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風光不再 三峽游吃老本直「掉粉」

全長近200公里的長江三峽是世界級黃金旅遊線路,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吸引著海內外遊客。上世紀90年代末,三峽遊達到頂峰,船票“一票難求”,僅巫山縣年接待遊客量就超過200萬人次,三峽遊堪稱中國旅遊的“金字招牌”。但高峰過後卻是長期的低谷,入境遊客數量連年下滑,三峽遊 “風光不再”。《經濟參考報》記者近期調研發現,三峽遊產品單一、文化內涵缺乏、無序競爭突出、行政分割導致整體規劃滯後,整體發展難以跟上消費升級的新變化。

曾經“一票難求”如今境地尷尬

長江三峽是世界上唯一能乘坐遊輪遊覽的峽谷,是我國最早向海外推介的黃金旅遊線路之一。在上世紀90年代末達到頂峰後,三峽遊的遊客數量不斷下滑,“金字招牌”日漸暗淡。

三峽遊“遇冷”從遊船運營狀況可見一斑。長江豪華遊輪是三峽遊的主要方式,約佔總量的70%,其船票價格是三峽遊的“晴雨表”,船票降價意味著遊客減少。從2006年到2016年,長江豪華遊輪內賓船票均價從2850元跌到1600元,跌幅超過40%。2016年,三峽遊主線年接待遊客量不足百萬,市場疲軟導致重慶、湖北兩地32艘遊輪停運。

2017年三峽遊開始“止跌回暖”。中國船東協會長江分會旅遊客運專委會執行會長蔣宗金表示,2017年三峽旅遊遊客數量同比小幅增長,預計2018年也將保持良好勢頭,達到15%的增長。

國內旅遊消費需求持續增長,為三峽旅遊提供了新的“增長極”。據重慶市旅發委主任劉旗介紹,去年一個可喜的變化是,三峽遊已經沒有過去的淡旺季之分,每天在重慶搭乘豪華遊輪的遊客超過2500人。儘管入境遊客比例下降,但是國內遊客數量連續兩年增長,三峽遊已經從過去的“外賓專享”轉型為“內外並重”、以國內遊客為主力的旅遊線路。

此外,近年來三峽沿線各地以旅遊帶動發展的願望較為強烈,對旅遊景區持續增加投入,三峽沿線和腹地出現雲陽龍缸、巫山文峰觀、奉節三峽之巔等一批新開發打造的景區,為遊客通過陸路遊覽三峽提供了更多的產品選擇。“三峽遊總體向好,但是還沒有恢復往日的雄風。”劉旗說。

重慶假日國旅副總經理楊順華說,儘管有起色,三峽遊還是“不冷不熱”的“溫線”,相比20年前船票“一票難求”的火爆,相比它曾經在中國旅遊線路中“特級資源”的地位,現在“褪去光環”的三峽旅遊,看起來有些落寞。“因為遊客少、利潤低,三峽遊市場缺乏吸引力,不少旅行社現在都不願意做這條線路。”楊順華直言。

缺文化少內涵各自為政難成合力

“高峽出平湖”,作為“特級資源”的三峽旅遊為何在當今旅遊消費需求爆發式增長之際卻後繼乏力?作為最早的對外旅遊“名片”,三峽遊“起了個大早,趕了個晚集”,引發不少業內人士反思。

長期關注三峽旅遊的重慶旅遊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羅茲柏表示,三峽旅遊最大的癥結之一,是沒跟上消費習慣的發展,還在“吃老本”,已不能滿足遊客追求高品質生活的需求,所以“不進則退”。

“吃老本”的首要表現是三峽旅遊產品結構單一,缺乏個性化、精品化產品。目前,乘坐遊輪仍然是遊三峽的最佳方式和最大亮點,但七成多三峽遊輪產品是重慶和宜昌間三四天水路行程,短線、長線產品較少。

劉旗說,三峽旅遊資源雖好,但皇帝的女兒也要穿衣打扮,三峽遊供給不充分,現在人們生活節奏較快,三峽遊缺少體驗“千里江陵一日還”的“快餐式”短線產品以及長線休閒產品。有的歐美遊客說,三峽遊三四天的產品行程過於緊湊,“第一天歡迎晚宴,第三天就是歡送晚宴”,感覺“不是在度假而是在坐船趕路”。

