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這兩天,越劇《梁山伯與祝英臺》突然成了熱門話題。3月6號、10號,兩場經典版《梁祝》,一在逸夫舞臺,一在保利劇院。這樣的排片簡直讓人驚喜到懷疑人生。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春暖花開,週末上午逛逛南翔古漪園,下午嘉定保利看一場《梁祝》,生活美好得簡直要飛起來。

話說越劇《梁祝》也看了也有N個版本,N*N個版本了。但有一個問題一直困惑著我,那就是——

梁山伯究竟是怎麼死的?

版本一:死於肺結核

這是從當下的舞臺演出中推測出來的。梁哥哥在英臺妹妹的樓臺上吐了血。回到家後又因為經濟條件沒有得到很好的治療。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山伯臨終》

主演:章瑞虹

之所以說梁山伯死於“肺結核”,是因為這是傳統文人很喜歡讓筆下主人公得的一種病。一方面是因為古代衛生條件不好,肺結核發病率比較高,且致死率高。另一個更為重要的原因大概是因為,肺結核死得“看上去很美”

記不得是在哪位學者(應該是研究《紅樓夢》的)曾經說過,肺結核晚期會讓人消瘦、蒼白,而因為炎症的緣故,午後又會因虛火上升而兩頰潮紅,如面染桃花。非常符合古人對於“病西施”的想象。所以,很多人認為林黛玉就是死於肺結核。“男版林黛玉”梁山伯當然也可能患的是同樣的病。

如果是這樣的話,梁山伯的死可能真和祝英臺沒有太大關係,因為肺結核不是急性病,更不可能是“氣出來”的病。

版本二:噎死的

這個版本要從“梁祝”故事的歷史說起。早在六朝時期就以民間歌謠的形式流傳。這首歌名叫《華山畿》,翻成現代漢語大概就是《華山邊上我的愛》。歌是這樣唱的:

華山畿,君既為儂死,

獨活為誰施?

歡若見憐時,棺木為儂開。

六朝民歌《華山畿》

這首民歌翻譯成現代漢語,大意是:“我已來到華山腳下啊,你既然是為了我而死,我獨自活著又為了誰呢?親愛的,若是可憐我,你的棺木就為我打開吧!”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1949年版電影《越劇菁華》中的“樓臺會”

主演:範瑞娟、傅全香

宋代有一位名叫郭茂倩的學者,他編寫的《樂府詩集》收入了從先秦到唐五代一共5000多首樂府、歌謠,其中就有這首《華山畿》。郭茂倩還試圖考證了歌謠的背景,是一個悽美的愛情故事:

南北朝時期的宋朝,有一個讀書人,從江蘇華山腳下到雲陽去辦事。半路在一個客棧休息時,書生偶遇一位妙齡女孩子,一見鍾情,墜入愛河。回家之後,書生就得了相思病。母親問及他生病的原因,書生倒也很坦白,原原本本地告訴了自己的母親。母親就親自到華山腳下尋找女孩,並且把事情經過告訴了她。女孩聽聞後,將自己平日圍在腰間的一塊圍裙交給母親,並囑咐她:“回去後將這段圍裙放在你兒子臥榻的蘆蓆之下,他的病很快就能好。

母親回家後照著女孩的話做了。

說也奇怪,從這以後,書生的病果然一天好似一天。卻不料,有一天母親不在家時,書生整理臥榻,無意間翻到了蘆蓆下的圍裙。他一眼認出是女孩貼身之物,竟然不顧一切將它吞了下去——結局有些荒誕,

書生竟然就這樣被這一段圍裙給噎死了。臨死前,他交代母親說:“我下葬的時候,請您讓裝著我棺木的車子從華山邊上經過。”母親答應了他的要求。

靈車來到女孩門口時,拉車的老牛突然停下了腳步,無論車伕如何鞭打,再也不願向前挪動一部步。這時,女孩聽見門外的動靜,鎮定自若地走出家門,對外面的人說:“請你們稍稍留步,等我一會兒。”說完這句話,她頭也不回,徑自回到屋中,香湯沐浴,梳妝打扮,而後高聲唱著《華山畿》的歌謠走出房門。這時,書生的棺木竟然自動打開了,女孩迅速跳進棺材裡,眾人還沒有反應過來是怎麼回事,棺蓋又合上了,任憑兩家人怎麼敲打,再也無法打開了。眾人沒有辦法,只好把書生和女孩合葬在一起。

