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興亮|說說遊戲這點事

劉興亮|說說遊戲這點事

文/劉興亮(微信公眾號:劉興亮時間)

01

今天和一個朋友聊天,不經意間,她問我:「劉老師,你玩遊戲嗎?」

這個問題,一下子把我問住了,不知該如何作答。

說不玩遊戲,那是假的。大學時也曾經和同學在宿舍裡牽上網線玩聯機對戰,尤其是暑假,玩得熱火朝天,樂此不疲。那時候玩的遊戲,以帝國、紅警為主。

然而,我不玩遊戲,已經很多年了。不是不想玩,只是真的是太忙了。

最近玩了一個遊戲,就是不久前火得一塌糊塗的「跳一跳」,都說能防止老年痴呆,所以特意玩了兩把。

劉興亮|說說遊戲這點事

玩下來,感覺不錯。簡單,容易上手,雖然不一定玩得很好,至少老少皆宜,小到如我上幼兒園的閨女,大到我七十多歲的父母,然後大家比比成績,開心一樂。過年嘛,不就是圖個樂子嘛,更何況是全家人一起的「眾樂樂」呢。

一款簡單的遊戲,既有娛樂屬性,又是一個人與人交流的媒介,讓大家能夠坐在一起,有個集體活動,開心之餘,也促進了人與人之間的情感交流。

02

電子遊戲這項活動是怎麼來的?它為什麼會產生?

遠的不說,就說說我們經歷過的吧。早年,在讀高中的時候,街上流行紅白機《街頭霸王》,那是一種操控感非常強的刺激的遊戲,經常看到有些同齡人在遊戲機前面無比激動的大喊大叫,對著按鈕猛拍,或者將搖桿猛拽。那種場景,讓人興奮而激動。

這種體驗,完全不同於電視和錄像只有被動的接收信息而沒有交互的那種感覺。電子遊戲的互動屬性,操控感,對年輕人來說,是一種新奇的體驗,而年輕人對於新的事物最容易接受。所以,「街機」就這麼火了。

劉興亮|說說遊戲這點事

這種電子遊戲,實際上是虛擬了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裡,你可以操控虛擬的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做出反應。比如,就「街頭霸王」這種格鬥的遊戲來說,就是每個人玩的時候將自己代入到角色,發揮著自己的打鬥能力,對於年輕人來說,可以說是釋放著自己的青春荷爾蒙。現實生活中無法滿足的事情,在虛擬的世界中得到了滿足。

所以,電子遊戲的產生於人在吃飽了肚子的情況下本能的精神需求。有需求就會有供給。

在那個年代,很多家長和老師對「街機」恨之入骨,認為是它「誘惑」了青少年。

其實,「誘惑」青少年的,除了電子遊戲,還有電視機、錄像、麻將、武俠小說言情小說……這樣,無不認為是「毒瘤」。

然而,二十多年過去了,我看到的情況是,大多數接觸這些所謂「毒瘤」的同學,並沒有沉淪。相反,精英佔了絕大部分。

可見,它們的「毒性」其實遠遠沒有想象中那麼強。否則,我們這一代豈不成了「垮掉的一代」?

電子遊戲,其實本質上和電視、電影、小說沒什麼本質的不同,它只是一種娛樂的工具,是一種人與人一起參與活動的媒介,它不是「洪水猛獸」。只是,它的互動性和參與感更強,體驗更加深刻而已。

03

在人類文明史上,從不缺乏遊戲的身影。我們常見的足球、籃球、象棋、圍棋這些競技性體育在早期都是一種遊戲,只是隨著時代的變遷,競技性越來越強,遊戲性越來越弱。而且隨著觀賞性和商業性的提高,大家慢慢的忘記了其遊戲的屬性。

如果說競技性體育是以體力為主的遊戲,那麼我們通常所說的「電遊」「網遊」「手遊」,則是一種以腦力為主的遊戲。

玩體力遊戲,比如打一場籃球,踢一場足球,得到的是身體上的放鬆。我還能踢得動球的那會兒,踢一場球,衝個澡,感覺酣暢淋漓,無比暢快。

而玩腦力遊戲,比如電腦遊戲、手機遊戲,則是腦力的調劑。

得到的,都是愉悅的體驗。

遊戲作為一種娛樂方式、放鬆的方式,本身並無好壞之分。它只是工作和學習之餘,生活中的一種調劑方式。閒暇時間,你可以選擇吃飯聊天,可以選擇逛街購物,也可以看電視電影,可以讀一本書,當然了,也可以玩玩遊戲。