當前,單純觀光的旅遊方式已很難滿足遊客的旅遊需求,而本應打好“文化牌”的三峽遊卻少有文化挖掘和講述,還在拼景區外在“顏值”建設,缺少文化內涵。重慶工商大學教授趙小魯表示,從遠古巫文化到三國文化、詩詞文化,三峽旅遊可挖掘的文化極其豐富,但三峽沿岸不少景區還是搞建設的旅遊開發思路,以粗放的“門票經濟”為主,賣了門票就完事,文化特色活動不足,這種低層次的觀光旅遊產品已經不能適應市場需求的變化。三峽沿線雲陽張飛廟景區一名經理坦言,過去景區“搞文化”就是找幾個人扮演張飛、關羽耍矛弄刀,人手不夠時他也常客串出演,現在還這樣“為了文化而文化”,不僅遊客不買賬,還有損三峽旅遊的形象。

與此同時,旅遊配套設施幾十年“不變”,服務滯後。劉旗說,三峽旅遊是世界級的遊輪配備鄉鎮級的碼頭,沿線登岸碼頭基礎設施建設嚴重滯後,泊位不足,周邊環境缺乏打造。外國遊客以中老年“銀髮族”居多,船在沿岸一些碼頭靠岸後,因為沒有電梯,有的老年遊客提著行李箱上一百多級臺階叫苦不迭:“這樣的三峽遊沒有舒適可言,不會再來第二次了。”

更嚴峻的問題在於,各遊輪企業和各景區之間無序競爭突出。蔣宗金表示,近年來三峽遊輪船票降幅明顯,一個主要原因就是行業內各遊輪企業為爭搶客源,相互殺價。三峽沿線各旅遊景區各自為政,缺乏統一規劃,大家“各吹各的號,不是一個調”,導致景區建設、產品包裝、市場營銷難以形成合力,三峽遊被切割成一個個單一景區,無法協調銜接起來,整體魅力打了折扣。如忠縣重金打造的烽煙三國大型實景演出,其地點距離遊輪碼頭有近一個小時的車程,腹地景區和遊輪沒有快捷銜接,只有10%的遊客選擇去看演出。

應突出資源特色加強文化述說

業內人士建議,三峽旅遊亟待統籌出臺整體規劃和全面提檔升級,重塑“金字招牌”,以旅遊帶動三峽沿岸經濟發展和庫區百姓脫貧致富,把三峽建成旅遊發展、生態保護、脫貧富民的典範,讓庫區這片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

近年來,隨著“長江經濟帶”發展戰略的提出,三峽沿岸各地重新依託三峽特級自然資源,將旅遊作為“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理念的實現路徑,三峽旅遊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專家建議,應乘勢而上,對三峽旅遊全面提檔升級,重塑三峽遊形象,有力帶動沿岸經濟發展。

首先,創新產品體系,打造精品線路。重慶中旅集團總經理廖偉建議,在產品開發設計上向縱深發展,推出分段遊、短線遊、深度遊、休閒度假遊等個性化產品和特色產品,形成多層次產品體系,增加庫區腹地旅遊資源與遊輪產品對接。趙小魯建議,重點突出“高峽”“平湖”“大壩”三大資源特色,全力塑造高峽平湖新三峽旅遊品牌形象。

其次,加快三峽沿線基礎設施建設和景區提檔升級,培育旅遊產業鏈。蔣宗金建議,在保護沿岸生態環境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大對長江沿線各景點港口碼頭的基礎設施投入,並吸引社會資本進入。同時,培育旅遊產業鏈,將過境遊變為目的地遊,充分發揮沿線地區經濟輻射和配套支持作用,以三峽遊帶動腹地經濟發展。

羅茲柏建議加強三峽遊文化述說,在沿線景點和遊輪上增加導覽系統,並通過聲光電等科技手段充分展現,結合實景演出等文化表演,提升文化表現力和親和力,讓遊客身臨其境“遊在其中”。

此外,專家建議沿線各地深化區域聯合、產業聯動和行業合作,將三峽旅遊品牌整體宣傳包裝,規範旅遊市場,發揮行業協會作用,避免一哄而上和惡性競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