版本三:過勞死

在《華山畿》這個故事裡,《梁祝》故事的重要元素——棺木打開,兩人合葬——已經具備雛形。然而,《華山畿》中的這一對痴情男女究竟姓甚名誰,我們卻不得而知。梁山伯與祝英臺這兩個名字的最早出現,可能是在《華山畿》流傳後不久。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越劇百年演唱會上趙志剛扮演的祝英臺,甚嫵媚

梁山伯好像是裘隆?

南北朝時期,南朝先後存在過四個短暫的政權——宋、齊、梁、陳。《華山畿》即產生於南朝宋。而在之後不久的南朝梁,出現了一位雅號文學的皇帝——梁元帝蕭繹,他曾經寫過一本名叫《金樓子》的子書,該書如今只剩下殘本。但明代文人徐樹丕的《識小錄》中,確曾記載:“按,梁祝事異矣!《金樓子》及《會稽異聞》皆載之。

從宋朝民歌《華山畿》到梁代子書《金樓子》,我們大致可以確定,在南北朝時期,民間已經開始流傳梁山伯與祝英臺,或者說和梁祝情節內容相似的故事了。

而到了晚唐時期,流傳於民間的梁祝故事已經和我們今天在戲臺上看到的十分相似了。

只不過,當時的記載中,梁山伯並不像我們今天舞臺上看到的那樣痴情。因為!祝英臺嫁了馬文才之後,他竟然沒有馬上氣死,而是當起了他的官,過了好久才死!

張讀的《宣室志》是這麼說的——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同窗》

主演:章瑞虹 陳穎

英臺,上虞祝氏女,偽為男裝遊學,與會稽梁山伯者同肄業。山伯字處仁。祝先歸,二年,山伯訪之,方知其為女子,悵然如有所失,告其父母求聘,而祝已字氏馬矣。山伯後為令,病死,葬城西。祝氏馬氏,舟過墓所,風濤不能進,問之有山伯墓,祝登號慟,地忽裂陷,祝氏遂並埋也。晉丞相謝安奏表其墓曰“義婦冢”。

唐·張讀《宣室志》

這裡的梁山伯,既沒有氣死,也沒有要求“紅黑二字刻兩塊”。可能當了官以後,梁大人已經忘記了當年青澀的初戀。倒是祝英臺念念不忘——也有可能,只是當是突然發生了地震或者泥石流。所以謝安的表彰也僅僅表彰了“義婦”祝英臺。

這段記載中,只說“病死”,沒有具體死因。但是從祝英臺與馬家訂婚到正式出嫁,前後相差時間應該並不長。所以我們願意善良地相信。梁大人是勤勞工作、一心為民,犧牲在了工作崗位上。

《梁祝》的版本與流播

如果把以上張讀的記載視作《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的起源,至今也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這一千多年中,梁祝愛情故事不僅在漢族地區流傳,而且在少數民族,比如壯、侗、布依、毛南、水、傣、黎、京、苗、瑤、畲、回、藏、彝、白、土家等民族之中也一直流傳著梁祝化蝶的故事。甚至是我們的鄰國,朝鮮、韓國、越南、緬甸、日本、新加坡、印度尼西亞等國——也受到影響。

在戲劇方面,《梁祝》也是非常受歡迎的。除了越劇之外,京劇、川劇、江淮戲、淮劇、揚劇、錫劇、甬劇、滬劇、黃梅戲、晉劇、洪洞戲、呂劇、秦腔、豫劇、楚劇、閩劇、莆仙戲、贛劇、粵劇、河北梆子、秧歌劇、拉場戲、睦劇、彩調、瓊劇、侗劇等許多劇種都演過以梁山伯、祝英臺為男女主角的故事。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1953年大型彩色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樓臺會》

