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月出皎兮,佼人僚兮,舒窈糾兮,勞心悄兮!

月出皓兮,佼人懰兮,舒憂受兮,勞心慅兮!

月出照兮,佼人燎兮,舒夭紹兮,勞心慘兮!

——詩經·陳風·月出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月下,曾經佇立過無數孤寂的生命。那裡,有舉杯獨酌、徘徊不定的詩人;有素手撫琴、心靜如水的紅顏;有獨自天涯、孤單落寞的遊子;有相隔千里、相思滿地的眷侶。當然,那裡還有早已沉默的舞榭歌臺,早已消散的風流繾綣。月下的故事,無論聚散,無論浮沉,總帶著幾分詩意。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相逢月下,依著彼此,夜半無人的時候說地老天荒;相思月下,舉酒賦詩,對著多情的月光說不離不棄。這樣的情節曾經無數次出現在月光下,無論是海上明月、天涯此時,還是夜月幽夢、春風柔情,都讓人神往。可越是神往,就越容易悲涼。只因那樣的情懷、那樣的詩意,如今已經很難再現。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在歷代文人的眼中,月亮恰似夢中情人,他們不但寄情抒懷,還給月亮冠上了許多文雅別緻的稱謂,在不少詩詞歌賦中,月亮的別名和美稱層出不窮。如以“金”命名的有:金波、金蟾、金魄、金盤、金鏡、金輪、金兔等;以“玉”命名的有:玉弓、玉桂、玉羊、玉兔、玉盤等,不勝枚舉。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小時不識月,呼作白玉盤。又疑瑤臺鏡,飛在青雲端。仙人垂兩足,桂樹何團團。白兔搗藥成,問言與誰餐?”——李白《朗月行》;“下來閒處從容立,疑是蟾宮謫降仙”—— 僧惠洪《鞦韆》;“皓魄當空寶鏡升,雲間仙籟寂無聲”—— 李樸《中秋》,就把月亮美稱為“蟾宮”、“皓魄”。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灑向人間是清輝。新月如眉、殘月如鉤、滿月如鏡。月有陰晴圓缺,但常看常新。圓月如盤,團團圓圓;殘月如鉤,殘缺不全。月亮圓了又缺,缺了又圓,勾起了人們無限的想象以及纏綿渺遠的情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孟冬寒氣至,北風何慘慄。愁多知夜長,仰觀眾星列。三五明月滿,四五蟾兔缺。”——佚名《古詩十九首·孟冬寒氣至》;“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漢燦爛,若出其裡。”——曹操《觀滄海》。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李白《子夜吳歌·秋歌》;“明月出天山,蒼茫雲海間。長風幾萬裡,吹度玉門關。”——李白《關山月》;“青天有月來幾時?我今停杯一問之。人攀明月不可得,月行卻與人相隨。”——李白《把酒問月》。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獨坐幽篁裡,彈琴復長嘯。深林人不知,明月來相照。”

——王維《竹裡館》;“空山新雨後,天氣晚來秋。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王維《山居秋暝》。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江天一色無纖塵,皎皎空中孤月輪。江畔何人初見月,江月何年初照人?”——張若虛《春江花月夜》;“白雲千里萬里,明月前溪後溪。獨恨長沙謫去,江潭春草萋萋。”

——劉長卿《苕溪酬梁耿別後見寄》。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大漠沙如雪,燕山月似鉤。何當金絡腦,快走踏清秋。”——李賀《馬詩共二十三首·其五》;“移舟泊煙渚,日暮客愁新。野曠天低樹,江清月近人。”——孟浩然《宿建德江》;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暮雲收盡溢清寒,銀漢無聲轉玉盤。此生此夜不長好,明月明年何處看。”——蘇軾《陽關曲·暮雲收盡溢清寒》;“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蘇軾《水調歌頭》;“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稻花香裡說豐年,聽取蛙聲一片。”——辛棄疾《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古代交通不發達,即使是去鄰村鄰縣,也要幾日甚至幾十日的光景。離家在外,仰望明月,或是寄託戀人間的相思,以月寄託相思之情;或是蘊含對故鄉、親人、朋友的無限思念,抒發思鄉懷人之感。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李白《靜夜思》;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張九齡《望月懷遠》;“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杜甫《月夜憶舍弟》;“楊花落儘子規啼,聞道龍標過五溪。我寄愁心與明月,隨風直到夜郎西。”——李白《聞王昌齡左遷龍標遙有此寄》。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江漢思歸客,乾坤一腐儒。片雲天共遠,永夜月同孤。”

