳塞?旅行箱?夠用到放假襪子和內衣?都檢查一遍!現在已經是八月份了,在過去幾個星期裡,很多高中畢業生都忙著為大學第一年的學習生活做準備。但他們真正做好準備了嗎?

隨著無法估算的心理能量,注意力(有時甚至是過度沉迷)和資源投入到大學申請過程中,貫穿整個高中階段,學生和家長關注的焦點都集中在大學錄取和(大學)就讀成本,往往忽視這之間的轉換或者過渡過程。

對於許多年輕人而言,入讀大學代表著一個重要的人生里程碑——成年的開端,這本應該是一個重大人生轉型的健康聚焦點,但是伴隨著大學申請和錄取引發的疲勞感,實際情況往往並不激動人心甚至令人失望。

對於精英學校的炒作使很多家庭認為錄取這些大學代表了高中生涯成功的巔峰之作。同時誘騙性營銷宣傳使得大學新生不切實際地憧憬即將來臨的校園生活無比美好和快樂。

得克薩斯基督教大學招生部主任希思·愛因斯坦(Heath Einstein)指出:“在某種程度上,從家庭安樂窩調整到新環境的掙扎過程與過去幾十年沒有什麼不同。不過,差別在於新一代的年輕人對於處理獨立生活的準備不足。”此外,他表示今天的學生們為高中生涯拖累,揹負著沉重的情感包袱,往往會做出一些不健康的選擇。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狄金森學院(Dickinson College)招生辦主任凱文琳·達文波特(Catherine McDonald Davenport)對此表示贊同:“就讀大學要比獲得錄取困難得多”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大學精心安排了豐富多彩的迎新活動,用行動和激情歡迎新生的報到。但這些只不過是當今青少年應對大學生活所必須準備的冰山一角!當所有的AP課程已經完成,體育比賽全部結束,以及各種活動逐步淡出,下一步該幹什麼?大學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嗎?也許吧,儘管大量資源投入到大學擇校和申請,但學生對大學生活實際期望還是不著邊際。

位於田納西州的範德堡大學招生辦助理主任Shane McGuire堅信虛幻的期望可以通過更加透明的招生流程予以避免。他寫道:“在招生中對於學校好的,壞的,甚至醜陋的方方面面均應給予透明地披露,讓學生們知道到底能夠期待什麼,從而找到真合適自己的學校。”市場營銷與現實情況之間的鴻溝是順利過渡大學生活的最大攔路虎之一。

隨著轉學率的升高和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惡化,有必要進一步瞭解年青學生如何適應大學生或和學習。通過向高中應屆畢業生,大學在讀學生和專業招生官詢問關於如何過渡到大學的建議,以及在此期間中最容易遭遇到的問題,以下是一些普遍的答案:

過度焦慮

當被問及他們在大學過渡期間在學術方面最大的擔心時,高中應屆畢業生的回答涉及了包括從拖延症和高效時間管理,到課堂人數過多和遇到不好說話的教授刁難從而無法就讀心儀專業等方方面面。閱讀量和寫作量的飆升,以及對寫作能力的信心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對大學新生心理產生影響。那些發自內心深處的焦慮還有“比不上同學”以及“聰明程度不足以從容應對大學生活。”

對於大學的社交期待方面,學生也表現出類似對於“自我不足”的擔憂。一位學生分享道:“我擔心自己太過內向,在結交朋友的同時不能留出足夠時間自我放鬆。”

另一位則解釋道:“我最大的顧慮是給人的第一印象並非真實自我的最佳展現。”

對於過渡到大學生活的最大擔憂是室友問題,其次是找不到知心朋友,接著是“勾搭”文化、爬梯場景到通常意義上的融入。一位學生寫道:“當大家一起出去玩的時候,我是選擇與朋友們一起還是得獨自留下完成作業,對此我深感焦慮。”

加利福尼亞大學聖克拉拉分校招生辦副主任邁克·塞克斯頓(Mike Sexton)針對這位留學生的焦慮指出: “要自信!我們有錄取你的理由。要謙虛!我們也有錄取其他人的理由。你的身份和成就已經成為歷史,每個人都像你一樣聰明。 “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過渡期注意事項

那麼,今秋,來到大學校園報到的新生會考慮什麼呢?

