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产业倍增计划

(2018—2021年)



为加快补齐旅游产业发展短板,促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加快建设国际旅游名城和世界旅游时尚之都,特制定本计划。

一、发展思路


以加强旅游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进一步优化我市旅游产品结构,促进“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情、奇”要素提升,推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构建全域旅游大格局,提升旅游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智慧旅游建设,加大旅游营销力度,实现旅游产业收入倍增目标。以增加旅游市场主体和品牌数量为突破口,持续壮大旅游产业规模,提升旅游服务品质,实现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转变。

二、发展目标


到2021年,西安旅游产业总收入力争突破4200亿元,2018—2021年旅游接待人次年均保持13%以上的增长速度,旅游总收入年均保持26%以上的增长速度,力争旅游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10%左右。5A级景区力争增加2家,总数达到5家;4A级景区增加6家,总数达到30家;全市高A级景区总数达到35家。高星级酒店、高品质旅行社明显增加。进一步做大做强西安旅游产业规模,提升西安旅游品质,初步建成国际一流旅游目的地城市。

三、主要任务


在巩固提升旅游产业“吃、住、行、游、购、娱”传统六要素的基础上,加快旅游产业“商、养、学、闲、情、奇”新要素突破发展。做亮旅游片区,做实旅游项目,做火旅游活动,做新旅游营销,做优旅游品质。从旅游服务、旅游要素、旅游融合发展等多方面进行开拓创新,彰显旅游新形象,做大做强西安旅游产业。

1、产业提升,培育西安旅游业发展新动能。

推进旅游产业传统六要素提档升级。

旅游交通便捷化发展。增加西安至欧美等重要旅游客源市场国际航线数量,鼓励发展旅游包机服务,完善西安至汉中、安康、延安、榆林航空旅游支线。加快西安铁路枢纽建设,增开旅游专列。加快建设大西安城市旅游环线和以秦岭北麓、渭河为骨架的重点旅游线路,完善交通标识和旅游标识。力争实现4A级以上景区之间、景区与城市之间、景区与主干道之间二级以上公路贯通。

旅游住宿多样化发展。在曲江新区、浐灞生态区、国际港务区、西咸新区等片区,重点引入国际知名酒店和连锁品牌,形成高星级商务酒店集群。在临潼区、鄠邑区、蓝田县,重点引入国际知名度假酒店和连锁品牌。在古城核心区重点发展文化主题酒店、精品酒店。在远郊区县,引导鼓励发展精品民宿产业。

旅游餐饮品牌化发展。利用好西安“国际美食之都”品牌,加强对“老字号”餐饮品牌企业的培育,支持餐饮企业争创名牌,大力扶持清真食品产业,进一步提升“中华老字号”及西安特色小吃品牌效应。推进餐饮与文化元素的融合,引进推广特色餐饮连锁品牌,建设特色美食街区,打造乡村美食品牌。

旅游购物特色化发展。打造一批国际化服务标准、彰显西安地域文化、购物环境优美的特色旅游购物街区,推行便捷购物措施,增设外币卡刷卡网点和购物点退税服务,开设网上免税店,为入境游客提供便捷购物环境。支持旅游商品开发,重点发展文博创意产品系列、农特产品系列和关中美食产品系列。健全旅游商品创意保护制度,规范旅游商品研发、生产和销售市场秩序。

旅游演艺主题化发展。在提升“唐乐宫”“长恨歌”等现有知名旅游演艺品牌的基础上,推出华夏文旅“驼铃传奇”秀演艺项目,加快建设宋城集团《中华千古情》演艺项目。在巩固仿唐歌舞、西安鼓乐、秦腔、老腔、皮影等演艺活动基础上,加强对汉文化主题的挖掘和创意产业开发,打造汉城湖旅游演艺等汉文化主题演艺产品。鼓励引入国际品牌的主题休闲娱乐、旅游演艺项目,提升旅游娱乐国际化程度。

