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科學家在北京呼籲:加強宇宙探索合作 造福人類命運共同體

中外科学家在北京呼吁:加强宇宙探索合作 造福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球不僅要克服人類活動造成的多重安全問題,還面臨複雜宇宙環境帶來的災難隱患。中外科學家在京呼籲,進一步加強在宇宙探索領域的合作,推動科學認識的不斷深化,攜手抵禦近地小天體對人類的威脅。

中國科學院院士、國家天文臺研究員陳建生日前在“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星’征程”論壇上指出,相比糧食安全、資源短缺、氣候變化、網絡攻擊、環境汙染等人類活動造成的問題,地球面臨的更嚴重災難威脅可能來自宇宙環境。

其中,最突出的是近地小天體帶來的安全隱患。地球附近有18000多個小天體,直徑大於1公里的約800個。科學家已在地球上發現180個巨大撞擊坑,它們記錄著小天體撞擊地球的可怕威力。

上世紀九十年代,中國地質專家在西藏岡巴地區找到6500萬年前小天體撞擊地球的有力證據,從而支持了恐龍滅絕是由於小天體撞擊地球所致的假說。

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也認為,小天體撞擊的危險應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有序健康發展進程中“值得關注的一個問題”。

中國領導人在國際國內場合反覆闡述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為建立新型國際關係提供了新思路、新路徑。這一理念也得到此次論壇與會科學家的一致支持。這個以“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主題的論壇是19日在京閉幕的“世界公眾科學素質促進大會”的數十個專題論壇之一。

“全世界的科學家應該聯合起來監測小行星,”歐陽自遠說,現在的航天技術完全有能力規避小天體撞擊地球——只要在小天體上著陸一個發動機,輕輕使一點力,四兩撥千斤,有潛在威脅的小天體就會偏離原來軌道,使地球轉危為安。

中外科學家還指出,科學是造福人類的強大武器,科學家要從上百萬年甚至幾十億年的時間跨度上思考人類命運、延續人類基因。

作為北京大學天文系的創建者,陳建生指出,宇宙如此浩瀚,探索宇宙、開發宇宙是全人類的事業,不可能只靠個別國家、個別地區,必須集全人類的智慧才能完成。

據介紹,直到上世紀上半葉,觀測宇宙還是各個國家和地區的獨立活動,當時的合作停留在分享知識的水平上;隨著對宇宙認識的深入,探索宇宙深處需要越來越大的望遠鏡,造價越來越高、技術越來越複雜,單個國家研製這樣的望遠鏡已經很困難了。於是,上世紀下半葉以來,多國共建望遠鏡,比如英國、澳大利亞早在70年代就共建瞭望遠鏡,歐洲多國攜手南美國家聯合成立了天文臺。

“可以說,天文學上的國際合作是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一個範例。”陳建生說,舉個例子,引力波的直接探測是21世紀最重要的科學突破之一,而作為引力波源候選體之一的雙中子星合併在去年被探測到的時候,關於它多信使聯合觀測的論文作者多達4000多位,來自幾十個國家、近千個研究單位。

他指出,由於歷史原因,中國沒有趕上20世紀天文學界國際大合作的浪潮,現在應該更多參與國際天文學界的重大合作項目。中國加入了SKA射電望遠鏡(平方公里陣列)項目就是一個良好開端。

SKA射電望遠鏡項目由2500面直徑15米的碟形天線以及250組低頻和中頻孔徑陣列組成,是迄今為止國際天文學領域最龐大和最先進的設備,將承載射電天文學未來50年的發展命脈。作為SKA主要成員國,中國不僅主導了15米口徑碟形天線的設計和研製,同時也在圍繞SKA的科學目標積極進行科研佈局。

美國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桑德拉·費伯教授則在論壇上透露,她正計劃聯手生物化學家、計算機科學家、天文學家、神經科學家和社會學家等一起,以一百萬年為時間跨度,研究和思考人類的未來,其目標是為未來人類社會發展建立道德指南。

費伯真誠地邀請中國學生參與她的項目。“一百萬年的可持續性要比一百年的可持續性複雜得多,”她說,以一百萬年為尺度,將使人類對未來的探討和研究方式發生重要改變,能夠激發無窮的想象力。

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加州大學聖克魯茲分校林潮教授以及英國皇家科學院院士、英國杜倫大學卡洛斯·弗倫克教授分別從系外行星探索和計算機如何推動宇宙學發展的角度,探討了科學家未來要解決的熱門宇宙探索問題以及國際合作重要性。

“研究宇宙,很容易讓我們對人類命運共同體進行一些展望,”美國藝術與科學院院士、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前任主席羅伯特·威廉姆斯說,“我們的DNA都承載著宇宙最初形成時的歷史信息,有這樣的基礎,人類當然應該通過合作來共同創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成果招商 難題招標 專家診斷

在線展會 技術評估 創業輔導

專利代理 科技金融 品牌推廣

檢驗檢測 項目申報 人才培訓

法務諮詢 財務審計 戰略研究

單 位:黑龍江省科技成果轉化中心

客 服:4000163808

長按下面的二維碼可以關注我們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