在讀大學生們回顧了當他們作為新生在最初幾個月內希望以更好途徑過渡的一些方式。當他們有了更多的獨立空間,更令人激動的擇友和其他機會,很多人對沒有處理好社交、學習和睡眠之間的平衡關係表示遺憾。其他同學則表示應該儘快接觸學校教授以及其他學術支持體系。

以下是資深學生以及輔導老師對大學過渡階段的一些建議和最佳實踐經驗:

1、積極參與

那些在課堂內外均積極參與校園生活的學生是在大學生活中最快樂的那批學生,他們轉學的可能性更低,而且畢業的可能性更高。無論是校際或校內運動,俱樂部還是社會團體,在大學生涯初期開始介入意義重大。從一開始就積極參與,哪怕以後活動太多慢慢退出,也要比剛開始無動於衷再嘗試加入已經成型的社交網絡要容易得多。

一名在校學生建議新生“立即嘗試深入參與”。他寫道:“我希望當初能夠做到真正探索校園課外互動提供的各種選擇。俱樂部的重要活動通常在開學期間舉辦。我希望確實花時間去真正瞭解這些俱樂部究竟提供哪些活動,而不只是參加與高中時做的類似活動。雖然我在大二和大三參加另外一些俱樂部,但要是我能夠早點了解這一點就好了”。

2、完美主義?

無論在挑選“合適”的大學時花費了多少時間或精力,最終就讀的學校還是可能有所欠缺或者令人失望。完美無缺的神話和先入為主的圈套可以快速破壞大學體驗。

學生(和父母)經常因為沒有獲得“最好的”宿舍,事前期待的課程安排,或因為不能選擇室友,無法在校園裡開車,而感到很難過。生活往往伴隨著失意,大學是練習韌性的好時機而不是轉移或者逃避,因為根據“金髮女孩效應(做選擇時既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既不能太大也不能太小,凡事都必須有度,不能超越極限。)”並非什麼事情都是恰到好處。

位於特拉華州的頂尖寄宿高中聖安德魯學校(St. Andrews School)的大學升學主任Jason Honsel警告說:“不要指望一切都很完美。你會有美好的時光和糟糕的日子,出色的教授和平庸的老師,好友和損友。逼迫自己多與老師溝通。願意與教師見面並尋求幫助和支持的學生通常是最快樂和成功的。"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3、良師益友!

當談到大學老師,無論你是來自小型高中還是大規模的學校,都要設法瞭解你的教授和助教。入學伊始就要成為一個自我倡導者,即使你上的課程學生人數眾多,也要利用教師辦公時間或其他機會,讓自己在老師面前拋頭露面並與其交流。

一位大學生撰文警告道:“絕對沒有人來管你。沒有教師或者其他人來檢查你的學業。如果你一點事情都不想做,你完全可以不做任何事情!我剛進入大學對此就有所耳聞!實際體驗下來確實如此。如果允許自己表現一般那麼你的表現肯定不會出色。儘管如此,如果你主動聯繫教授或其他老師,那麼大學生活還是易於管理的。“

4、“最美好的”四年?

學生很可能被有關大學生活的虛幻故事所迷惑。雖然大學時期伴隨著豐富機會、學習,探索和成長,德克薩斯州基督教大學的希思·愛因斯坦大學指出:“最大的神話是人們告訴你大學時代是人生中最美好的四年,如果真是這樣,那麼他們可能會非常沮喪。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富蘭克林馬歇爾學院(Franklin & Marshall)招生辦副主任凱特·雅各布森(Kate Jacobson)表示,學生們“從各種渠道(電影,書籍,社交媒體)獲取大學”應該是什麼樣“的印象。她補充說:”他們在很多不同方面(學術,社交等)對大學有所期待,如果一旦他們感覺選擇就讀的學校似乎不符合他們的期望,他們往往失去興趣不再努力爭取成功。“

佐治亞理工大學本科招生辦主任Rick Clark補充道:“人們在上學前不斷向孩子們灌輸上述印象。然而當大學過渡期艱難階段來臨,不可避免波折發生時,他們開始質疑是否做錯了什麼事情,也許是錯過,或者選擇了錯誤的學校。事實是大學並非你一生中最美好的時期。這只是一個非常獨特的階段。兩者之間存在巨大的區別。“

5、以學為主!