加快景区创建,提升西安全域旅游发展基础。在国家5A级景区评定的框架下,完善提升秦始皇帝陵博物院、华清池和曲江文化景区的管理和服务水平;高水平、高标准分期分批推进城墙—碑林历史文化景区、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翠华山—南五台景区、大明宫景区、朱雀—太平生态文化景区等创建国家5A景区。力争到2021年,全市新增5A级景区2家,4A级景区6家,全市高A级景区达到35家。鼓励景区发展多元业态,增强休闲体验功能,提升旅游服务软硬件设施,加强景区内社交主题活动、线上线下活动的策划。促进景区景观水平、艺术水平、趣味水平全面提高。

旅游产业新六要素引领突破。

大力发展夜游产业。构建西安夜游经济“一极两轴五板块多节点”的发展格局,以明城墙范围内的产业整合与提升为重点,打造西安夜游经济的增长极;以南北东西四条大街为景观亮化轴;以曲江、浐灞、高新、临潼、西咸等为夜游经济集中建设发展板块;利用主要景区、特色街区、商圈及夜市等,重点培养夜间观光游憩、文化休闲、演艺体验、特色餐饮、购物娱乐五大夜游经济产业,形成一批与区域商圈发展相融合、具有一定带动辐射功能的特色夜游消费街区。

积极支持健康养老旅游产业。大力推动健康养老旅游产业发展,建设生态休闲养老社区和康体养生旅游区,鼓励开发适合健康养老需求的旅游服务产品。落实老年人景区门票优惠政策,提供便捷服务。

支持研学旅行产业。支持创建国家级研学旅行教育示范基地和营地。重点建设以文化遗产资源为载体的文化旅游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自然山水为载体的生态保护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红色文化为载体的爱国主义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乡村休闲为载体的现代农业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航天工业为载体的高科技研学旅行示范基地,以祭祀文化为载体的寻根祭祖研学旅行示范基地。加强国际研学旅行交流,规范和引导中小学生开展研学旅行活动。重点推出中华文明标识之旅、华夏寻根之旅、丝路文化风情之旅、红色文化感怀之旅等研学旅行精品线路。

积极培育绿道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市旅游景点众多、特色鲜明等优势,推动我市生态旅游带和绿道体系规划建设,将我市重要景区、公园、国家大遗址等旅游节点以绿道为纽带联接起来。注重绿道整体策划,突出我市特色,在绿道建设中充分融入文化、体育、科教、生态等西安特色元素,使绿道成为带动各景区发展的纽带和新动能,成为我市旅游发展的新名片。

积极培育科技旅游产业。充分发挥我市航空航天、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科技优势,激励相关企业研发生产观光轻轨、景区索道、大型游乐设施等旅游装备,开发工业旅游产品。积极运用数字、网络等高新技术,创新旅游生产与传播方式,研发适应青少年市场的实景模拟、浸入式体验等高科技虚拟旅游体验产品。

做精做优休闲文化旅游产业。积极推动休闲旅游与农业融合发展,以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为主线,积极打造生态农庄、休闲农家、农业公园、农业遗产公园、高科技农业观光园等新农业休闲旅游新产品。丰富浐灞生态区世园婚庆文旅小镇、宋城集团《中华千古情》项目和《长恨歌》等情感类演艺产品;创新博物馆展示手法,吸引不同类型的游客到西安感受城市的历史、文化魅力。加快落实 “带薪年假”“探亲假”制度,积极培育市民“爱国、爱家、爱岗”人文情怀,加快“品质西安”“博物馆之城”建设,加快西安向休闲度假城市转型,重点打造古都历史文化体验游、浐灞城市生态休闲游、温泉休闲度假游、文化西安慢品游等一批城市休闲体验产品。

做大做强宗教体验旅游产业。加快宗教文化资源整合,提升传统宗教文化景区,开发佛祖舍利朝拜游、佛教六大祖庭朝拜游、楼观道文化深度体验游、伊斯兰宗教文化之旅等宗教文化体验感悟旅游产品,构建宗教文化旅游产业大格局。

