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科普宣教室 河南防震減災

我國是世界上地震最多和蒙受地震災害最為嚴重的國家之一。由地震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自然災害的破壞中佔首位。多震災是我國重要的基本國情之一,最大限度減輕地震災害損失是地震工作者的不懈追求。

地震科學研究離不開地震觀測,觀測離不開儀器。地震科學的發展伴隨著觀測儀器的發展而發展。從張衡地動儀到如今數字化網絡化的地震觀測體系,我國測震走過了怎樣的發展歷程。

地震儀之祖---張衡地動儀

公元132年的東漢時期,我國著名的科學家張衡發明了世界上第一臺地震儀--張衡地動儀,安置在洛陽的靈臺,並於公元138年3月1日成功感應到千里之外的隴西地震。開創了人類用儀器感知地震的先河。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近百年來,我國的地震觀測一方面引進使用世界上先進的現代觀測儀器,另一方面,我們的地震科學家和科技工作者刻骨鑽研,經過多方探索和艱苦努力,研製成功各種適合我國國情的地震儀器。

機械煙燻記錄時期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1942年,李善邦先生研製了我國第一套地震儀器---I式(霓式)地震儀,於1943年安裝於重慶北培地震臺試記,開創了我國自行設計製造地震儀的歷史先河。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1951年,李善邦先生在I式水平向地震儀基礎上,經過改進,研製成大、小51式地震儀。燻煙記錄,曾在1954-1958年間使用。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1955年以後的十餘年時間裡,由許紹灝和張奕麟研製了電子管式放大器和燻煙筆記錄器與維開克地震計配合,組成581型地震儀。此後

研製成功晶體管式電子放大器。

模擬記錄觀測時期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1963年,成功研製了63A和63B 型地震計和67型放大器等。這些地震計、放大器和一臺大滾筒記錄器組成了473、573等短週期地震儀,帶動大滾筒運轉的是一臺角錐擺調速的重錘推動鍾,同時配以必要的計時裝置和直流電源,通常在沒有交流電的野外環境也能進行工作,廣泛用於我國的區域和流動地震臺上。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60年代末,為了在城市等高地噪聲地區開展地震觀測,開始發展井下地震觀測,研製了JD-2型井下地震儀、分別佈設在全國數十個深井內。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70年代,研製的DD-1型短週期地震儀,整套儀器包括三臺DS-1地震計和一臺DJ-1型地震記錄器。適用於綜合臺、基本臺、區域臺觀測記錄微弱的近震和區域性地震。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70年代研製的DK-1型中長週期地震儀,該儀器主要由兩部分組成:三臺KS-1型地震計和一臺KJ-1地震記錄儀,適於固定臺站和基準臺使用,用於遠震和中強地震記錄。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此期間研製的763長週期地震儀,解決了豎直向地震計的微氣壓變化的浮力效應,提高了儀器觀測靈敏度,大大展寬了我國當時地震觀測系統的頻帶域,是我國基準臺常規地震監測設備,用來記錄遠震激發的長週期地震波。

數字化記錄觀測時期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STS-2 甚寬帶地震計,使用三隻結構完全相同,傾斜45°懸掛的機械擺在底座上按正三角形幾何分佈安裝,可使各分向儀器參數的一致性得以提高。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DJ-1三分向短週期地震計,採用擺式懸掛,是一種高阻抗速度換能器,體積相對較小,因而適於安裝在井下或地表擺房內。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我國測震儀器走過的那些年


JCZ-1型甚寬帶地震計,具有高靈敏度、低噪聲特點,有效抑制了大氣壓力、溫度變化對儀器的影響,使地震計在超低頻端也能穩定工作

我國地震監測工作經歷了幾代地震工作者數十年的艱苦努力,從無到有,從單一到多樣,從簡單到複雜,從粗放到精密,從單點到成網,逐漸形成了地震觀測、地形變(重力)觀測、地下流體觀測、地磁觀測、地電觀測系統以及為各類觀測系統服務的地震信息網絡系統。我國的地震觀測正在向立體化觀測邁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