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最近,有一份很火的老年消費調查表顯示:

在接受調查的2096位老人的日常花費中,30.74%花在日常開支,23.51%補貼兒女,只有3.3%用在了自己的休閒生活上。

這,就是大多數中國父母的真實寫照——窮養自己,富養兒孫。

第一次看到這份調查表時,金小鵲內心是五味雜陳的,想起一個朋友的經歷:

朋友買衣服,如果是給家人的,會不管價格,挑質量好的給他們;如果是給自己,總是會想了又想,最後挑了最便宜的那件。而且這些年,她幾乎把所有的時間都花在了家庭上,年輕時喜歡的興趣愛好統統拋棄了。

可就在前幾天,她的老公居然嫌棄地說她穿衣服也不好看,也不懂得打扮自己,也沒有自己的興趣愛好,活得很無趣。他說:“我喜歡的是,當年那個愛笑、愛美、愛自己的你!”

朋友內心委屈,認為自己這麼做,都是為這個家庭好啊!

“我這麼做,都是為你好”,不知坑了多少人,相信你也曾經被這句話坑過。

但是現在反過來,你也陷入了相同的模式中。不幸的是,被你付出的人,有時候並不買單。

況且,為任何人好,最終犧牲的都只能是自己。因為你始終把焦點,放在了別人的身上。而自己真正強大起來,才是最好的一種成長方式。

富養自己,是讓自己強大起來的最好方式,更是贏得家人尊重與關愛的不二法則。

富養不只取決於金錢

看過楊瀾的故事,她三四歲寄居上海外婆家時,年輕的舅舅常在領了工資的週末帶她去最高級的紅房子餐廳吃西餐,去淮海路照相,去看最新潮的立體電影。

長輩責怪舅舅為個小孩子亂花錢,他卻說,女孩子就要見世面,不然將來一塊蛋糕就把她哄走了。

“富養”,既和金錢有關,但又不只取決於金錢,更要有精神上的富養。

凱特·福克斯在《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則》中說:英國人如何衡量一個人在社會中上層?並不是看他的財富,他開什麼車,穿什麼牌子,而是,看他的書櫃上放著什麼書,家裡的食物和酒,以及房間是否凌亂。這,就是精神上的一種富養。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英國人的言行潛規》,凱特福克斯 著,姚芸竹 譯

純粹物質上的富養,反而可能會有相反的作用。

有媒體在北京大學生群體中做了一個關於月生活費的隨機調查:

結果顯示,近三成在京大學生月生活費超過1600元,其中餐飲佔比高達48.16%,購買穿戴用品和社交娛樂位於第二、第三,部分同學缺錢時還會使用互聯網借貸產品。

其實,身邊很多把小孩教育好的父母,並不一定都是富裕的家庭,但父母一定都是有教養、愛學習,懂得從精神上“富養” 自己的人,給孩子樹立了好的榜樣。

就好比培養孩子閱讀習慣最好的方法是放下你的手機,豐富你的書櫃並自己先養成閱讀的習慣,在這樣的環境氛圍下,小孩自然而然會對閱讀產生濃厚的興趣。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怎樣做才算富養了自己

關愛身體健康

富養自己這四個字一說出口,大多數人想到的,都是富麗堂皇的廣廈豪宅、餐桌上的山珍海味,以及賬戶裡的長串數字。

人們習慣用這樣的物質豐裕,來定義富養二字的基本意義。因為富養自己首先要養的,就是身體。

這無可厚非,只是太多人看重肉身享受與皮囊供養,反而忽略了最基本也最重要的健康。

健康是人生大寫的“1”,其他如名望、財富、地位等等都是1後面的0,如果前面的“1”沒有了,後面的所有一切都將失去意義。

所有拼命透支自己換來的好生活,都是本末倒置,是對富養自己的最大誤解。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注重自我投資

股神巴菲特在接受《福布斯》雜誌採訪時說:“有一種投資好過其他所有的投資:那就是投資自己。沒有人能奪走你自身學到的東西,每個人都有這樣的投資潛力。”

意識到富養自己重要性的人,都懂得投資自己,越早投資自己,就能夠越早獲益。每個月,都應該有一筆“富養自己基金”,遇到心儀的課、書或者音樂劇時,不會考慮有沒有錢,而是第一時間滿足投資自己的那顆心。

西方精英教育堅持一個育人準則:終身學習和全面成長。這是保證財富代際傳承的必要條件。其實,任何時候都應該要有富養自己的心態。

金小鵲的一位大學男同學小王,畢業第三年,已經升職加薪在外企做得風生水起,由小鎮窮小子華麗蛻變為職場精英。

見習期還沒過,小王就花了大半個月的工資,給自己報了全外教英語班,因為學校學來的英文滿足不了她的工作需要。

小王不喜歡消費,卻對買書情有獨鍾。書讀得多了,漸漸也就口吐蓮花,氣質大變。更重要的是知識打開廣闊天地的大門,改變了他的思維模式與眼界格局。

久而久之,小王的能力得到提升,氣場也在向兩米八無限靠近。

吃穿用度自然也有格調了起來,整個人都有了脫胎換骨的高級感。他花錢為自己“買”來了一個錦繡前程。

配得上慾望的才華、襯得起野心的能力,其實都需要自我投資去完成。這項投資,是真金白銀打造的終身工程。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提升生活品質

不捨得用好品質的東西,潛意識裡面會覺得自己不配用。一旦開始使用上了好品質的物件,自己就會和那件東西逐漸相稱,看東西的視角也會在不知不覺中發生變化。

愛護和不捨得用,是兩種不同的情況。愛護是一種對物品的珍惜,不捨得用是總想得到最佳場合才來用,最終卻總是用不上,其實就是不配得心態。

村上春樹有句話,或許也能為怎樣富養自己做一個生動詮釋:

生活品質的提升,要用錢、更要用心。

當你能夠用心地生活,才是善待自己的真正開始。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給自己放鬆的時間

一個幸福美滿的家庭,其核心必然是平衡。

Annie是個職場媽媽,並沒有因為家庭和工作之間的角色轉換而煩惱。

工作日,她是職場精英,屬於公司和團隊,全力投入業務之中。

每週六的上午,都只屬於自己。或者獨處,或者與朋友聚會聊天,或者去美容院、去上烘焙、瑜伽、插花的課程。

儘管公婆對此頗有微詞,但Annie十分清楚自己的狀態,一週的繁重工作,足以掏空自己。如果勉強陪伴孩子,一定會帶給孩子許多負面情緒。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因此,她除工作外,還會要給自己這半天的放鬆時間,疏解掉一週的壓力,調整好自己的狀態,高質量地陪伴孩子。

在家庭成員中,Annie陪伴孩子的時間是最少的,但是孩子最喜歡的人是媽媽。因為“媽媽香香的”、“媽媽很漂亮”、“媽媽很好玩”、“媽媽很愛我”。

對於Annie 來說,那半天的獨處,就是她的奢侈品,是她對自己最大程度的富養。


父母學會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的福氣

父母懂得富養自己,是一個家庭莫大的福氣。

因為富養自己,是一種寶貴的家風。

富養自己,並不是說毫無節制地追求奢侈品,而是在現有的經濟基礎上,儘可能地在物質上善待自己。同時,多讀書、多旅行,提高自己的認知,擴大自己的格局,營造美好的心情。


風險提示:投資有風險,選擇需謹慎。本文由頭條號鵲說財金編輯整理,不構成任何操作建議,對內容的準確與完整不做承諾與保障。請讀者僅作參考,據此操作,風險自擔。如涉及其他問題,請立即告知,將第一時間核實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