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寻文化和旅游从职能到产业的融合之路

2018年初,文化部和国家旅游局合并成立国家文化和旅游部,这不是偶然的结合,而是为满足人们美好生活需要的“职能融合”。在消费需求升级的背景下,文化发展需要依托人们喜闻乐见的载体,给更多的人带去精神的充盈;旅游发展需要文化元素的积极融入,让人们身心更加愉悦。而文化和旅游从“职能融合”到 “产业融合”,需要洞悉和遵循规律性的内在逻辑。

探寻文化和旅游从职能到产业的融合之路


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四种模式

文化和旅游对应的都是人的精神及情感需求,在这一点上,两者具有内在的契合性,正因如此,很多人认为文化和旅游是不可分割的。在实践领域,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形式多种多样,按照演进历程可以概括为四种模式。

早期模式是参观性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早在18世纪,意大利佛罗伦萨的乌菲兹美术馆向部分学者以及关系紧密的旅行家开放展示藏品,是早期典型的文化和旅游融合的例子。19世纪初,欧洲一些城市博物馆和美术馆开始向市民开放,成为人们感受城市文化荣耀和打发闲暇时间的场所。20世纪末,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和美术馆想方设法招揽游客,让公共性的文化设施成为人们旅游消费的去处和地方经济收入的来源。

第二阶段是主题公园模式。1955年开园的迪士尼乐园,依靠“前期IP开发+符合定位的衍生品+娱乐设施+旅游服务”的经营模式,打造了主题公园的样板。1989年开业的深圳锦绣中华是我国最早的文化主题公园,也是浓缩了中国自然风光与人文历史精粹的微缩景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地方都已建设和正在建设主题公园项目。

第三阶段是“文化+旅游”模式。20世纪80年代的电影《少林寺》《庐山恋》分别使河南嵩山、江西庐山成为旅游目的地,近年的电影《非诚勿扰》《从你的全世界路过》分别火爆了杭州西溪湿地、稻城亚丁的旅游,这些都是典型的“影视+旅游”模式。另外,以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为代表的“演艺+旅游”模式,北京故宫的“文化创意产品+旅游”模式,世界博览会的“会展节庆+旅游”模式等,让文化和旅游融合更加紧密。

另外一种新模式是文化场景空间营造的全域旅游。一些地方通过提升区域文化表现力、艺术创意设计感,营造集文化体验、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商业活动等于一体的全链条、全时空、常态化的多功能生活和旅游空间,形成区域资源有机整合、产业融合发展、社会共建共享的全域旅游发展模式。

探寻文化和旅游从职能到产业的融合之路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机理

产业融合理论研究通常将技术创新当作内生动力,将政府放松管制看作外部环境引力,企业对范围经济的追求是关键驱动力。文化和旅游融合,符合一般产业融合的基本规律,但也表现出一些独特性。

市场需求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拉动力。如果产业融合不能满足和创造市场需求,就只会提高产业生产率,并不能支撑产业进一步融合和扩张。米兰·昆德拉将“生活在别处”看作追求美好生活的梦想,这也是许多旅游热衷者的信条。他们“从此处到彼处”,不仅满足于观赏不同的风景,更渴望了解和体验“彼处”人们的生活。这也是当前旅游市场现实需求的真实写照。面对日益复杂、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旅游从业者必然需要提供更多创新性的产品,而文化元素的融入无疑是一种简捷且有效的手段,因此,市场需求对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形成了明显的拉动作用。

文化创意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驱动力。文化资源本身并不能直接成为生产要素,只有经过适当的创意转化才可以进入生产和消费环节。文化资源的创意转化成果通常被认为是产品形式,事实上创意不可能直接转化为产品,而是转化为可利用的生产要素,并与技术、资金、劳动力以及其他物质要素相结合,经过产业化流程才有可能形成市场化经营的产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需要经过高质量的创意转化,将文化资源与旅游空间和旅游产品巧妙地结合起来,因此,文化创意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核心驱动力。

制度设计是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的推动力。产业融合需要新的资源要素组合,而任何新组合的产出和收益都存在不确定性。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是一种新生经济现象,市场机制并不足以保障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需要科学合理的制度设计予以调节和推动。当前一些地方对于文化旅游的认知不足,存在拆真建假、盲目投资、同质化等问题,需要相应的制度设计推动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朝着健康、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由此可见,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需要市场机制、创意人群、政府部门三方力量共振,以形成“市场需求拉动—文化创意驱动—制度设计推动”的作用机制。

探寻文化和旅游从职能到产业的融合之路


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路径

产业融合通常经过要素融合、业务融合、管理融合、产品融合、市场融合、业态融合的逐级递进,推进不同产业设计、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渗透和交叉,形成创新性的融合型产品;当产品获得积极的市场响应,产业融合就会加速。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也需要经历这些过程,而其中的关键在于要素融合、管理融合、市场融合。

首先,一般产业融合强调共同的技术基础,而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以文化创意要素为基础。文化资源经过创意转化投入到旅游空间设计、产品开发和经营环节,赋予旅游产业更多的文化内涵价值。同时,旅游资源或产品成为文化产业的载体,能够拓宽文化产品的经营渠道和市场空间。要素资源共享和互补利用,为文化和旅游产业获得更多附加值和扩大产业范围提供了可能性。

其次,文化和旅游产业需要通过管理环节的融合,才能使前一阶段要素融合所呈现的新价值创造得以实现。在管理融合阶段,以文化和旅游产业的业务重组为核心,使产品设计、工艺流程、供需关系等环节形成新的价值链并创造融合型产品,促使从业者提升跨产业协作的深度、广度和层次,在保留各自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实现业务融合和管理融合。

最后,经过要素融合、管理融合,文化和旅游市场逐渐趋于合并,发展趋于稳定。更为重要的是,文化和旅游产业的市场边界得到扩张,开拓出产品差异化、低成本、高利润的新兴市场领域。承载文化意义的产品供给通过创造消费,可以传播到经济社会的广泛领域,形成具有高速增长特性和较高扩散效应的新型文化旅游业态,通过产业的深度融合带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2017年,我国5.5万家规模以上文化企业实现营业收入9.195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0.8%;我国旅游人数50.01亿人次,较上年增长12.8%;国内旅游收入4.57万亿元,较上年增长15.9%。从统计数据上看,我国文化和旅游产业均保持高速增长;从实践层面来看,文化和旅游产业已经形成良性融合互促的发展态势。文化和旅游产业融合,实现从高速增长向高质量发展转换,为人民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

————————

转自:山东张振鹏

金元浦 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

中外文艺理论学会副会长教育部文化部动漫类教材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中国传媒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博导

“元浦说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金元浦教授创办。目标在于速递文化信息、传播深度思考、汇集文化创意产业的业界和学术精英,搭建产学研的合作桥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