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治霾,“德州蓝”后来居上

曾因重污染天气而被环保部约谈,如今成为了环保工作的“典范”,去年12月22日,更是引得“2+26”城市集体来取经。短短两年多的时间,德州市华丽转型,环保部门是如何创造的生态环保 “德州模式”呢?

科技治霾,“德州蓝”后来居上

说起雾霾,曾经是德州人的“心肺之患”!大气污染治理迫在眉睫!战役打响,环保部快速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全国1500余名优秀科学家,成立“国家大气污染防治联合攻关中心”, 针对京津冀 “2+26”个传输通道城市,成立28个跟踪研究专家团队,深入一线,全面启动大气重污染成因与治理攻关“一市一策”研究。 环保部确定上海市环境科学研究院为德州市“一市一策”跟踪研究牵头单位。院长、教授第一时间带队与德州市政府对接进驻德州。

科技治霾,“德州蓝”后来居上

闪电专题 | “2+26”齐聚德州 一市一策守卫蓝天

上海市环科院大气环境研究所所长李莉介绍:“工作组进驻德州以来,对当地工作的推动作用主要体现在科学研究、支撑环境管理决策等方面。”

科技治霾,“德州蓝”后来居上

面对德州当地污染物排放处于高位,燃煤、扬尘、尾气、低小散等污染问题交织,科研力量和技术设备不足的现状,工作组调配了先进仪器设备,在最短的时间内和德州共同组建了由固定站观测、走航观测、微站监测以及垂直探测等组成的天地空一体化综合观测平台,开展重污染成因跟踪研究。为了追溯大气污染的来源,工作组在德州布设了三个点位,每天对大气PM2.5样品进行采集和实验室分析,摸清PM2.5的关键组分和污染来源。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跟踪组的研究成果,工作组提出的扬尘污染防治和柴油车限行,一行一策,一区一策,机动车污染治理等一系列措施相继被德州市政府采纳。

科技治霾,“德州蓝”后来居上

“方向对了,不怕路远。环境治理和生态建设,既是攻坚战也是持久战。但是只要我们坚守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以钉钉子的精神,一件事接着一件事办,一年接着一年干,总有迎来绿水青山的那一天。”德州市委副书记、市长陈飞表示。

科技治霾,“德州蓝”后来居上

德州市已成立了由市长任主任的市生态环境保护委员会,分成的8条工作战线上也各由一名市级领导牵头,统筹协调推动环保工作。此外,市县两级政府的环保工作均由市县长直接分管,将各级领导干部的生态环保责任压实。同时,各级纪检监察部门针对环保领域不作为、乱作为问题,坚持“一案双查”,强化监督问责,仅2017年就依法依纪追责472人。事虽难,为之可成!德州市大气污染治理交出了一份厚重的答卷:2017年德州市PM2.5浓度同比降幅18.5%;获得山东省蓝天增幅、PM10降幅、空气质量综合指数改善幅度、省级生态补偿资金四项第一。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大气污染治理的“德州模式”已成范本,迅速在“2+26”城市乃至全国生根发芽。

科技治霾,“德州蓝”后来居上

德州市政协委员侯晓军介绍:“环保部门积极作为,加大环境污染的治理力度;市民环保意识不断加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蓝天白云、繁星闪烁、碧水绿地、天清气朗,已成为我们生活的常态。”

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德州模式”将继续引领砥砺前行,让蓝天白云常驻祖国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