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境线上的“猎鹰”巡逻队:熬鹰到训鹰,这个边防巡逻队不简单


边境线上的“猎鹰”巡逻队:熬鹰到训鹰,这个边防巡逻队不简单!位于新疆西部天山南脉腹地的阿合奇县地处高寒山区,北部是天山南脉,南部是喀拉铁克山,中间夹着狭长的托什干河谷。河谷山麓地带,夏秋季节水草丰美,为猎鹰提供了足够的兔子、老鼠甚至狐狸等美食。世居在此的柯尔克孜族牧民和他们的猎鹰都在这里找到了乐土。

殊不知,在阿合奇县辽阔、绵延的边境线上,还有一群世代养鹰、驯鹰的护边员。千百年来,由于这里至今仍完整保留着原始的猎鹰驯养方式,因此他们居住的地方又被誉为中国的“猎鹰之乡”,当地柯尔克孜族牧民也被誉为“鹰王”。

“自古至今,猎鹰都是柯尔克孜族牧民的家庭一员,在鹰被列入中国国家二级保护动物后,牧民们还为家里的猎鹰登记了‘户口’。”提及柯尔克孜牧民与鹰之间有着什么样的故事时,新疆克州边防支队哈拉奇边防派出所教导员胡东亮笑着打开了话匣子。


当提及为什么不使用高科技的无人机参与巡逻时,胡东亮称,阿合奇县海拔相对较高,一般都在2200米以上,巡逻队常去的边境地带海拔高达3000到4000米,高海拔的气流并不适宜无人机飞行。

他向记者讲述了猎鹰的威力。在一次猎鹰狩猎活动中,上百名骑着骏马的猎鹰人,沿着猎鹰场山谷一侧陡峭的岩壁行至近百米的山顶,并一字排开,猎鹰们威风凛凛地站在各自主人的臂弯上。

为了消除鹰的野性,牧民们一般使用“熬鹰”的方法驯鹰。具体来说就是蒙上鹰眼,把它放在一根横吊在空中的木棍上,来回晃动木棍,使鹰无法稳定地站立,就这样连续数十天,鹰被弄得晕头转向,精疲力尽而摔倒在地。

“熬鹰”过后还要“养鹰”。养鹰也有一套方法,驯鹰人把肉放在手臂的皮套上,让鹰前来啄食,饥饿许久的鹰见了肉便不顾一切地扑过来,驯鹰人则一次次地把距离拉远,而且每次都不给它吃饱。

朱马吐尔地·阿克朗是“猎鹰”巡逻队的一员,朱马吐尔地回忆起家里的驯鹰历史,还能记起儿时曾亲眼看到爷爷右手臂上展翅停留的猎鹰。

如今,在克州边防千里边境线上,千名柯尔克孜族群众护边员带着猎鹰配合边防官兵开展巡逻,成了大山深处一道独特的风景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