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锡荣:器说 宣炉古事

器说

物之所成,必有其用;人之好物,始有形制。

提到香炉,其材质不出陶、铜、铁、瓷,少有佛道供养者制金银之器以敬殿前,当前也有以琉璃制炉者,如是种种,材质不尽相同,但其所取之形几近相似。战汉时期多以陶、铜制炉,或用于礼祭,或用于生活。但论香炉之名,当以博山炉而为始,博山炉的出现也是将器物造形,体现出了人们的祈愿心理和艺术美感的融通。

在博山炉上我们看到了很多祈愿的元素,而唐宋式样的香炉上我们则能够解读到许多具有设计型的元素,其中尤以宋式更为突出,它既将瓷器为炉发挥到了极致,更是将宋代极简的文化元素嵌入到了炉形之中,大器庄重,且又不失精致。这种变化,应该就是物与物的传承,从商周至汉的陶、铜制炉,到宋的瓷炉,再到明式宣炉,由礼器演变化为香炉,由使用变化为赏器。器物随着文化的演变不断变化。所谓相由心生,造物本来就是人成,由思想、文化,汇入到传承的器物上,一个新的元素就产生了。

明式宣德炉,可以说是中国香炉史上最具有代表性的炉器之一,如果说宋式炉器是由用到赏的初始,那宣炉则是赏之极致。宣炉的形成,有着偶然,也有必然。偶然者,在于材质,风磨铜当时非我朝所有之物;必然者,帝王好雅,冶铜工艺成熟,香炉使用普及等。如非几重因缘聚合,也难有宣炉之显。

宣炉就形制上而言,继承了商周青铜器物、宋代五大窑之代表,少量借取战汉之形,这种由瓷转铜的变化,就如同由战汉铜器转化为宋瓷一般,传承就是一种相续,一而三,三而一。

刘锡荣:器说 宣炉古事

十七世纪珍舍永宝款押经炉

礼供炉:

以天地神灵为敬,以四时大节为祭,以心性礼拜为质,以供养承事为表。

未有炉时,先有鼎出。鼎之用在于礼,祭祀承事。有炉形成,功能渐而多元,祭祀之外,佛道殿宇供养,家宅中堂清供。

炉形多选庄重大气之形状,如朝天耳炉,桥耳炉,鬲式炉等。另有讽颂经典香事供养之炉,称之为押经炉,此类炉多为锥乳三足,入清之后,亦有棋足者也。

刘锡荣:器说 宣炉古事

十七、八世纪大清乾隆年制款钵盂炉

文房炉:

以自心审美为体,以线条形态为式。文人好物,以雅为出,文人好雅,以別为豪。炉为空间营造之调剂,琴棋书画、读书品茗之依伴。《长物志》曰:“宣炉乃文房首器”。

炉形式样呈显个性,以形制彰显个人心性,或简、或繁。更有炉之款识,又分诗文款,吉语款,姓名款,斋堂款,纪年款,或斋堂纪年私家皆具之综合款识。透视的是文人的骨节,文房的格调。如马槽炉,蚰耳炉,戟耳炉,鬲式炉,钵盂炉等。

亦有伴侣音律之琴炉,伴读书声之薰炉类別,亦为文人之好。

刘锡荣:器说 宣炉古事

十七世纪大明宣德年制款竹节形卧式炉

厅堂炉:

以炉式呈现空间美感,

以置物彰扬境界精神。

故,

炉式须堂皇高贵,

形体须庄严大气。

物者以用而成立,

非用者不能彰显。

炉之初时,用于厅堂楼阁,多为薰息异味,驱赶蚊虫。之后,功能日趋多元,作为陈设优化空间者亦多矣。

厅堂之炉,多选线条简约优雅,形制堂皇者为宜。有炉含座者,根基千重,沉稳大气,更显吉祥如意,祚祺永年也。诸如太平有象炉,仿青铜礼器之鼎炉等。

此外,又有熏炉一类,陈设使用两宜,焚香之际,沉烟袅袅,案上云烟,意境甚是曼妙,亦可过滤烟尘杂味。其形制与样式纷呈,诸多妙相,不一而足,大多为订制形样也。

刘锡荣:器说 宣炉古事

十七世纪大明宣德年制狮头耳炉

赏炉:

以外在形式为表,

则张扬艺术造化之美。

以兼赏并用为品,

则营造风雅高贵之境。

器之形,以和而是为包罗。

形之美,以人欢喜而鉴別。

炉之形制,千般变化,各呈其式,各寓其义。然,其造化本义,则万法归宗也。如戟耳炉,法盏炉,狮头炉等。

六根眼耳鼻舌身意,眼根见物,心生喜乐。此,炉与人和合有别之道也。

又有,依南宋官窑而出的鬲式炉,宽折沿、柔束颈、满耸肩、腹略鼓,袋形档、实足跟。如是标签,变化多元,大有一鬲化百炉之神体妙态也。

刘锡荣:器说 宣炉古事

主讲人:刘锡荣

刘锡荣,中国传统文化学者,收藏家,作家。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之综合研究、古代艺术品的收藏、研究方面,卓有成效。

近些年来,代表性著作有《钟鼎茗香》(一)、《钟鼎茗香(二)》、《钟鼎茗香》(三)、《钟鼎茗香》(四)、《万象沉烟》、《荣斋札记》、《俪松居遗珍》、《荣斋随笔 —— 文博篇》、《荣斋随笔 —— 风雅颂篇》等等。

作为当代著名文化学者,收藏家,多次代表国家出国访问,在学术与鉴藏、投资与宏观经济等等方面,多有专题与学术著作。并且对于所有的艺术品之鉴定、评价事宜,提出了“材质断代”须综合论证的观点,其中包括:书画、赏石、文玩等等,见解独到。还以传统士大夫的文人情怀,用诗词、歌赋等传统文化工具,歌颂文物及艺术品,开创了“文化赏器”的新模式。并填补了宣德炉研究的空白。以上著作,在海内外影响颇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