雖然大多數學生需要一段時間適應大學階段的學習,但這並不意味著漫無目的試探。有些學生對成績重視不夠,認為在過渡階段出現低分無法避免,但他們得意識到低GPA很難予以彌補,而且

更重要的是得積極尋求幫助並建立支持體系。

一位大學生建議道:“從一開始就要進入正確的軌道。我花了很長時間來修正新生年級時養成的壞習慣。大學裡可以找到很多樂趣但要牢記自己的學業。不要讓大一GPA成為傷痛。”

6、主要擔憂!

許多高中畢業生擔心進入大學時專業未定。他們想知道這是否使其處於劣勢。位於紐約州的斯基德莫爾學院(Skidmore College)招生辦資深副主任馬克·科恩(Matthew Cohen)鼓勵學生不要在大學一年級(甚至是四年級)自我施壓確定今後的職業方向。

他說:“人們在生活中往往多次變更職業和方向,其中許多變化與大學專業無關。” 一位在讀現大三學生對此表示贊同:“對你將要學習什麼保持開放的心態...最初我的想法是學習會計專業,但嘗試下來發現自己討厭這個專業。”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7、吐故納新!

大學為個人社交提供了無數的機會。雖然你不需要淡忘長期建立的友情,不過也要考慮自我感受。位於馬薩諸塞州的米德爾塞克斯中學(Middlesex School)的大學升學主任馬修·德格里夫(Matthew DeGreeff)建議學生:

“努力脫下高中的衣服,收起中學時代好友或戀人的照片,不要過多談論過去的好時光。對新朋友敞開心扉,傾聽他們的故事,不要把自己侷限在過去的生活中。這些來自你過去衣服,像片和故事會傳遞出微妙信號從而可能將你真正想要建立的關係或想要了解的朋友拒之門外。”

富蘭克林和馬歇爾學院的雅各布森指出,學生不一定會很快於他人交往並建立友誼。她說:“會面和結交新朋友需要時間和精力。學生必須敞開心扉才能與其他學生進行有意義的交流。“

一位在校大學生建議新生 “努力結識新朋友”。他寫道:“我希望與高中生活沒有如此緊密。我很遺憾自己與幾位高中時代好友保持過於密切的聯繫,因此沒有足夠的時間更好地體驗大學生活。“

正如喬治亞理工學院的Clark所告誡的:“不要相信社交媒體。每個人發貼展示的是自己最好的一面,最佳的面貌、最好的新朋友,最有趣的第一週或第一學期體驗。他們對很多事情也有質疑。他們也在努力適應,找尋朋友,重建圈子,等等。”

8、一個熔爐!

也許用一盤包含不同食材的亂燉菜餚是對於每個秋天來到大學校園,不同背景和經驗學生的最好比喻。大學招生辦公室竭盡全力打造一個由彼此挑戰並希望拓寬視野的個體組成的多元化校園社區。雖然他們嘗試把多種聲音帶到校園裡,但最終取決於學生們承認和接納。

先到者必須審視自己的標識,特權和世界觀,只有如此才能找尋和理解他人的體驗。對於某些人而言,大學社區是一個遠離自己家鄉現實生活的異域場景和世界。另外一些人則自我封閉,僅與自己類似的同伴交流,他們永遠不想去面對差異、爭鬥、歧見或者傷害。

大學能夠向青年學生提供一個理想的機會,就種族,階級,性別,性取向,能力及其他很多制度化偏見有關的問題進行坦誠和困難的對話

,很多學生以往的人生經驗可能並未遭遇到上述問題。這類討論可能很混亂而激烈,不過這是大學社區生活必不可少的組成部分。

加州大學聖克拉拉分校的Mike Sexton告誡學生不要對任何人產生刻板印象。他寫道:“每個人為社區貢獻的背景多樣性是驚人的,你只需要花時間去學習。我聽到新生一個常見評論是‘這裡的人與家鄉的人太不一樣了’,事實是:在家鄉也有不同的人,你只是一直認識那些人,與之相處感到舒服。”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9、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

