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伴隨著2018年春拍的結束,各種Top榜單也隨之出爐。今年的春拍市場似乎並不亮眼,缺少了看到高額拍品時的刺激感。

這是拍賣市場在調整的結果嗎?

從香港蘇富比、香港佳士得、嘉德、保利四家2018春拍結果來看,現當代藝術板塊成交額急劇凸顯,異常矚目,顯示出現當代藝術市場迴歸態勢,尤其中國藝術家作品的表現令人振奮。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趙無極《大地無形》 200.4cm×162.3cm 布面油畫

成交價:1.829億港元 保利香港2018年春季拍賣會

保利香港現當代藝術專場就創出4.1億港元成績,趙無極巨幅油畫《大地無形》以約1.83億港元成交奪得第一高價,刷新趙無極“甲骨文時期”作品拍賣紀錄。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大地無形》局部與商代王賓中丁·王往逐兕塗朱卜骨刻辭(局部)對比圖

近年來當代藝術市場的“寒潮”漸退,似乎有“回暖”的趨勢。但事實真的是這樣麼?“回暖”的是成交額,還是轉變觀念的市場參與者?本期市場從消費者、創作者、市場和拍賣行等方面,帶你瞭解逐漸調整中的當代書畫市場。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趙無極《14.12.59》 130cm×162cm

成交價:約1.77億港元

香港佳士得2018年春季拍賣會

消費者:盲目跟風→理智消費

前些年一系列政策的出臺的檢查力度的加大,導致當代書畫藝術市場一度出現的“崩盤”的趨勢。

細細想來,這些動輒幾百上千萬的當代藝術作品,真的是“名副其實”的傳世保值的佳作麼?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李可染《千巖競秀萬壑爭流圖》 180cm×97cm

成交價:12650萬人民幣 北京嘉德2018年春季拍賣會

創作者、拍賣公司和藝術品經營者聯手“成就”了這些高額拍品,只有通過消費者不斷進行“擊鼓傳花”的遊戲,才能繼續維持著這些作品的價值。

相對於古代書畫和近現代書畫身上蘊含的收藏價值,當代書畫的收藏價值並不亮眼,也遠遠比不上它們的投資價值。一些對市場並不瞭解的投資者就跟風購買這些高價的畫作,但是卻並不在意它們的內涵和品質。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黃賓虹《挹翠閣落成誌慶圖》 127cm×47.5cm

成交價: 4163萬港元 香港嘉德2018年春季拍賣會

在這之中,運氣好的人獲得了短期的收益,而更多的人,則是被這藏於花叢之中的陷阱牢牢困住。

強烈的市場動盪讓當代藝術品的消費者們的投資行為更加小心謹慎,也讓他們意識到一雙慧眼的重要性。區別於以往以投資為目的, 新一代藏家和藝術消費者現在更看重的是書畫家的藝術水平、風格和自己的興趣喜好, 當代書畫消費市場意識明顯增強。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張大千《春山瑞雪、行書七絕》

書67.5cm×185.5cm、畫67.2cm×186.8cm

成交價:8300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季拍賣會

從此前“一窩蜂”式的盲從跟風,到當下更加註重作品的面目與品質,尋找真正具有收藏價值和市場潛力的作品,消費者成長也讓市場逐漸走向好的方向。不容忽視的是,消費型買家的入場為市場帶來更多新鮮血液,他們中的很多人不僅看中市場在未來可能存在的機會,同時正注重追求藝術作品的內涵和審美。

面對書畫作品價格幾十倍甚至上百倍的漲幅,不少創作者看到了廣闊的前景,迎合市場進行作品的創作。雖然一時間作者得到了豐厚的收益,卻在不經意間將自己的命運交給了市場進行評判。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傅抱石《雪擁藍關》 88.5cm×56.3cm

成交價:3784.55萬港元

香港蘇富比2018年春季拍賣會

當市場中大量出現同一類型的作品的時候,就不得不令消費者開始對這些作品的質量提出疑問。在金錢面前,很多人都難以獨善其身,尤其是涉世未深的青年藝術家們,很容易就讓創作為金錢低頭。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王鏞 《空山泉響》 66.5cmx137cm 紙本設色 2011年

有些創作者通過市場的運作獲得了成功,複製成功者的道路是一條不可否認的捷徑,但是我們能夠看到的,確實極少數成功的案例。這就需要廣大的創作者能夠看清自己的能力和價值,不能因為利益而讓斷送了自己的未來。

目前,這些當代藝術家們最重要的就是提升自己的創作能力和藝術修養,認清自己的藝術之路和作品價值。

市場:秩序紊亂→良好發展

當代書畫交易環節缺少完善的制度,是導致市場不穩定的原因之一。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徐堅偉 《春草2》 紙本水墨 128cm×34cm 2016年

例如某些職業書畫家雖然藝術水平一般,但是善於“炒作”,通過一些非官方的展覽,自稱“當代第一”“全球十大”“再傳弟子”“書畫大師”,連同媒體大肆傳揚,達到拉高知名度、市場“炒作”的目的,吸引一些不懂行的大眾收藏家、藝術愛好者持續買進,最終再反作用於書畫市場。

還有些藝術公司、經紀人集體包裝美院、畫院等體制內的書畫家,直接進入拍賣活動中。經過兩三年運作,有些書畫家每平尺的價格從三四萬炒到三四十萬,市場價格虛高造成泡沫。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2017 年嘉德香港秋拍中,王明明的《蘭亭修禊圖卷》以1090.25 萬港元成交,這一價格在其成交價排名中位居第四。

為防止這類現象導致當代書畫市場秩序紊亂,市場經營和管理者要有效規範市場交易,建立長期合作的代理制度和契約精神, 支持畫廊業的價格明朗化交易,嚴厲打擊拍賣市場上的價格“炒作”行為,完善藝術品稅收制度,將科技手段、大數據資源和專家鑑定相結合,建立和健全具有公信力的鑑定和評估機構,更好地鑑定真偽,明辨價值,創造有利於市場發展的經營環境和服務。

拍賣行:重視利益→重視文化

近年來,一些拍賣行也積極尋求與學術的合作,舉辦一些以故事性為主的藝術品鑑賞講座或是與拍賣品相關的主題講座等等。

這類更側重於學術、交流、拍品自身的價值呈現以及藝術品鑑藏的講座,為一些不太瞭解藝術品拍賣的收藏家和投資商提供了更好的服務,也為他們的收藏和投資活動進行了正確的引導。

經歷了“寒潮” 的當代書畫市場,真的“回暖”了嗎?

曹境《生靈系列·尋覓》68cm×102cm 絹本設色 2012年

除此之外,藝術市場學者、藝術媒體也應該做好書畫市場的分析、研究,認清和傳播市場現狀,為藝術家、收藏家和市場的創作、投資、收藏和經營活動等進行正確的指引,為他們的活動保駕護航。

2018年,當代書畫仍將處於繼續調整和洗牌的過程中,對於經歷過大起大落的藏家而言,他們的收藏觀也發生了本質性的變化,未來消費市場的崛起或許會成為當代書畫的一個新契機。當代書畫市場已逐漸走向一種新常態,經歷了“崩盤”式的洗牌後,依據市場經濟的特點和形態,未來必然會平穩且波瀾不驚地沿著向上的趨勢,緩慢但穩健地向前發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