鳳凰青年報導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現在這個社會,有很多人總是想各種各樣的事,有的卻怎麼也做不到。因為他們身邊沒有人做到過,久而久之,他們會覺得做不到很正常,所以導致很多時候也只是想想,並不去做。

社會中也有很多牛逼哄哄的人,他們急切的希望發出聲響,製造一些動靜佐證自己的存在,結果把這個世界弄的吵鬧不已。

要活出一個自己不是簡單的事,雖然大家都想活出一個自己,但“適者生存”又讓更多人選擇與社會交融與和諧,即想隨遇而安卻又不甘平凡。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他是這個世界上最無聊的人嗎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鳳凰青年頻道致力打造敢於活的自由的青年聚集地,聚集越來越多有潮流志向的青年。青年頻道認為青年在於想做就做,敢於以不循規蹈矩的方式、按自己想要的方式去生活。扶植那些有生命力的多元青年文化,為青年發聲,咱們聊城的許臨時就是這樣為自由而活的青年。

在我們聊城這位平凡的人做了一件牛逼哄哄的事,一邊出租自己,一邊走了一年的海岸線。他的不循規蹈矩,活出自我,就是要尋找的鳳凰青年——聊城冠縣的許臨時,他說他不是揹包客,他是流浪漢許臨時。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許臨時在2015年4月11日從遼寧省丹東市出發,當時他身上的所有財產只有999.7元,以及一隻70斤的包囊。從遼寧丹東到廣西北海的步行里程統計將近六千公里,順沿了渤海、黃海、東海、南海,沿途的城市有二十多個。一個“三十而立”的人,完成了一件他認為很簡單的事。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這段旅程不是一個旅行,我沒有選擇西藏,因為這不是一個戶外的探險,我希望接觸到更多的人。我不是要逃避自己,相反更多的是見識自己,因為跟人交流是一種見識,人不能沒有見識。”他以一種哲學的高度一針見血地指出了他與眾多“驢友”之間的區別。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只有做了才能碰撞出不一樣的火花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這一路。他在海邊、樹林、田野、別人的柴房、24小時自助銀行、在公園裡……在一切可能的地方搭帳篷。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我想。我終於要變成一個離開社會的動物了”,但相比起旅費,當然遠遠不夠,於是他想到了“出租自己”——路上他以69元/小時的價格出租自己,旅途中很多人找到了他,願意以出家讓他做各種各樣的事情,這些經歷足以支撐他正常生活的繼續,也讓他無意中接觸到一些藏在城市邊邊角角的材料,或許這才是他真正的目的。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許臨時會給每一位租他的客人寫一篇文章,他認真地觀察,認真地感受,認真地記錄。“我和客人接觸的時間只有一個小時,我必須要充分的珍惜他,去感受他。”讀過他的文章你就會知道,他說的這是真話。


某天夜裡12點,許臨時迎來了一位特殊的租客,一個遠在加拿大的姑娘。姑娘給了許臨時69元錢,租他“堅持下去別放棄”。許臨時流出了眼淚。“我那天睡得很不好,我一直在想我要怎麼為這一小時服務呢,一直想到第二天早晨。第二天,我就對著牆,很放空自己,一直在默唸‘要堅持下去,不要放棄’。”

我相信,這也是他的一種認真。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有朋友一本正經的問許臨時:“你這麼走,不談戀愛嗎?”誰規定戀愛必須是那樣才能談?誰規定在路上就不能遇上一位好姑娘?戀愛不就是遇上,然後快樂的在一起嗎?

這天,許臨時被租:送自己一件聖誕節禮物。於是,許臨時想到,什麼禮物都不如請一個姑娘一起吃飯過聖誕更美好。於是,許臨時就在一個叫二回熟的飯館,遇到了這位美麗的姑娘……是的,他們真的二回熟了,在一起了。這一切就這麼自然的發生了。

鳳凰青年報道的這個聊城男生,用999.7元走了個六千公里海岸線


這一路走來,許臨時確實不簡單,碰見的種種事情,遇見的種種人,成為了他的故事,也成為了大家的故事。

身為聊城人的他做出了我們想而不敢或做不到的事,一個隨遇而安又不甘平凡的人,他希望生活平凡,生命偶然,希望他的故事讓大家找到自己,為之努力。

一路上,還有很多跟你想的不一樣的故事發生,也許過幾天,許臨時都模糊了,不如現在就聽他帶你見識一個真的世界……

你問,他就講給你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