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網紅經濟背後的「種草」之道 一線居民是消費主力

當下,做一個放飛自我的“吃貨”,已成為不少年輕人嚮往的生活狀態。1992年出生的重慶妹子張榆密正是如此,而且她還把“吃”變成自己的事業,做得風生水起。

網絡上,張榆密的名字叫“密子君”,標籤是網紅,職業是主播。從2016年開始,長相甜美、身材苗條的她在網絡上憑藉超大胃口直播吃各種海量食物而走紅——8斤白米飯、54個粽子、40斤小龍蝦……她一次次刷新人們對“能吃”的認知,吸引了大批粉絲。

“我給大家感覺可能更多的是治癒,希望他們不開心或者心情比較低落的時候看看我的內容,能讓他們心情愉快。”9月18日,張榆密在9.9京東秒殺“誰是帶貨王”活動的頒獎典禮上說。這次活動中,她成為“全能帶貨王”的大獎得主,獲得100萬元京東E卡和100年京東PLUS會員權益,更重要的是,通過活動她的粉絲流量電商化了,可以清楚地看到商業價值在哪裡。

揭网红经济背后的“种草”之道 一线居民是消费主力

網紅“種草”粉絲埋單,漸成青年消費新趨勢

在短短5天內,“誰是帶貨王”活動雄霸新浪微博熱搜榜,超過20萬名網絡紅人參與。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張榆密介紹,自己目前有800多萬微博粉絲,年齡分佈在16歲到30歲之間,以二十五六歲的女性居多。根據微博數據,約五六萬的粉絲助力她成為“全能帶貨王”。

近年來,網紅“種草”粉絲埋單的消費趨勢已愈發明顯,尤其在青年群體中更受歡迎。

24歲的施施然是一名新媒體小編,關注了不少時尚博主,頗受網紅經濟影響。“這些博主一般都有網店,有時她們在微博上發一些好看的衣服照片,我也會購買。” 她指著自己的藕粉色連衣裙說,“這條裙子就是網紅同款,穿了以後很多人都誇很漂亮”。

在施施然看來,網紅經濟崛起是一件有利也有弊的事情。“網紅確實能帶動經濟的發展,他們能創造新鮮事物,引領一部分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價值觀、審美和時尚品位。但也有一些害群之馬,靠博眼球出位,攪亂了風氣,也很容易形成反面的示範。”她覺得,網紅也應該有一定的責任擔當,特別反感有些網紅推薦劣質產品,甚至三無產品,認為這會降低粉絲對這個網紅的信任度。但同時,她也表示,如果網紅推薦的東西和活動有官方介紹,還是很樂意購買和參與的。

“網紅不是靠金錢和白日夢累積起來的孵化泡沫!”1996年出生的戴月婷告訴記者,現在有很多大學生也加入了網紅行列,靠自己的聰明才智,在有時間、有精力的情況下通過新媒體的方式賺取生活費。

“我周圍就有同學在做網紅,他是一位在微博上發段子的搞笑博主,已經有幾萬的粉絲基礎了。”戴月婷說,平時也會有一些產品找這位網紅同學代言,如果他使用後覺得還不錯,就會編段子推廣,一條微博能賺一兩千元。

不過戴月婷覺得,對於一些還未進行過系統教育、不夠成熟的未成年人來說,如果為了暴利去做網紅,甚至把網紅作為一種人生理想,就屬於畸形發展了。

施施然對此也深表同感,她說:“現在大家對網紅的普遍印象是,長得好看,賣個萌、發一些日常就能賺錢。其實,做一個成功的網紅門檻很高。社會輿論應該有一種導向,不能只讓人看到網紅光鮮亮麗的一面,而忽視他們背後的努力。”

理性多衝動少,大數據顯示青年消費實用性高

“我平時屬於理性消費,用不到的東西,很少買。如果買了東西不用的話,這件商品的價值就沒有實現,屬於浪費。”90後男生魯毅說,物品的使用率是否高、使用需求是否必要,成為他判斷是否購買物品的主要因素。

那麼,像魯毅這樣的理智型青年消費者普遍嗎?記者隨機採訪了11位受訪者後發現,僅一名1993年出生的女生圖雅表示自己屬於衝動型消費者,其餘10位受訪者均表示自己屬於理智型消費者。

這一現象,在某種程度上也可通過大數據進行佐證。2018年以來的京東消費數據顯示,電器、手機、電腦辦公、食品飲料及母嬰產品是銷售榜前5名的商品種類。消費年齡層佔比從高到低依次是80後、70後、90後、00後。

“購買一件東西會考慮很多因素,實用性對於我來說很重要。”濟南的張先生是一名80後,儘管每月的網購消費金額已佔他當月花銷的六成多,但他覺得自己購買的東西中很少有“好看但不實用”的。

圖雅坦言自己買東西沒什麼計劃,“我幾乎每月的花銷都用於網購,最喜歡買家居用品和化妝品。我會選擇在電商搞活動的時候囤貨,比如面膜等。即便我家已經有十幾盒連包裝都沒拆過的面膜,但看到價格划算時還是會控制不住地買買買。”

一線、新一線城市居民是網上消費主力軍

在“誰是帶貨王”活動中,瀏覽人數(UV)排名前10名的城市是:北京、上海、深圳、廣州、成都、天津、重慶、東莞、蘇州和武漢。此外,在2018年的前半年,根據收件地址劃分,排在銷售前10名的省份為:廣東、北京、江蘇、上海、四川、山東、河北、浙江、河南、湖北。可以說,一線、新一線城市居民已成為網上消費的主力軍。

生活在三線城市的劉女士,很喜歡網購生活,但也並非離不開。她覺得,自己生活的城市雖然不大,但是去哪裡都比較方便,所以線下購物要比線上購物多,尤其是一些急需的日用品,就直接去超市買了。

與劉女士不同,生活在北京的蒙古族女孩薩其拉說,她平時更多的消費來自於網購,“一是因為平時空閒時間少,網購可以節省時間;二是因為收入低,網購更加便宜,而且租住的地方周邊大型綜合購物中心少,品類少、品牌少、選擇性較低。”

如今,網購已成為很多生活在一線和新一線城市居民的日常。同樣生活在北京的魯毅也覺得,自己屬於理智型消費者的主要原因,是因為在北京的生活壓力和成本相對較高,所以會有意識地抑制消費慾望,儘可能做到理智消費。

最近一兩年,藉著互聯網的東風,網紅經濟、粉絲經濟開始逐漸走紅於互聯網平臺。打破傳統營銷模式,精準投放廣告,也已成為網紅經濟、粉絲經濟的主要營銷手段。但隨著這種經濟模式的崛起,也有不少聲音質疑網紅會刺激青年衝動消費,把他們的消費觀帶“跑偏”。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青年消費還是理性多衝動少。未來,網紅、電商和社交平臺,如何以便民為基礎,為百姓帶來更為放心和實惠便捷的網購大禮包,才是網紅經濟和粉絲經濟的“正道”。

(文中部分採訪對象為化名,郭佳立對本文亦有貢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