积极拓展秦岭探奇旅游产业。依托秦岭国家中央公园建设契机,积极开发森林博物馆、野外探险营地、丛林野战营地、森林帐篷营地、森林拓展营地等森林旅游产品,满足不同年龄、不同人群的探奇、猎奇旅游需求。

大力发展会展奖励旅游产业。依托会展产业优势和西安旅交会、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大型国际性展会、节庆活动,融入历史文化、生态文化旅游资源,逐步推出特色节庆游、精品文化游等高端定制会奖旅游产品,打造西安在国际会奖旅游市场的品牌影响力。

加快旅游产业融合发展。

“旅游+文化”融合。依托各大博物馆、遗址公园、历史文化街区,挖掘文物资源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内涵,加大旅游纪念品和文创产品的开发推广力度。支持传统戏剧演出场所、传统手工艺传习场所和传统民俗活动场所建设。开发世界古都、丝路起点、秦岭山水等相关专题影视剧、专题片等影视旅游产品。开发商鞅变法、楚汉争霸、玄奘西行、张骞出使西域等主题动漫旅游产品。培育一批涵盖旅游投资、旅游经营、文化创意、文化娱乐、影视制作等功能的综合性文化旅游企业集团,发挥曲江文投、曲江文旅、西旅集团、世园集团等大型企业的带动作用,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旅游品牌。

“旅游+林业”融合。在对生态资源充分保护的前提下,探索森林资源旅游化开发模式。依托优良的山地森林资源,加快旅游与林业产业融合发展,建设康养、健身、休闲等新型森林生态旅游产品。

“旅游+农业”融合。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推进乡村旅游提档升级。依托城市、旅游景区周边传统特色农业园区和特色旅游名镇名村,打造国家级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庄园、休闲农业园区和农业博览园,提高农业综合效益,促进农民就业增收。进行村容村貌、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综合改造与提升,推动美丽乡村建设。加强农民农业技术和旅游服务技能培训,提高乡村旅游整体服务水平。

“旅游+水利”融合。保护和利用河流、湖泊等水域、水体及岸地资源,落实“河湖长制”,优化水利旅游发展环境,推动以旅促水的产业融合发展。加快编制实施“渭河文化生态旅游带旅游规划”,创建水旅融合示范点,大力开发水上休闲运动基地、湿地公园、滨水廊道、水利遗址和水利工程等休闲体验旅游产品。

“旅游+体育”融合。鼓励引进举办国际性体育赛事活动,持续提高西安国际马拉松赛、西安城墙国际马拉松赛影响力,全面推进运动休闲全民化、体育赛事国际化。依托品牌赛事活动,开发丰富多彩的品牌赛事旅游产品。加快骑行绿道公园、极限运动基地、低空飞行基地、汽车越野赛场、水上运动基地等建设,加大开发山地越野、山地自行车、森林探险、户外露营、攀岩、漂流、皮划艇等山地河湖运动旅游项目。

“旅游+商业”融合。以古城为核心,打造一批旅游商业综合体,建设一批品牌旅游商业街、特色美食街。加强国际合作与交流,依托西安旅交会、丝博会、欧亚经济论坛等大型国际会议,大力发展商务会展旅游。依托北院门历史文化、德福巷休闲文化、曲江时尚文化、大唐西市怀古文化、纺织城创意文化、长乐路商贸文化等,培育一批旅游商贸精品项目。

“旅游+金融”融合。争取驻市金融机构加大与我市旅游业合作,鼓励金融机构对重大旅游项目给予融资授信支持,加大对小微旅游企业和乡村旅游项目信贷支持力度。发展旅游投资项目资产证券化产品,推进旅游项目产权与经营权交易平台建设,引导预期收益好、信誉度高的旅游企业,通过相关收费权、经营权抵(质)押等方式融资筹资。实施“龙门计划”,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旅游业,形成多元投资格局。

