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轟轟烈烈難長久,平平淡淡才是真

《道德經》:轟轟烈烈難長久,平平淡淡才是真

《道德經》:轟轟烈烈難長久,平平淡淡才是真

《淡》

粗茶淡飯延年壽

平平淡淡才是真

忍辱不驚須淡定

淡泊明志是修煉

——楊海濤(潛能訓練導師)


老子道:“樂與餌,過客止。”音樂與美食,能夠誘使過路的人為之停住腳步。這音樂和美食,代表著一般的吸引人、誘惑人的東西,可是“道”呢? “道”是另外一個樣子的。

“道之出口,淡乎其無味,視之不足見,聽之不足聞,用之不足既。”“道”,如果說出來,卻淡得沒有味道,看它也看不見,聽它也聽不到,這跟音樂、美食等很容易讓人著迷的事物是很不相同的。

然而,“道”卻是用不完的,也就是說,“道”的作用是無限的,不像其他許多實用的東西,用處也許很大,但它總有用盡的時候,總會有一個限度。

這句話說明了“道”所具有的兩方面的基本性質,一方面是不可感知,也就是所謂的寡淡無味、看不到聽不見摸不著,另一方面就是用之不盡。

《道德經》:轟轟烈烈難長久,平平淡淡才是真

轟轟烈烈難長久,平平淡淡才是真。

老子告誡我們,動聽的音樂和可口的食物誘惑人心,使人迷失在聲色口腹之慾中。

同樣的,權勢能誘惑人的權力慾,美色能打動人的色慾,名聲能驅使人釣名沽譽,金錢能激起人的貪慾,為了這種種慾望,一個人必然會與他人拼命爭奪,這將會給自己帶來危險;當把這些慾望視為生活目的的時候,人就會迷失自我。

在追求這些慾望,實現這些想法的時候,生活可能會跌宕起伏,或登上事業的巔峰,或跌落人生的谷底;可能會追隨者眾,也可能會眾叛親離, 總之,這樣的生活很刺激,很過癮,顯得轟轟烈烈,波瀾壯闊。

而道則與之相反,它平淡無味,你也可以說它很乏味,但是,正像無味的真水一樣,它滋養著人的生命,涵養著自然的萬物,永恆而偉大。

真正得道的人,不會為種種慾望而驅使,他會抱朴守真,享受生命的自由。

《莊子》中有這麼一個故事,說莊子在濮水旁邊釣魚,楚王派了兩個大臣來看他。這兩位大臣看到莊子悠閒自在地釣魚,便對他說:“我們大王想請您到楚國去,他想拜你為相,和他一起治理國家。”

莊子聽後,一點反應都沒有,過了好半天,才回過頭來回答說:“聽說楚國有一隻神龜,活了三千年才死。

你們的國王把它用布包起來,放在竹盒裡,然後藏在廟堂之上。我想問問兩位:如果你們是這隻神龜的話,是願意死掉後骨頭被供奉在廟堂之上讓人敬奉呢?還是願意活著在泥濘裡爬行呢?”

那兩位使臣毫不猶豫地說:“當然願意活著在泥裡爬。”

莊子聽後,對他們說:“請你們回去告訴大王吧,我情願搖著尾巴在泥裡爬,那樣更自在!”

一個有道之士,寧可窮困而死也不願踏進權貴們營私舞弊的地方,因為他們明白,如果走進去,不僅可能遭至殺身之禍,而且個人的聲譽一輩子也洗刷不清。

歷史上有多少人因為權力而趨炎附勢,為虎作倀,但最終有好結果的能有幾人,相反,像莊子、陶淵明這樣淡泊名利的人則彪炳史冊。

那些真正的得道者,既不被物慾所矇蔽,也不被空虛寂寞所困擾,身心自在,心情悠然。

《道德經》:轟轟烈烈難長久,平平淡淡才是真

在人際關係上,得道者也是崇尚平淡的。所謂“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就是道家對人際關係的睿智斷言。

有一次,孔子問桑雽[hū]說:“我在周遊列國的過程中,遭受了很多的屈辱和磨難,親戚、朋友和弟子都越來越疏遠和離散了,這是什麼原因呢?”

桑雽舉了一個例子,林回在逃亡的時候,連價值千金的璧玉都沒有帶,卻帶著孩子,有人說,那玉璧多貴重啊,小孩子能值幾個錢?而且帶著孩子,是多大的拖累啊。

林回說道,價值千金的璧玉跟我是以利益相合的,而這個孩子跟我卻是以天性相連的。

桑雽由此引發說,以利益相合的,一旦遭遇危難,就會相互拋棄,而以天性相連的,則不論發生了什麼,都會彼此照顧,永不離棄。

所以君子之間的交往平淡得像清水一樣,小人之間的交往卻甜蜜得像美酒一樣。君子之間往來淡泊,但是心地裡卻是親近的,小人之間往來密切,心地卻是疏遠的,一旦利益關係不存在了,友情也就斷絕了。

所以,判斷人際關係好壞的標準,絕不能僅僅看表面上的冷熱程度,而應當看維護著那種交往關係的實質是什麼,只有當這種交往符合於內在的“道”而不是因憑於外在之物的時候,它才能夠長久,因為外在之物是容易變化的,是短暫的,在這種基礎上建立起來的人際關係,也就會隨著外在境況的變化而變化;

而“道”則是恆久的,就像桑雽所講的那樣:“夫以利合者,迫窮禍患害相棄也;以天屬者,迫窮禍患害相收也。”人際交往,只有取之於天屬之“道”,方能同甘共苦,相濡以沫,生死與共,不離不棄。

編撰整理 | 釋放能量 SFNL88


【鳴謝】素材來源網絡,版權歸作者所有,僅限交流、學習,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我們會及時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