飽受日軍摧殘的媽祖廟,連著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

全文字數:1135字 / 閱讀時長: 4分鐘

我是小默,一個想讓媽祖文化變得更好玩的學霸,哦不,學渣。

位於新北市金包裡的慈護宮是北臺灣有影響的媽祖廟。說起金包裡媽祖就有說不完的故事。

清朝嘉慶年間,野柳一帶的漁民捕漁夜歸,常常迷航。後來看到野柳海邊有一束金光指引,漁船就順利找到回家的航道。漁民們在野柳岸邊的海蝕洞內,發現了端坐其中的媽祖像。

人們請出媽祖,在野柳岸邊建草祠供奉,便有了最初的媽祖廟,因這尊媽祖面呈金色,人稱“金面媽祖”。這金面媽祖神蹟屢現甚是靈驗,吸引了大批信徒參拜。

飽受日軍摧殘的媽祖廟,連著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

位於臺灣金包裡的慈護宮

世間少有的“媽中有媽”

1809年,住在金包裡的黃士進先生捐地為金面媽祖建廟,並捐山林水田作廟產。廟成後有人提出,金包裡原有一尊媽祖神像應一併奉祀。

於是,人們便把兩尊媽祖神像都供奉廟中,因為原來那尊媽祖神像先到,便稱為“大媽”,金面媽祖便稱為“二媽”。

由於金面媽祖像只有八寸高,人們便重塑一尊媽祖像並將金面媽祖置於其腹內,仍稱“二媽”。

這“二媽”像便是世間少有的“媽中有媽”像。後來又有信徒捐來媽祖像,便了“三媽”“四媽”,再後來,慈護宮與別的媽祖廟互派“大使”,“三媽、四媽”赴任,也有了“五媽”“六媽”。這“六媽”便是從桃園慈護宮迎回的。

飽受日軍摧殘的媽祖廟,連著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

慈護宮殿內的金面媽祖

幾年前,慈護宮還從天下媽祖祖廟——福建湄洲島迎回一尊媽祖神像。

金包裡慈護宮除了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誕辰舉辦盛大巡遊活動外,更有每年農曆四月十六日,“二媽”迴鑾野柳的孃家海岸行腳活動。

這是金包裡最重要的日子,金山街上家家戶戶門前設香案,成千上萬的信徒從四面八方趕來,持香背令旗。

人們身穿民俗服裝,鬥陣前行,徒步14公里來到野柳海邊,把“二媽”按放在海蝕洞內,祈禱媽祖保佑平安幸福。

飽受日軍摧殘的媽祖廟,連著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

慈護宮迴鑾迎神的行腳活動

飽受日軍摧殘的媽祖廟,連著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

慈護宮迴鑾迎神的行腳活動

媽祖有愛,有時也難敵強盜獸行

兩百多年來,慈護宮的“媽媽”們,陪護著金包裡的人們,以及四面八方的信徒。

各家紅白喜事,添丁置業,出門辦事等各式世俗生活都到媽祖前求籤許願,早己是人們生活的一部分了。

飽受日軍摧殘的媽祖廟,連著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

虔誠的信眾在媽祖像前敬香

然而,媽祖有愛,有時也難敵強盜獸行。

1895年5月,日軍在臺灣澳底登陸,很快佔領臺北城。6月17日,第一任總督樺山資紀在臺北城宣佈“始政開始”。然而,殖民者沒料到的是,“始政”之日,也是臺灣軍民誓死不做亡國奴,堅決抗擊日本殖民統治的開始,抗日烽火燃燒在全臺山山水水間。

一日早晨,當日本憲兵隊在街口整隊巡邏時,抗日義軍從周邊巷口殺出,擊斃砍殺9人,另外1人帶傷逃走。日本大部隊趕來報復時,義軍早己退至山林。盛怒的日軍遂縱火焚燬金包裡街,僅街口的慈護宮及少量建築倖存。

在今天的金包里老街上,或覺得建築沒有足夠的年代感,就是因為老街是被日本殖民者縱火後,又陸續重建的。

其實,日本殖民者在臺灣焚燬的何止一個金包里老街,當他們用大炮刺刀仍不能征服臺灣人民時,便企圖用“皇民化”運動徹底割斷臺灣與祖國大陸的歷史文化聯繫。

只是,侵略者不知道的是,文化是流淌在血液裡的基因,是生活中的自覺。就像金包裡慈護宮的“媽媽”們。她們源自福建湄洲,在兩岸人民的生活裡,只要人在,生活在,任何力量都無法斷開兩岸人民的骨肉親情。

飽受日軍摧殘的媽祖廟,連著海峽兩岸的共同記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