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茶以悅己,茶以貴人。

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八月底的一個下午,剛下過一場小雨,微微便有了涼意,不過空氣卻更清新明淨。風裡有沁人心脾的的桂花香,這樣溫潤的時光,更適合喝茶。於是泡了極喜歡的安吉白茶,隨手拿起當天的報紙,還未來得及打開,便看到冬林的專訪。目測了一下,差不多佔了首頁三分之二的版面,瞬間很多感慨猶如春天裡突然解凍的冰河,嘩啦啦全開了。

準確地說,我沒見過冬林本人,照片也見得極少,QQ上的交流基本是因為茶。而與劉冬林相識,還得從“金牛早”說起。“金牛早”有綠茶和紅茶之分,是冬林研發的一款恢復性名茶,雖然早有其名,但一度失傳;冬林也是歷經千辛萬苦才得以恢復並創新,不過這件事我是近期才知情。

看完冬林的報道,思緒在無聲地往前蔓延……

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那是六年前的一個下午,我聽著睡蓮古箏曲,一個人靜靜地坐在茶莊裡品茶。彼時玻璃櫥窗外的陽光細碎,風裡有淡淡的桂花香,我抬頭看了一眼,有輕飄飄的桂花一層層往下落。這時女友葉子花枝招展地走了進來,已有些時日未見,我笑著招呼她落坐,準備按慣例為她斟茶。她卻微笑著擺擺手,今天不喝你的茶,來償償我的怎麼樣?說完利落地從包裡掏出一小包茶葉。我瞥了一眼,翠綠色的五克包裝袋,上面印了金牛早綠茶的黑色小字。葉子也是一個極其愛茶的女子,源於相同的愛好,我們自然有很多話題可供交流,一來二往便熟了。因為對她的品味有所瞭解,對於她帶來的茶,我還是有所期待的。

本著一個茶人的專業性,打開外包裝之後,便將幹茶鋪在茶盤裡鑑賞。只見“金牛早”幹茶外形細緊,捲曲顯毫,色澤綠潤。迅速對它的工藝做了決斷,準確地說金牛早屬於半烘半炒型綠茶。而我一向對炒青型綠茶情有獨鍾,便取了八角玻璃杯,持著不期待的心態置茶醒茶。不曾設想泡好後,竟然出乎我的意料和判斷。“金牛早”不僅湯色黃綠明亮,葉底嫩綠成朵,滋味更是爽醇無比,且濃濃的慄香持久不散,頃刻間便有了歡喜意。

葉子見我喜歡,便給了冬林的聯繫QQ,從而我知道了漢水之春,漢水之春是冬林自已茶業公司的名稱。當時聽葉子介紹時,剎那便覺得以這樣一個名字為茶代言,真是風雅之至。漢江三個源頭均在秦嶺南麓陝西寧強縣境內,不僅沿途風光秀麗,而且水質更是非常純淨。每到春天,萬物復甦,沿途花紅柳綠地誘著,碧波盪漾的漢江便更讓人心曠神怡了!漢水之春,真是妙曼而旖旎的想象,這樣想著時,便覺得冬林也應該是一個風雅之人了。

加了冬林之後,看到他這樣的QQ簽名:“秦巴育菁華,漢水之春茶!茶品亦人品。茶道亦人道”。當時只道是平常,心想不過是一個茶人亦或者是商人的自我包裝和宣傳罷了,未必真有這樣的心境與情懷。

後來經常看到他的一些原創文字,不止有感性的浪漫,也有理性哲思的醇厚,但是我們並不聊天交流。至到有一天看了他對漢水之春的釋義,才開始對他刮目相看,他在日誌中這樣解釋漢水之春:

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漢中位於陝西南部,北依巍峨的秦嶺,南枕蒼茫的巴山,中部是美麗富饒的漢中盆地,漢水自西向東穿境而過,滋養了這片"西北小江南"。漢中奠定了漢朝四百年的基業,使擁有"天漢"之美譽的漢中成為漢文化的發祥地,也是中華智星諸葛亮的英雄用武之地,著名學者餘秋雨到漢中曾言"漢中是漢人的老家,到漢中就相當於回到老家"。

