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

“春风化雨暖意浓,又是一个艳阳天,拯救灵魂拯救人,法律威严含真情。” 婉转高亢的唱腔,直抒心怀的唱词。8月2日晚,由邵武市三角戏(傩舞)民俗文化研究中心演出宣传“廖俊波式好干部”李华同志先进事迹的现代三角戏《十粒红蛋》在邵武市燕林影院首演。接下来该剧将在乡镇巡演后于南平大剧院进行汇报演出,并参加第27届全省戏剧汇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南平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邵武市委书记何光松、邵武市四套班子领导、南平市检察院政治部领导、南平市文广新局领导、市政法各家主要领导及市直有关单位代表一同观看了演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十粒红蛋》以邵武市检察院李华同志的先进事迹为题材创作而成,该剧描写李华为帮助挽救16岁的盗窃少年犯阿福,不顾个人安危进行诉前走访,循循善诱、以理服人、以情感人,用真情挽救了阿福回归社会,并帮助其因家贫面临辍学的妹妹阿丽解决上学问题,顺利完成学业,十年后阿福成家立业,孩子满月时给李华等人送来红蛋的故事。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真实感人的剧情、绚丽夺目的舞美、悠扬动人的唱腔。在一个多小时的演出中,为观众带来了一场精神盛宴和视觉大餐。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整场演出情节感人至深、催人泪下,“若似月轮终皎洁,不辞冰雪为卿热”,一个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博大的爱心、真挚感情的优秀检察官形象跃然台上,赢得观众经久不息的掌声。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曲终人未散”,是观众对整台演出的无声褒奖。演出把现场观众带入了检察人员的真实生活世界,在欣赏现代三角戏剧表演的同时,观众也强烈感受到党委、政府、检察机关和全社会对犯罪未成年人“不抛弃、不放弃”,竭尽全力帮助他们回归正常生活的宗旨。演出结束后,观众们纷纷表示“真没想到会这么感人”“太精彩了,我的眼泪都掉了好几次”“情节真实感人,不矫揉造作,检察官的形象塑造得很好”。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导演----金爱珠:福州市艺术创作研究中心书记,国家一级导演,曾获文化部11届群星奖导演金奖、多次获得省戏剧会演优秀导演奖剧本奖。

编剧----林种:原宁德市剧目室主任、宁德市戏剧家协会主席。国家二级编剧,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终身)曾创作儿童剧《孩子剧团》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

作曲----黄冰:国家级、省级戏曲曲艺家协会会员,二级作曲。曾获国家曲艺牡丹奖、多次获省戏曲曲艺音乐设计奖。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傩舞开场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配乐团队

“没有皇帝没有官,越看越心宽”。傩舞和三角戏是邵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傩舞就是面具舞蹈,始于宋代,2008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资文化遗产目录,邵武被命名为“中国傩舞民间艺术之乡”。三角戏是邵武独具特色的地方戏剧种,因为有生、旦、丑三个角色而得名。迄今已传承了上千年,曲调优美流畅,民歌色彩浓郁。2005年邵武三角戏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所以邵武又被命名为“中国三角戏民间艺术之乡”。

非物质文化遗产三角戏《十粒红蛋》再现李华事迹

如泰戈尔所言“孩子,让我的爱像阳光一般将你围绕,同时又给你璀璨的自由”,为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是党委、政府、检察机关和全社会共同努力的方向。此次《十粒红蛋》的首演响应了省委宣传部关于宣传有利于帮助未成年人树立正确理想信念,健康向上的少儿项目的要求,将写意夸张的戏曲程式巧妙地融入现代生活之中,使邵武市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三角戏与当代社会相适应,讲述当代检察故事,关爱未成年人健康成长,获得了广大群众的好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