主演:袁雪芬 範瑞娟

不過,在這麼多劇種中,越劇舞臺上的《梁山伯與祝英臺》依舊當之無愧為最經典的演繹。

縱觀整部越劇史,幾乎始終伴隨著《梁祝》的身影。而《梁祝》也稱得上與越劇一同發展、成長。早在男班時期,《梁祝》就是舞臺上演出最頻繁的劇目之一。當時演出的是連臺本戲,分上、中、下三本,通常要連演三天三夜。因為是幕表戲,只有結構框架,沒有具體內容,所以戲的品質高下,就和演員本身的素質有很大關係了。的確,在早期越劇舞臺上,常常會陷入兩種怪現象——

早期越劇“梁祝”故事特色

一是充斥封建迷信思想

比如,梁山伯與祝英臺原本是王母娘娘身邊的金童玉女,因為天條,被打入凡間,註定七世不能團圓。

早年戲曲舞臺上常演的《七世姻緣》,分別是:

第一世:萬杞梁與孟姜女

第二世:梁山伯與祝英臺

第三世:郭華與王月英

第四世:王十朋與錢玉蓮

第五世:商琳與秦雪梅

第六世:李奎元與劉瑞蓮

第七世:韋燕春與賈玉珍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相送》

主演:章瑞虹 陳穎

梁山伯同窗三年卻沒有發現祝英臺女扮男裝,是因為他的魂魄被勾走了。還有一種說法,十八相送的時候梁山伯不能理解祝英臺的比喻,是因為太白金星把他的魂勾走了。甚至更為離奇的,說梁山伯死後,祝英臺經過他的墳前,一頭撞在墳上死了,沒想到馬文才也跟著祝英臺到了陰曹地府,要和梁山伯“搶老婆”,結果閻羅王開審判大會,叫小鬼拿來姻緣簿一看,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姻緣簿上是一對,而馬文才命中註定應娶一妓女為妻。於是閻王再把這三個人發回陽間。還陽後的梁山伯一下子從文弱書生變成了赳赳武夫,出征平亂,立了大功回來。這些情節,有些事傳說、寶卷等形式中原來就有了,越劇在舞臺上又進行了刻意的渲染,使得整齣戲光怪陸離,前後矛盾。

二是在同一時期存在大量異本

現在可以看到的最早越劇《梁祝》劇本可能是《的篤班新編紹興文戲梁山伯》,於1920年前流行。

沒有作者,可能是一種演出腳本。而正式出版的越劇《梁祝》可能是1938年由紹興文戲協進社主編,上海通俗書局出版的《新十八相送》。這時,出現了編輯:越娥。但同時書中有稱參照了大量當時越劇紅伶的唱段。可以說是一個集體創作和個人整理結合的產物。

這一時期的越劇梁山伯 與祝英臺故事有大量異本存在。如早期紹興文戲階段前後的“十八相送”一折有支維永、小白玉梅;筱丹桂、張湘卿;姚水娟、竺素娥、袁雪芬;王明珠等不同的版本。結合越劇獨有的流派紛呈的特點,在舞臺上表現形式可謂豐富多樣。之後,雖然由範瑞娟、傅全香主演的舞臺版《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全國戲曲觀摩會上獲多項大獎,由袁雪芬、範瑞娟主演的電影《梁山伯與祝英臺》在全國放映,(兩者僅在細節上稍有差別,因此可視為一個版本)確立了這個版本的經典地位。但同時流行的仍然有合作越劇團戚雅仙、畢春芳主演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同時尹派(尹桂芳)的“回十八”也相當流行。至於今天,各個劇團各自的不同改編、新創更是不勝枚舉。

越劇《梁祝》之變化

主題思想

越劇《梁祝》經歷的大致是一個從充斥著封建迷信、因果報應思想到徹底的現實主義、歌頌勞動人民的抗爭,再到在剔除迷信思想,但保留合理想象的過程。

反映在早期戲曲中,當時的梁祝戲曲比起現在的舞臺,多出的情節主要是:

01

梁山伯祝英臺原為天上金童玉女,因為在蟠桃會上打破了王母娘娘的琉璃杯,被謫貶人間受苦,“三世不得團圓。”

02

祝英臺求學前,為證明其清白,將三尺紅凌埋於地下,若是在外沒有不軌行為,則三年回來紅凌依舊簇新。而其嫂為陷害她,用火燒紅凌卻無法燒燬。

03

三載同窗的過程中,為防止梁山伯與祝英臺之間有不軌行為,從草橋結拜開始,梁山伯的“真魂”就被太白金星換去,換去了,換成了“呆魂”。知道祝英臺回家之後,才又將他的“真魂”換回來。這也就是為什麼梁山伯三年沒有發現祝英臺是女兒身,以及“十八相送”時,無法猜透“一七、二八、三六、四九”的啞謎的原因。

