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啓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時至今日,依然有很多攝影師依然在堅持使用膠片來拍攝街頭攝影,而且也有越來越多的新人加入到這個行列。首先,來看看成本,毋庸置疑,膠片的初始成本非常低。使用一臺千元級的135相機,或者一臺兩千元級別的中畫幅相機,所帶來的視覺體驗是完全不同的,不需要追求最好最有面兒的,對於初學者來說,千元級的 135 相機就足夠好了,更別說幾百塊的入門套機大把大把。而最便宜的全畫幅數碼相機,也得貴上好幾倍,中畫幅數碼就更別提了。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對於成像來說,最重要的還是感光元件和鏡頭。雖然一支好的鏡頭價格不菲,但是一支普通的老鏡頭可能就不會那麼貴了。拿 50mm 標準鏡頭來說,50mm f/1.4 的新鏡頭要大好幾千,而膠片時代 M/P/N/C 幾個大廠的標準鏡頭現在在二手市場只要幾百塊就能買來。對於初學者來說,可能最大的挑戰在於需要手動對焦,但是手動對焦用熟了速度也不會慢,尤其是在弱光環境或者低對比環境下來拍攝,可能還會更快。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膠片的最大成本在後期,數碼相機的傳感元件幾乎沒有使用限制,可以讓你毫無顧慮的拍,而一卷普通家用彩負加上衝掃的價格,差不多的也要在40元左右。但是也正是這個成本壓力,會讓我們對於按快門心存敬畏,在拍攝之前會多思考,而不會做一個快門狂魔。我就是拍慣了膠片,現在即使在拍數碼的時候也養成了不會隨意按快門的習慣,只抓瞬間,多思考,成片率相當的高。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如果說膠片和數碼的最大區別,那麼感光度絕對可以算上一個。由於膠片的感光元件是化學反應,所以感光度有極限,超過 ISO800 的就算是高速捲了,雖然說黑白卷可以有 ISO3200 的卷迫衝到上萬的高感,但是那樣拍出來的質量也絕對算不上細膩,而且高速卷通常價格不菲。而數碼就不同了,早期的數碼相機可能和膠片不相上下,上千的感光度就會出現讓人難以接受的噪點了,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現代數碼相機可以輕鬆駕馭 3200 甚至 6400 甚至是更高的高感,拍出來的噪點也讓人容易接受。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在低感下拍攝出來的質感,數碼相對於膠片可以說是沒有什麼太大的優勢,膠片同樣具有非常細膩的畫質。而且即使感光度上升,膠片的顆粒也會呈現一種獨特的質感,而數碼的噪點帶來的則是混亂無序的雜亂感,看起來就感覺很糟糕。因此,膠片的確不適合在夜晚或者弱光環境下拍攝,除非架上三腳架用低速快門曝光以彌補感光度上的不足。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雖然最高感光度不同,但是膠片卻比數碼有著更高的寬容度,對於負片來說,可能差個兩三檔都不叫個事兒,差個四五檔都還有可能挽回,黑白負片就更不得了了,最高可能都能差六檔曝光。而數碼相機,如果不是拍raw格式,差個兩三檔可能就是一片死白或死黑了,即使是拍raw,也得看這塊cmos本身的素質如何。

  對於膠片而言,成像的風格是由膠片本身來決定的,不同的膠片可以帶給我們不同的特點,很多膠片直接掃出來就很好看,甚至不用去後期。而數碼則由每家的軟件優化來決定,大部分數碼相機直接拍出來的照片都太過“忠實”,色彩不夠有味道,想要創建更豐富的色彩層次還得通過後期來完成。

  下面兩張照片,第一張是膠片拍的,底掃直出,沒有在後期軟件中做過任何調整。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第二張是數碼相機拍的,上面是直出原圖,下面是後期調整過的照片。

還沒入過膠片的坑?不妨開啟一扇全新的攝影大門

  不管怎麼說,拍照這種事,不管是膠片時代,還是數碼時代,其本質都不曾改變。曝光的過程是將我們眼中所見的世界經過我們的視角記錄下來的過程,只不過記錄的介質由膠片換成了電子元件,本身沒有什麼絕對的好與壞,最後的結果才是一切的根本。數碼相機讓一切都變得簡單,我們也能夠得到更多的練習機會,而對於技術到藝術的轉變,更重要的思考,而膠片則或主動或被動的讓我們去思考,去思考畫面,去思考內容,去思考一張好照片是如何誕生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