在開學之初的新生適應期帶來的新鮮感慢慢消褪以後,學生可能感覺孤獨和想家。 Sexton建議:“校園中其他人也有同樣的經歷。跟他們多交流,不要獨自一人來面對孤獨。“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寄宿中學西城學校(Weston School)升學輔導主任蘇珊·林(Susan Tree)建議學生“快速學習如何使用時間並獲取自己所需要的支持”。她補充道:“儘快建立由顧問和支持者組成的支撐團隊,他們會幫助你成功和快樂。你上課的時間比高中的時候要少,但課外要求的學習任務更多,對你的評價更少,因此很難了解自己表現如何。“

佐治亞理工學院的Rick Clark補充道:“我觀察到學生面臨最大的內心掙扎就是他們的自尊和自信。很多人一直是人群中最出類拔萃的。他們是所在高中學生的榜樣,輕而易舉就獲得學術成功。當他們來到大學校園,周圍都是頂尖5%+的學生,那麼可能會自我懷疑。可以理解懷著謙卑的態度儘早尋求幫助對這些學生而言比較困難,但絕對必要!”

位於馬薩諸塞州的史密斯學院(Smith College)招生辦主任Deb Shaver呼籲學生不要守株待兔地靜候他人在學術,社交或健康等方面對自己提供幫助。

她指出:“與除了教師之外的其他成年人多交流或聯繫,這有助於學生更快進入狀態:要多瞭解你在校園工作、圖書館、或者學生活動中認識的那些人。學校有這麼多的資源。學會好好利用這些資源;你所需要做的就是開口詢問他人。“

多數校園都有免費和匿名的心理健康諮詢服務,使得學生開始從家庭系統之外瞭解自己。

10、室友關係

多數學生就讀大學之前,在自己家庭度過的很多時間一直享受著擁有獨立生活空間的便利。如何適應與另外一個人,尤其是一個完全陌生的人,共同生活,可能是一個挑戰。

米德爾塞克斯中學的DeGreeff說:“最不切實際的神話就是室友或同樓道鄰居很快成為你終生好友,並立即建立緊密的關係。學生要知道生活起居的合理安排是多麼地費盡心機,親密的關係需要努力、時間和共同的體驗來培養。“請耐心一點,合理規劃自己的期望並以開放的心態與人交流。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11、親子關係

說到老爸老媽,孩子上大學對你來說也是一個相當困難的過渡時期。和孩子談談你們的期望,也要探詢他們的想法。與此同時,要讓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不要因為孩子過於忙碌而煩惱。一位大學生寫道:“孩子對你說得越少,他們可能就越開心。當我感覺痛苦的時候,我每天都找爸媽說話,有時每天兩次。當我開心的時候,可能隔上幾天才找他們一次。”

位於賓夕法尼亞州的頂尖走讀學校Shady Side Academy的升學輔導主任Lauren Lieberman說:“家長們需要做好心理準備接聽那種不是很愉快的電話,你們只需傾聽而不必提供幫助,很多時候第二天就雨過天晴了。”

另一位大學生建議家長“可以在大學期間繼續參與到孩子的生活中,嘗試成為他們的開放資源,但不要對他們做任何評判。她指出:“你的孩子現在是一個成年人,他們可能在許多事情上犯不少錯誤,但應該讓他們能夠向你坦誠地說出所有事情。大多數新生會有思鄉病。那些願意傾聽而且不會對孩子遇到的問題施加額外壓力的家長真正有助於孩子成功。

你的孩子可能不會如你所希望的那樣有問必答,但重要的是不斷跟蹤並詢問情況。只要你的孩子認為你沒有對他們進行評判或者認為他們只是小孩子,他們就會對你敞開心扉。當然這需要時間積累,不過這種溝通是至關重要的,並且將真正對你和孩子的關係產生持久的影響,尤其隨著學業壓力和焦慮慢慢開始上升,孩子需要有人求助的時候更是如此。”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最後的忠告