01

梁祝在化蝶後又有還魂故事。講述馬文才隨祝英臺進墓,在閻王面前控訴,閻王查姻緣簿,發現文才當與青樓女子李凰奴成親,而梁祝當團圓。於是放三人生還。在這之後甚至有些劇本中還有梁山伯祝英臺成為徵遼大將,封王拜相的荒誕情節。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樓臺會》

主演:章瑞虹 陳穎

解放後的梁祝故事,去除了以上這些情節,以歌頌梁祝愛情,反抗封建禮教為主。迷信思想固然被拋棄,甚至有一度,連樂觀的合理想象也被視為封建糟粕大為鞭笞:把最終的化蝶改為祝英臺撞墳而亡,祝員外有此“覺悟”,承認自己是“劊子手”。(上海廣益書局民眾書店發行東山越藝社《梁祝哀史》,據何其芳《關於〈梁山伯與祝英臺〉故事,1951年3月)對此,我也只能呵呵了。

唱詞變化

梁祝傳說,綜合各類民間故事和歌謠,其主要情節單元,大致可分為以下幾段:

被貶人間-英臺思讀-紅凌為記-喬裝戲父-草橋結拜-同窗三載-臨行託媒-十八相送-思祝回憶-山伯訪友(樓臺會)-英臺寄方-山伯臨終-英臺祭弔-祝父逼嫁-禱墓化蝶-回生團圓

幾乎每一個版本的梁祝,唱詞上都有或多或少的差異。甚至一個版本,在不同場次的演出時,也有可能根據演員的自由發揮進行,而這一點在早期舞臺演出中尤為吐出。總的來說,唱詞的變化遵循著三條規律演變:

01

固定化

這不僅僅是梁祝,也可以說是所有民間戲曲在發展成熟過程中所必然經歷的一個過程,所以這裡不加贅述。

02

簡約化

一方面簡約化是與精緻化相輔相成的。一方面,簡約化的一個重要原因也是受到實際舞臺演出的限制。據丁一、孫世基《越劇〈梁祝〉的由來與發展》 一文介紹:早期梁祝當時演出的40場共上中下三本,也有演上下兩本的,也有的演"回憶十八"至"送兄盟誓"僅五場就要演一夜。如果演全本,所需時間可想而知。

03

精緻化

十八相送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十八相送》

主演:範瑞娟 傅全香

十八相送是《梁山伯與祝英臺》中最著名的情節,據越劇創始人之一馬潮水(1885-1974)、張雲標(1895-1975)、白玉梅(1897-1976)、相小泉(1896-1976)等回憶,早在“落地唱書”時期,“十八相送”就是人們喜聞樂見的劇目。早期的十八相送比喻十分繁瑣,如關於花的比喻就有:牡丹、龍爪、石榴、野花,關於飛禽的比喻就有:喜鵲、白鶴、白鵝、飛雁等,前後顯得重複。後來,進過越劇藝人的整理,基本確定了十八種比喻,分別是:“喜鵲、樵夫、牡丹花、龍爪花、牛郎織女、白桃、石榴、牛、鵝、豬、狗、蝴蝶、船、井、觀音堂、和尚尼姑、繡花鞋、小九妹。同時可以根據演員自己的喜好做增刪。

此後,比喻被精簡到:喜鵲、樵夫、牡丹、鴛鴦、呆頭鵝、牛郎織女、黃犬咬紅妝、井中照影、觀音堂、牛十個。並從此固定下來,一直到現在沒有大的改動。

更為重要的是,在從第一階段到第二階段的變化過程中,刪去了一些露骨的,如:

祝:過了一壩有一洲,洲上一座粉牆頭。

梁:粉牆頭上看清頭,石榴樹上結石榴。

祝:石榴結子緊綢綢,我也生子會傳後。

祝:梁兄說話太簡單,你我三年同淘玩。

同床睏覺同吃飯,為何不生一個蛋。

以及一些太過放飛自我的比喻,如:

祝:一路走來一路行,前面到了一座墳。

梁:前面原有一座墳,墳上青草綠茵茵。

祝:我要開口問梁兄,墳內葬的是何人?