——杜甫《江漢》;“無家對寒食,有淚如金波。斫卻月中桂,清光應更多。”——杜甫《一百五日夜對月》;“當年只自守空帷,夢裡關山覺別離。不見鄉書傳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王涯《秋思贈遠》。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弔影分為千里雁,辭根散作九秋蓬。共看明月應垂淚,一夜鄉心五處同。”

——白居易《自河南經亂關內阻飢兄弟離散各在一處因望月有感聊書》;“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王安石《泊船瓜洲》;“琵琶弦上說相思,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晏幾道《臨江仙》。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自古以來,文人騷客留下了不少為人稱道的佳聯。相傳粵東才子宋湘,中秋之夜仰望明月,吟得一句上聯:“天上月圓,人間月半,月月月圓逢月半。”但他苦思冥想,也擬不出相媲美的下聯,直到那年除夕晚上,想到明天是新年,觸動靈感,才寫出下聯:“今夜年尾,明日年頭,年年年尾接年頭。”結構嚴謹,淺顯明快,堪稱佳對。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重慶巫峽瑤上有一副妙聯:“月月月明 八月月明明分外;山山山秀 巫山山秀秀非常”。運用疊字手法寫出了“月到中秋分外明”的特色,與巫山秀色為內容的下聯相對,珠聯璧合;上海豫園得月樓聯:“樓高但任雲飛過 池小能將月送來”,給人以哲理啟迪。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臺灣阿里山古月亭聯:“滿地花陰風弄影 一亭山色月窺人”,“弄”、“窺”兩字用得恰到好處,最能傳神;杭州西湖水月亭聯:“水憑冷暖 溪間休尋何處來源 詠曲駐斜暉 湖邊風景隨人可;月自圓缺 亭畔莫問當年初照 舉杯邀今夕 天上嫦娥認我不”,典雅明麗,極富想象力。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清時有李北水和張南月兩同窗,於中秋月夜登樓賞月,但見月光如水,水亮如鏡。李生仰望北斗,低顧江瀾,自感名如天意,出聯曰:

“北斗七星,水底連天十四點。”,此上聯既有“水底連天天連水”的景色,又巧妙地嵌入作者“北水”之名,實為一絕,李生自鳴得意。張生也贊好句,但苦於自己一時無以為對,正在為難,忽見棲於樓頂之孤雁飛起,月照其影同去,於是心有靈犀,對曰:“南樓一雁,月中帶影一雙飛。”此聯也嵌“南月”之名,亦有“月中帶影影月中”之意,真是異曲同工之妙!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白兔搗藥秋復春,嫦娥孤棲與誰鄰?今人不見古時月,今月曾經照古人。古人今人若流水,共看明月皆如此。唯願當歌對酒時,月光長照金樽裡。”——李白《把酒問月》)。“人生代代無窮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見長江送流水。”——張若虛《春江花月夜》。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孤懸的月亮,見證了人間的滄海桑田,這一縷月光如水,成就了多少文人的雅趣閒情,留下了多少千古傳誦的名篇。借那一縷月色,訴說綿綿的思念。人生無常,有數不清的日升月落。但新月如眉,殘月如鉤,滿月的時刻總是那麼的少。找不到知音的墨客們,也只能在這瓊樓玉宇之間抒發淡淡的愁苦與哀傷。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千百年以後,在這個燈紅酒綠、車水馬龍的世界裡,我們看到的是聲色犬馬,看到的是物慾橫流,卻很少能看到月光下的沉吟、月光下的嘆息。鋼筋混凝土築造的世界,月光的溫柔與寫意,似乎早已被封存,只剩下那一抹清白,淡淡地浮在那裡,無人問津。於是,所有浪漫與清雅,所有詩情與畫意,都只能在古老的詩行裡找到片段。

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吟詩弄月話中秋

在這個躁動的世界,伴隨著狂亂的節奏,人們已經很難找回那份寧靜與自然。面具下,隱藏著太多扭曲和迷惘的靈魂;燈火裡,穿梭著太多追逐和爭鬥的生命。習慣了現代生活的人們,也習慣了堅硬和冷漠、掙扎和虛偽。所以,縱然是明月千里,也很少有人再去想,幾分在揚州、幾分在天涯;很少有人再去問,何人在徘徊、何人在相思。那些月下的故事,也就只能是過眼雲煙。可我們知道,當時明月在,曾照彩雲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