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原以爲:霧霾是一回事,其實它們一個柔情似水,一個蠻橫如匪

這個字自甲骨文中就已出現。發明這個字的人很有幽默感:一隻瞪大眼睛的狡猾狸貓,在簌簌而下的雨中藏頭露腳地走著。說明霾這個東西自始至終都存在,只不過近些年人們重視了而已。空氣中的灰塵、硫酸、硝酸、有機碳氫化合物等粒子也能使大氣混濁,視野模糊並導致能見度惡化,如果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0米時,將這種非水成物組成的氣溶膠系統造成的視程障礙稱為霾(Haze)或灰霾(Dust-haze),你可以這樣理解,只要不是水分子組成的,不管它是也是還是固體,只要它能漂浮在空氣中,能阻擋光線暗,那麼它就是霾!

寶寶原以為:霧霾是一回事,其實它們一個柔情似水,一個蠻橫如匪

寶寶原以為:霧霾是一回事,其實它們一個柔情似水,一個蠻橫如匪

當空氣容納的水汽達到最大限度時,就達到了。而空氣的溫度 越高,空氣中所能容納的水汽也越多。如果空氣中所含的水汽多於一定溫度條件下的飽和水汽量,多餘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當足夠多的水分子與空氣中微小的顆粒結合在一起,同時水分子本身也會相互粘結,就變成小水滴或冰晶。如果地面熱量散失,溫度下降,空氣又相當潮溼,那麼當它冷卻到一定的程度時,空氣中一部分的水汽就會凝結出來,變成很多小水滴,懸浮在近地面的空氣層裡,就形成了霧。它和雲都是由於溫度下降而造成的,霧實際上也可以說是靠近地面的雲。

霧是由大量懸浮在近地面空氣中的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的氣溶膠系統,是近地面層空氣中水汽凝結(或凝華)的產物。霧的存在會降低空氣透明度,使能見度惡化,由於液態水或冰晶組成的霧散射的光與波長關係不大,因而霧看起來呈乳白色或青白色。也就是說,水分子,漂浮在空氣中,達到能阻擋光線的程度,那就是霧!

寶寶原以為:霧霾是一回事,其實它們一個柔情似水,一個蠻橫如匪

寶寶原以為:霧霾是一回事,其實它們一個柔情似水,一個蠻橫如匪

霧和霾的區別

一是水平能見度不同。霧的水平能見度小於1000米,霾的水平能見度小於10千米。

二是相對溼度不同。霧的相對溼度大於90%,霾的相對溼度小於80%。相對溼度80%~90%是霾和霧的混合物,但其主要成分是霾。

三是厚度不同。霧的厚度只有幾十米至200米左右,霾的厚度可達3000米。

四是邊界特徵不同。霧的邊界很清晰,過了"霧區"可能就是晴空萬里;而霾與晴空區之間沒有明顯的邊界。

五是顏色不同。霧是乳白色、青白色,霾是黃色、橙灰色。

六是形成條件有差異。雖然霧和霾的形成都需要微風或無風,大氣狀態穩定,即要有逆溫層,但是,霧需要一定的水汽和降溫條件,使得空氣達到飽和而發生凝結現象;而霾的形成並不需要水汽和降溫條件,主要是空氣中(乾性)顆粒物要達到一定濃度,相對溼度不要大。

七是成分不同。霧主要是由微小水滴或冰晶組成,霧滴尺度一般為3~100微米;霾是由肉眼看不見的複雜微小粒子等組成,霾粒子的直徑僅有0.3~0.6微米。

八是日變化不同。霧一般在午夜至清晨最容易出現,日出後會很快消散;霾的日變化特徵不明顯,當氣團沒有大的變化,大氣層結較穩定時,持續時間較長。

九是季節變化不同。我國一年四季都可能有霧出現,大多數地區秋冬季節為霧多發期,春、夏季霧較少;霾全國大部分地區均有明顯的季節變化,冬季多,夏季少,春秋季居中。

十是指示意義不同。一般來說,霧有天氣預報的指示意義,如諺語"十霧九晴";霾更屬於環境問題,在大氣汙染研究和空氣質量預報中的指示意義顯得更重要。

現在為什麼要霧霾放在一起說,說明他們之間還是有很多直觀的相似點,而且中國人都喜歡成雙成對,兩個字組成的詞要比一個字讀起來有感覺。而且大部分人都無法分辨到底是霧還是霾。作為我們如何快速區分呢,小編告訴你們一個方法,只需要用帶溼度計的霾表測量即可。

如果溼度不高而顆粒物高,那麼是霾;

如果溼度高而顆粒物不高,那就是霧;

如果溼度高,顆粒物也高,那就是霧霾並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