梁:若說墳內是何人,墳內葬的是死人。

祝:又請梁兄聽分明,我有言語莫多心。

你比死人多口氣,死人比你勝幾分。

十相思

十相思的情節,在梁祝說唱中,就已經出現。流行於鄂、贛、皖毗鄰地區的《梁祝山歌》中有“十想”,表現的是祝英臺對梁山伯的相思,從唱詞風格來看,顯然是和十相思一脈相承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樓臺會》

主演:章瑞虹 陳穎

一想梁兄日落西,猶如刀割肚中皮,

天邊想到地邊轉,不知梁兄在哪裡?

獨自一人好孤悽。

二想梁兄正黃昏,烏鵲雙雙去投林,

飛禽也知成雙對,可恨爹爹亂許婚,

拆散鴛鴦不同衾。

三想梁兄正點燈,孤燈獨照可憐人,

南來北往人多少,不見梁兄上我門,

英臺如坐冷心盤。

四想梁兄上牙床,無心解帶脫衣裳,

淚水溼透床上被,簷前鐵馬響叮噹,

翻來覆去好悲傷。

五想梁兄半夜多,夢裡相逢淚成河,

杭州月下同攻讀,十里長亭暗琢磨,

事到如今莫奈何。

六想梁兄睡不寧,對著月亮訴苦情,

指望並蒂花結籽,誰知雨打兩離分,

命不由人枉費心。

七想梁兄月西偏,月裡嫦娥愛少年,

好朵鮮花遭冰打,人想團圓月不圓,

郎才女貌也枉然。

八想梁兄雞正啼,夢與山伯兩相依,

郎知我意憐他意,生生死死不分離,

醒來依舊各東西。

九想梁兄天已光,紅顏薄命懶梳妝,

茶不思來飯不想,只想梁兄到我莊,

兄妹相逢哭一場。

十想梁兄到客廳,一眶淚水暗自吞,

爹爹面前不好講,勉強問安盡孝心,

心中苦處訴不清。

以上十段,在越劇中其實可以一言以蔽之,那就是“梁哥哥,我想你,哪夜不想到雞啼?

以上所說,是將十段唱詞用一句概括,精簡的同時,也有新的內容補充進去。但總的來說,還是朝著簡單化的方向發展。如據戴不凡所述,他曾看到過一種抄本《梁祝寶卷》,唱詞在很多處與越劇相似,其中的“十相思”達二十段之多:

梁哥哥,來來來,我想你,理起線來吊了針。

梁哥哥,來來來,我想你,粉底靴兒忘做底。

梁哥哥,來來來,我想你,哪夜不想五更明?

梁哥哥,來來來,我想你,心上想去兩塊皮。

……

而在同文中,戴不凡又講到1938年時,他在家鄉看到的男的篤班“十相思”唱詞,一共是12段,而這12段在這本寶卷中都可看到。

到了1952年的舞臺演出中,“十相思”再次被減縮到了10段:

賢妹妹,我想你,神思昏昏寢食廢。

梁哥哥,我想你,三餐茶飯無滋味。

賢妹妹,我想你,提起筆來字忘記。

梁哥哥,我想你,拿起針來線忘記。

賢妹妹,我想你,衣冠不整無心理。

梁哥哥,我想你,蓬頭亂髮不梳洗。

賢妹妹,我想你,身外之物不足奇。

梁哥哥,我想你,榮華富貴不足奇。

賢妹妹,我想你,那日不想到夜裡。

梁哥哥,我想你,那日不想到雞啼。

而現在舞臺上演出的《梁山伯與祝英臺》,十相思又被減去兩句,實際上只有“八相思”,屬於偷工減料。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梁山伯是怎麼死的?

《梁山伯與祝英臺·化蝶》

主演:章瑞虹 陳穎

好了,說了這麼多,最後想邀請大家欣賞一段袁雪芬和範瑞娟兩位大師《梁祝哀史》中的樓臺會的片段。唱詞生猛火辣,耿直boy梁山伯比我們今天舞臺上看到的還耿直。小情侶當場翻臉吵架。我只是不明白,都這樣了,梁山伯回家怎麼還死得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