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难在一个“精”字

根据国务院发布的《关于调整城市规模划分标准的通知》规定,“城区常住人口1000万以上的城市为超大城市”。2017年,人口数据统计了七座超大城市的人口规模:重庆3048万、上海2420万、北京2173万、广州2015万、天津1562万、深圳1253万、武汉1091万。如何将运行体系如此庞大的城市管理好、服务好,着实成为考验施政者的一道难题。

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难在一个“精”字

以市井胡同中的公厕为例。按照儿时的记忆,公厕,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地方,只要能解决内急就行了,面积、空气、装修、清洁、卫生等等,全不在考虑范畴。如今,公厕早已超出了既往的需求,环境卫生是底线,更重要的是要让如厕者有宾至如归的感觉,如冬暖夏凉、温水洗手、新风系统、空气宜人、防滑地板、能照顾到老年人和儿童需求等等。就像一位住在老北京胡同里的大妈所言,“这公厕收拾的比家里客厅还干净,一点味儿都没有,尤其是夏天,空调吹着,可凉快了”。从一所公厕折射出的体验需求,告诉我们,施政者不仅要解决功能问题,还要解决感官问题、心理问题、口碑问题乃至舆论环境问题。

北京,作为超大城市的代表,方圆1.64万平方公里,需要建多少个具有人文关怀的公厕?需要满足多少百姓的日常需求?需要付出多少才能赢得百姓的“口碑”?简言之,城市管理的难点和痛点,不是要建多少所房子、建多少所医院、建多少所学校,而是如何建?怎么建?建到什么水平?

超大城市精细化管理难在一个“精”字

2017年全国两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就提出了“城市管理应该像绣花一样精细”的总体要求。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2018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再次强调,要“让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成为全国各大中型城市政府的一项重要任务。

城市管理的难点在“精”,但亮点也在“精”。这些年,北京市从治理开墙打洞、背街小巷环境整治着手,下大力气拆除违法建筑,充分利用腾退空间,修建了大量的便民菜站、休闲活动中心、口袋公园、小微绿地、城市森林等,让市民百姓从衣食住行到休闲娱乐都感受到了“精”字带来的种种好处,一大批精品胡同、精品街区集体亮相,让曾经住在这里的老街坊都不敢相信,胡同建得比“客厅”都美。

对待“精”字招牌,我们既要有乘风破浪的勇气,一抓到底,更要有海纳百川的心胸,包容万象。罗马不是一日建成的,因为一定有人目睹了他的成长,见证了奇迹的出现。所以,对于北上广这样的超大城市,我们也需怀抱一份同样的敬畏之情,不骄不躁,静待其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