這才是它的本質。

人活著,就得有點生活樂趣,這是一種積極的生活態度。無論是身處少年中年老年,有了生活樂趣,你就不會覺得生活無聊,就會熱愛生活。

有了這種樂趣,你就會有可以分享和交流的圈子。你有社交,就不是一個孤獨者。

如果以遊戲為樂,和看電視,看電影,讀書為樂,並沒有本質的不同。

當然了,你也可以沒有樂趣可言,即使你很想。比如,你天天忙得不可開交,除了吃飯,睡覺,就是工作工作,或者學習學習。如果是這樣,那也沒什麼好說的,恭喜你,你是一個無比充實的人。

遊戲當然有其特殊性,特別是如今的手機遊戲。

它提供了遊戲本身的參與感,控制感,愉悅感。此外,它有一個重要的特質:隨手可玩,門檻很低。

我們再來看看其他的休閒方式:

讀書吧,至少要買本書,然後找一個相對比較安靜的環境,還得是自己心比較靜的時候。

看電視吧,得在家裡。看電影吧,得跑電影院,而且票價還不便宜。

逛街購物吧,得喜歡才行,至少很多男士並沒有此愛好。即使是女士,多半也得有好友相伴,可是好友有時間嗎?

籃球,足球就更難了,不但要到專門的場地,把幾個人湊到一起相當不容易。

而手機遊戲,具備三大特性:首先,手機隨身攜帶,沒有環境依賴;其次,容易上手;第三,一個人就能玩。

這麼簡單的娛樂方式,這麼低的門檻,想不火都難。

04

手機遊戲是火了,可是有些人不高興了。原因很簡單,部分青少年沉迷於遊戲,導致學業下降,家長無法控制。

從歷史來看,好像任何一個火的東西的背後,都會出現一批大人眼中的「不良少年」:

當年,李連杰的《少林寺》火了,有不少青少年離家出走,欲投奔嵩山少林寺習武。

吳宇森的《英雄本色》火了,街頭出現一批穿著黑色風衣的青少年,走路大搖大擺裝酷。

金庸的武俠小說火了,一些同學白天上課偷偷看,甚至不惜把課本的皮撕下貼到武俠小說上來做偽裝,還有晚上睡覺打著手電筒偷偷看的。

電子遊戲火了,家長老師經常到遊戲廳捉人;電腦遊戲火了,有少年呆在網吧裡徹夜不歸。

總而言之,只要有火的東西,幾乎最後毫無例外的成為了「背鍋俠」。

有點奇怪,這些帽子扣了之後,最後該火的還是火,火過之後帽子自然也消失。還有就是,即使這個「猛獸」消失了,好不容易可以鬆口氣,另一隻「猛獸」又來了,生生不息。然後,不斷是就是「XXX毒害了青少年」的說法,此起彼伏。

如今的手機遊戲自然也難逃宿命。

新的「靶子」形成了。作為娛樂載體的遊戲,其工具屬性,總是被「選擇性忘記」,記住的、討論的只是其負面影響。

套用一句俗話:小玩怡情,大玩傷心。不但傷了自己的心,而且傷了家長的心。哪個家長不是「望子成龍」呢?

而這,正是需要青少年明白的。怎麼去明白?一靠覺悟,有些人天生就是覺悟高,這個沒辦法,就如同有些人天生就是「學霸」的料一樣;二靠教育,誰去教育?當然是社會,學校和家長了,說到教育這事,首先是家庭教育。如果忽視了家庭的教育和引導,如果孩子自由和放縱,即使不沉迷於遊戲,也難保不會沉迷於其他娛樂活動。畢竟那麼多的時間,總是要打發的。

05

我對青少年沉迷遊戲也痛心疾首,也積極的獻計獻策,如何避免這種沉迷的發生,如何從各個不同的方面加強對青少年玩遊戲的控制和管理。

劉興亮|說說遊戲這點事

同時,還得說說遊戲的本質,也不能給遊戲亂扣帽子。

它的本質只是一種娛樂的方式,它的出發點是調劑身心,而不是讓青少年沉迷,它只是一味調料,主菜還是學習和生活。這個調料怎麼去用,在廚師本身。這個調料用得太多之後,就會喧賓奪主,自然菜就變味了。

青少年作為一個小廚師,畢竟還是嫩了點,大廚的引導和指點還是必不可少的。如果碰上的是一個不太聽話的小廚師,大廚的作用就顯得更加的重要了,不是麼?

當然了,我們還可以從調料本身上下功夫。比如控制調料的使用時間,控制調料最大的用量,對調理的使用進行監控和告警等等。這些手段和方法,對於小廚師的成長還是有不小的幫助的。

畢竟,小廚師是未來的支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