春天,漢江兩岸百里金黃,蜂飛蝶舞,風景如畫。走進山川,撲面而來的是滿目蒼翠,林海茫茫,峭峰幽谷密佈。在這片醉人的綠色叢中,孕育了很多品質高潔的物產。特別是"寧強雀舌"和"定軍茗眉"兩枝茶葉。選用漢江源水流域海拔800米以上的無汙染茶園,選料考究,做工精湛。曾於1995年雙雙入選"中南海"作為國家機關的招待用茶,多次在國際國內獲得多項殊榮,可謂茶中菁華、經典。"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停下匆忙的腳步,沏一杯漢水之春茶;品味一段情,回想一次刻骨銘心的經歷;讓那浮躁的雜念慢慢沉澱,這或許是一種真正的放鬆.........

這樣濃厚的文化底韻,這樣詩情畫意的文字,也只有理性與感性完美結合方能抵達。而後隨著對冬林關注愈發多了,我發現他並不是一個只喊口號的人,而是用他的智慧身體力行的大力發展茶文化。我曾經寫過這樣一段話:有些心緒,非靜篤不能抵達,比如說一個人內心的浩瀚與廣袤。無論看過紅塵多少汙濁;無論看破人性多少寒涼,願我們都能成為照亮自己的太陽,成為窗外的明月光!而冬林,一定是那個自帶光芒的人,他就是照亮自己的太陽。

一次次看到他參加產銷會,一次次看他拿獎,一次次看他邁向新的臺階和高度……

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一晃六年過去了,他的“漢水之春”茶業有限公司愈發地壯大了。不止創出“金牛早”的品牌,還自主研製出“老陝青磚”系列緊壓茶,擁有自有的知識產權和國家專利。“老陝青磚”系列緊壓茶,不僅挖掘了傳統“陝青茶”悠久的歷史和深厚的底蘊,傳承了陝青茶的工藝和品質,開創了用綠茶做磚瓦茶的中國先河。“老陝青磚”系列緊壓茶是陝西茶產業發展創新之舉;為陝西茶產業發展注入了新活力;對實現陝茶歷史復興、持續、跨越式發展有著開創性的意義,為系統研究和創新中國緊壓茶開闢了新的天地。

這不僅是陝西的驕傲,更是冬林的驕傲。“老陝青磚”緊壓茶,將歷史積澱與陝茶現實有機的契合,以“秦磚漢瓦”、“絲綢之路”厚重的歷史情感,讓人們“夢迴大唐”盛世。而冬林,真正做到了以陝茶復興為目標,做到了他QQ簽名裡的標語。人的一生,言行一致最難得。

直到有一天我需要尋找茶葉知識,看他公司的網站時才驚奇地發現:原來一直在陝西鼎鼎有名的“寧強雀舌”,竟然是冬林數年前研發的品牌。在烏茲別克斯坦專場推薦會上,陝西省商務廳王國農廳長曾這樣讚譽東林的寧強雀舌:“能把茶葉做成雀舌型是生活,是品味,是文化,是藝術,是功夫”;而他對“老陝青”更是給予了充分的肯定。

他說:

冬林先生用這種智慧將夏秋毛茶就地製成帝國秦磚樣的茶,避免了低價外銷或棄之荒蕪的遺憾,是走了茯茶和潽耳茶的路子,好。喝著這厚重、甘醇、香高、悠然似的瓊漿,不僅使人聯想到巴蜀要地,漢水之濱,自古就是文山書海,養人育才之勝地。劉皇叔拜相留將,曹影褒河“滾雪”,釋杯浮影,茶聖鴻漸翻山越嶺,草起嘉木《茶經》,梁州、金州,平利、紫陽,茶馬貢道熙熙攘攘。今人之口福,故事之傳說,作了這拙詩贈於冬林先生紀念。

巴天蜀地古梁州,雀舌仙茗萬戶侯。

已作玉蘭登門客,欲邀黃杏聊鄉愁。

冬林智過劉皇叔,雷雨點多曹相牛。

再借東風掃大地,將軍馬上去春遊。

人說一事精緻,便足以動人。然而世間萬物,本就沒有與生俱來的精緻,很多精緻的事物,都需要經過時光的打磨,或者外物的雕琢和磨礪。雖然現在冬林還不足五十,可是卻做了三十多年的茶業,這該是一種怎樣的情懷啊?人說十年磨一劍,冬林這份對茶業的執著,在時光裡打磨了三十多年,如今更該是他所向披靡的時候了!