推动旅游产业主体培育。

积极引进国内外大型旅游企业集团,加强品牌化建设。按照国际化、集团化和品牌化发展思路,引进并培育一批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旅游企业。协调推进华侨城集团、万达集团、恒大集团、宋城集团等旅游投资项目建设。引入国际知名娱乐品牌和餐饮品牌,联合西安优势企业共同打造西部休闲娱乐基地,丰富西安城市国际餐饮类型与品种。加快推进高品质特色酒店建设,持续引进国际著名酒店管理集团,促进西安高品质酒店发展。

扶持鼓励民营旅游企业发展。大力推进民营资本投资旅游产业,强化旅游业融资平台建设。增加政府旅游发展基金和专项资金总量,提高对市场资本的撬动力,推进民营企业参与旅游业管理服务。突出资本运作和融资平台建设,推动旅游企业在境内外资本市场上市融资。

支持互联网旅游企业发展。推进西安旅游电子商务建设,鼓励旅游企业在各大电子商务平台开设“品质西安”旅游商品专卖店,打造西安国际旅游城市诚信旅游展示平台、交易平台、推广平台。推动线上线下宣传营销,塑造旅游产品网络品牌。

2、夯实基础,全面打造西安旅游公共服务新品质。

加快旅游公共服务基础建设。坚持主客共享理念,建设一个综合性、一个中心性、四个重点区域市民游客服务中心,提升A级景区游客服务中心服务功能,构建功能完善的市民及游客服务中心体系。整体规划布局旅游集散中心,建立包括大型交通枢纽、核心旅游区域、重点景区等在内的三级旅游集散中心体系,开通景区直通车和旅游观光巴士。

推进“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建设。在重点区域建设自驾车房车露营地,完善停车、加油、露营、餐饮、房车宿营、紧急救援、车辆维修等配套服务。到2021年自驾车房车露营地达到10个。

大力实施旅游“厕所革命”。实施旅游厕所革命新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巩固2015—2017年旅游厕所革命取得的成果,实施旅游厕所示范区县(开发区)带动工程,2018—2020年再新建改建旅游厕所465座,实现“数量充足、分布合理,管理有效、服务到位,环保卫生、如厕文明”目标。通过三年不懈努力,力争我市旅游厕所革命走在全国前列,形成西安标准和品牌。

加快旅游标识系统建设。实现旅游标识标牌、公共信息图形符号与交通基础设施统一规划设计,与国际接轨,凸显“西安特色”。2021年实现高速公路、国道、省道、旅游专用道路以及旅游景区、旅游度假区、乡村旅游点、商业步行街区等游客聚集区域旅游交通引导标识体系全覆盖。

推进智慧旅游建设。

全面实施旅游基础网络环境建设,积极推进“无线西安”项目,推动4A级以上景区、四星级以上饭店、旅游集散中心等游客集中场所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建立新型智慧旅游游客体验终端,推出旅游导航系统。至2021年扶持建设300家智慧旅游企业,通过智慧旅游实现西安旅游景点、饭店、宾馆、交通、票务等在线便捷咨询、预订、交易。

3、塑造品牌,精心铸造西安旅游发展新形象。

加强国际合作,做响做亮丝绸之路旅游品牌。依托西安“丝绸之路经济带”起点优势,加强国际合作,深入挖掘丝绸之路经济带旅游资源,策划丝绸之路国际旅游线路,大力拓展丝路沿线旅游市场。巩固和提升港澳台、东南亚等传统旅游市场,增强与日本、韩国的旅游合作,加大与中亚、欧洲的旅游营销合作,形成丝绸之路国际旅游东线和西线。推动丝绸之路历史博物馆城、丝绸之路国际博览园等项目建设,强力推进“音乐之城”“书香之城”“博物馆之城”建设,提升西安国际影响力。