隨著學生完成行李打包,告別高中好友,試圖說服媽媽停止哭泣,我們在這裡提供一些有助於健康平穩過渡的建議:

範德堡大學的麥圭爾認為:“在高中,很多外在因素會鞭策學生。父母會確保你按時起床上學,學校老師給予學生必要關注並確保學生完成功課,甚至學校的管理人員也需要確保學生正常上課並參與課外活動。總之學生的行為得向他人有所交待。

在大學期間,多數外在鞭策和問責機制不再存在。每天早上,學生得自行決定是否起床上課。很多大學課程根本沒人檢查學生是否出席,因此學生可以直接曠課而沒有直接“後果”。大學的日程比較鬆散,學生擁有更多的自由度來決定是否在學術,社交等等方面花費時間和精力。如果他們沒有發掘出內在自我驅動因素,或者對什麼能夠真正激勵自己一無所知,那麼他們很可能在大學過渡階段深陷迷茫和掙扎之中。

位於華盛頓特區的喬治華盛頓大學新英格蘭地區招生總監邁克·蓋勒(Mike Geller)建議道:“對於究竟要從大學教育獲取什麼,值得深思熟慮。大學不僅只是通往研究院或勞動力市場的踏腳階梯,現在是時候真正探索自己希望以何種面目在世間立足了。”

位於路易斯安那州的阿卡迪亞納主教學校(Episcopal School of Acadiana)教學總監兼升學輔導員斯科特·克萊斯勒(Scott Chrysler)告誡道:“凡事皆有度,過猶不及!睡覺,吃飯,聚會,學習,鍛鍊均不例外。要學會節制和平衡之道。”

位於緬因州的伯維克學校(Berwick Academy)的升學輔導主任Moira McKinnon建議:“準備好從各種不同的渠道尋求幫助。與你的宿舍管理助理,助教/教授和餐廳工作人員交朋友。不要曠課。走出自己的舒適區,尋求未知領域。

在開學兩星期內加入至少一個俱樂部或團隊,在學業之外搭建一個社交網絡和日程安排。如果可能的話,在校園內找一份工作:研究顯示每週工作10-12小時的學生平均成績更高,要準時畢業,併為自己打造一個有分量的履歷。當你感到孤獨時,不要登陸社交媒體聯繫所有高中好友;相反,走出宿舍去結交新朋友。”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在讀學生的忠告

“深思熟慮地做出決定。我在第一年新生年級失去了自我方向,我現在只能竭盡所能努力奮鬥而不是後悔或反思。”

“帶好宿舍清潔用品。熨衣板可能永遠都不會用到。每週用吸塵器清潔你的地毯。保證充足的休息。在開學前對你的父母好一點,他們像你一樣焦慮而且傷心。”

“不要著急,好好享受你的大學第一年生活,同時做好必要的調整。”

“保持開放的心態是我學到最重要的一課。每個人都希望有一個看上很完美的計劃,但這很可能不是他們實際想要執行的。這聽起來很奇怪,但我本人就是受害者。專注於新生年級的簡單成功,不要想得太多。”

“關注自己的心理,身體和精神健康。因為有充足的資源提供幫助,你會搞定所有事情。不要認為你是孤軍奮戰。小心冒名頂替症候群(譯者注:一種存在於高成就者中的心理疾病,患者堅信自己的成功並非源於自己的努力或能力,而是憑藉著運氣、良好的時機,或別人誤以為他們能力很強、很聰明,才導致他們的成功。)。

要知道高中的你與大學的你完全不能等量齊觀。不要讓數字或者GPA來定義你的成就。最後,請牢記自己是受到上天眷顧的,並不是每一個人都擁有你所具備的機會。學習並致力於創建一個公平的社會,從而使每一個人都有同樣的機會。”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關注外灘教育

閱讀 3000+篇優質文章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外灘教育攜手資深IB中文教師,

美國愛荷華大學創意寫作助理教授錢佳楠

共同推出了三套IB中文課程

讓孩子受益一生!

入读美国大学前,你需要知道一些推心置腹的忠告

↓↓↓點擊

閱讀原文,進外灘教育微店購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