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他不止不遺餘力地創立了自己的品牌,又創辦了自己的茶葉栽培基地和茶廠。我想用他專訪的核心思想來為他代言,那就是讓老百姓都喝上好茶!你看,多麼樸素的話語啊!恍惚間,我覺得這不是那個詩情畫意的冬林;可我知道,這樣的話,也只能出自他之口。不為口號,只是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身體力行的冬林……

對於這樣的冬林,我已找不到更多的形容詞,因為任何語言都顯得蒼白。冬林就是那個三十年如一日的冬林,就讓我們在他的原創文字《喝老陝青茶,追求一種精緻生活》裡去體會他的心境和情懷吧!

閒的假期,如果沏上一壺老陝青茶,再有一把搖椅,那就更美了,細啜慢品,悠哉悠哉,疲憊的心身就徹底放輕了,飄溢的清香沁入心田,不由你不感慨:茶乃水中君子也。

沏一壺老陝青茶,靜靜坐著搖著,思緒在茶香中慢慢沉澱……

輕抿壺中的香茶,任思緒天馬行空的跳躍。

這就是一種精緻的慢生活,有很多人在茶味中回首自己的曾經過往,也有很多人都能在一杯茶香中沉澱自己的滄桑歲月。

那些經歷過的人生沉浮,那些不解的謎題,那些難以釋懷的記憶總能在一杯茶中得到消化。

曾經的點滴和愛恨情仇在心中留下所有感受,都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所經歷的整個過程都會隨嫋嫋的茶香升騰,每一步都會帶給自己美與好,善與惡,懷念與傷痛,不論是最痛苦的,還是最美好的,都要註定從生命的某一刻中過去,一閃念都已去經年,恍然隔世。

喝茶是一個最能靜心,最淡定從容的事情。望著剛沏的茶葉慢慢地、舒緩地、一片片地以不同的角度層層地展開。心,如琉璃般清透,亦如白瓷般脆弱,不得已的將自己的思緒在孤寂中放逐......

生活就像在乘坐的列車一樣,如果是一次長途的旅行,難免要停幾次、難免想要出去呼吸一下新鮮空氣。誰也不能改變日子的快慢進程,卻能把歲月凝聚成永恆;這似乎只是一種模式,卻讓生活洋溢著淡淡的溫情。

只有親身經歷這個過程,在過程中體會、沉澱,心便隨之安靜了。

好的老陝青茶,真是可遇而不可求。喝到了,留意了,感嘆了,懷念了,足矣!這是一種難得的幸福。茶裡的沉浮,便是濃縮了的人生。

或輝煌,或平淡,都將豐盈我們的生活閱歷,也讓我們的人生從此更加富有。

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一杯老陝青茶也是一種精緻。

在全心全意對它的同時,自己也感會到一種愉悅。當你靜靜的品茶時,總覺得自己是不屬於喧鬧的。而安靜,才是自己最本色的著裝,享受靜謐之美。

日月循行,天地輪迴,且讓自己從紅塵喧囂、物慾彌天的烈焰中走出。為心靈開闢一方永恆的淨土,為生命點燃一盞不滅的明燈。讓思潮進入大覺悟、大輕鬆、大自在的高遠境界,體驗喝茶的這種靜謐的永恆之美吧!

生活不也是這樣的嗎?其實,我們也可以那樣精緻的生活。

人生有許多精緻可言的。

只要感覺自己舒心了,那也是一次飛躍,是心靈的飛躍。


冬林和他的漢水之春

這是一本特別的#詩詞# 書。詩詞是一扇門戶,穿過這道門,可以看到茶背後的人,以及人的精神。茶、器、人三者構架了一個地方的茶文化。最重要的,它古為今用,能給今人以資源,能給今人以力量,能給今人以自信,幫助今人找到精神支柱和發展之魂。茶始於翠山,人類也是,陝茶僅是一個座標和立場。《始翠山,詩詞發現陝茶之美》,點擊左下”瞭解更多“查看詳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