强化区域合作,做实做强大西安旅游品牌。

重点拓展省外市场,持续加大在兰新沿线、京津冀、长三角地区、成渝经济区的西安旅游形象推广力度。加强与旅游客源地主流媒体合作,策划开展跨省联合营销活动。发挥西安国家中心城市辐射带动作用,以市场培育和精品线路为带动,通过北连延安、铜川,西接法门寺、太白山,东接华山、韩城,南拓汉中、安康、商洛,形成红色文化、绿色生态、黄土文明交相辉映的大西安旅游圈和旅游共同体,培育世界级旅游目的地和集散中心。

积极创新营销手段。在国际旅游营销中凸显“西安元素”,密切与文化和旅游部驻外办事处、国际友城联系,创新旅游营销方式,委托国内外知名营销策划公司承担相关宣传营销工作,培育一批西安旅游国际宣传代理商,引入第三方独立调查机构对宣传营销效果进行评估。整合传统媒体、新媒体、在线旅行社(OTA)电商平台、自媒体、影视剧传播、微影视等多种渠道资源,推广营销西安旅游产品和旅游线路。

加强IP资源梳理,促进节庆品牌开发。系统梳理西安旅游IP资源,建设大西安旅游IP库,引导和规范景区开展IP战略。运用市场化操作,按照IP开发和成熟程度,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旅游+”融合发展,延伸产业链。利用资源禀赋,在顶层策划上下功夫,加快全域旅游发展,突出地域特色,打造旅游节庆品牌。重视节庆活动文化内涵的挖掘与保持,依托“西安年·最中国”系列节庆活动品牌影响力,全力打造“西安最中国”系列旅游活动,推出“春、夏、秋、冬”四季旅游系列活动和产品,促进旅游品牌建设。

4、产品创新,重点推动西安旅游提档升级。

以创建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和全域旅游示范市为契机,重点打造十二大类旅游产品,形成特色突出的多元旅游产品体系,实现从旅游大市到旅游强市的转变。

历史文化类旅游产品。重点推进兵马俑秦文化片区综合提升改造项目、汉长安城文化景区综合建设项目、华侨城汉城湖主题文化综合项目、兴庆宫城市文化会客厅综合项目、小雁塔历史片区综合改造项目、北院门城市更新综合项目、碑林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七贤庄历史文化街区改造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汉文化国际旅游交流中心项目、丝绸之路博物馆城项目、丝绸之路国际博览园项目等项目建设。

生态休闲类旅游产品。在优先保护的基础上,重点推进秦岭终南山世界地质公园整合提升项目、秦岭国家植物园建设项目、秦岭山地生态旅游建设项目、渼陂湖生态文化项目、渭河水景公园项目、石川河阎良段栎阳湖风景区项目、泾河城市中心公园项目等项目建设。

都市文化休闲类旅游产品。重点建设莲湖区顺城巷商业街区、临潼区凤凰池景区项目、大华文化商业体验新地标项目、长乐健康小镇项目、小寨商圈综合改造项目、东大街综合整体改造项目、雁翔文化产业创意谷聚集区项目、北院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书院门历史文化街区项目。

乡村度假类旅游产品。依托灞桥区白鹿仓景区、蓝田县白鹿原影视城、周至县沙沙河水街、鄠邑区东韩村、高陵区场畔和源田梦工场田园综合体等项目,积极打造乡村旅游精品线路。依托葡萄、猕猴桃、石榴、樱桃、核桃、大杏、桃、草莓、甜瓜等特色农产品,推动生态农园、田园农庄、民宿客栈建设,将秦岭北麓沿山公路及两侧培育成“中国最美最长乡村景观廊道”。

特色小镇类旅游产品。加快推进文化旅游类特色小镇建设,按照5A级景区标准重点打造大唐西市丝绸之路文旅小镇、明德门文化艺术创意小镇、秦匠旅游商品创意小镇、太乙·长安道旅游休闲小镇、汤峪温泉小镇、祖庵文化旅游小镇、周至水街生态旅游小镇、渼陂湖生态文化度假小镇、世园婚庆文旅小镇、茯茶小镇和诗经里小镇等特色小镇。

康体运动类旅游产品。依托秦岭和渭河,开展以登山、探险、徒步穿越、拓展训练等为代表的户外运动探险项目,重点建设自驾游环线旅游道、秦岭北麓生态休闲绿道、渭河滨水休闲廊道。

养生度假类旅游产品。依托骊山温泉、汤峪温泉、东大温泉、楼观温泉,开发建设温泉养生、温泉水疗康体等项目。以楼观道文化展示区为核心,建设楼观健康养生城、楼观健康小镇等道文化养生度假项目,结合生态休闲景观廊道、特色农业观光园、生态度假庄园、主题精品民宿建设,打造国家健康旅游示范基地。

研学旅行类旅游产品。深入挖掘汉长安城未央宫遗址、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世界文化遗产的历史文化价值,重点打造“文化寻根”研学旅游和汉唐历史文化基地,促进遗址观光向文化体验的换代升级。依托八路军西安办事处纪念馆、西安事变纪念馆、葛牌镇苏维埃政府纪念馆等红色旅游景区建设红色研学基地,通过红军大讲堂、红色故事会等方式打造适合青少年的红色旅游产品。

主题演艺类旅游产品。提升《南门迎宾入城仪式》《梦回大唐》《仿唐乐舞》《长恨歌》等大型文化旅游演艺节目质量,推出华夏文旅“驼铃传奇”秀、宋城集团《中华千古情》等特色演艺类旅游产品。加强秦腔、西安鼓乐等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意性开发和产品设计,积极建设大唐不夜城音乐示范街、莲湖区老城根音乐区等音乐街区,规划建设音乐产业基地,办好西安国际音乐节。

科技体验类旅游产品。围绕航空特色产业及航空文化旅游产业,加快阎良航空旅游度假区、航空特色科技旅游小镇建设,以航空元素展示为主题,航空参与体验为特色,重点推进航空展示中心、航空主题广场、航空文化主题乐园、航空大世界、直升机低空游览等一批高品质的航空文化科技旅游项目,发展新型航空主题旅游区。

(11)商务会展类旅游产品。推进曲江国际会展产业园、西安丝路国际会议会展中心项目建设,积极承办和举办丝绸之路国际电影节、丝绸之路国际博览会等文化盛会,打造丝路主题大型节庆会展旅游产品,鼓励高校承办国际性学术会议。

(12)餐饮购物类旅游产品。推动钟楼、小寨等商圈升级转型,加快时尚咖啡街区建设。打造环城墙时尚餐饮购物带,推进永兴坊二期建设。以北院门为核心,打造具有民族特色的餐饮购物一条街,做响做亮丝绸之路经济带国际旅游美食节。依托西安领事馆区及周边免税店、文化交流中心、涉外商贸街区等,加快打造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国际购物中心。

四、保障措施


1、加强资金保障。

加大财政扶持力度。每年按一定比例逐步增加旅游营销经费投入,研究制定财政支持旅游业发展的相关政策,加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旅游公共服务、智慧景区、旅游大数据中心和城市旅游形象宣传推广的财政投入。

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出台鼓励民间资本投资旅游业的实施意见,引导社会资本和社会力量参与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探索政府引导性投资带动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机制,积极推广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

建立多元化投融资平台。2021年西安旅游产业发展基金总规模达到300亿元。制定旅游产业市场化引导基金实施细则,在大西安产业基金与产业子基金群的框架下,建设多元化投融资平台。建立旅游产业资产评估体系,合理利用包括股权、经营权、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抵质押办法,拓宽高成长企业和领军企业的融资渠道。

2、优化旅游用地政策。

积极贯彻落实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国家旅游局下发的《关于支持旅游业发展用地政策的意见》(国土资规〔2015〕10号),完善旅游用地管理制度,推动土地差别化管理与引导旅游供给结构调整相结合,强化旅游业用地供应和利用监管。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西安旅游业倍增计划:未来三年,旅游总收入突破4200亿




© 版權聲明Copyright statement

文章來源长安范儿,法律支持杨华律师,侵权必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