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史忆人典故」心系民族地区群众疾苦

杨静仁同志二三事

杨静仁是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领导人,曾担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兼国家民委主任等。今年是杨静仁同志的百年诞辰,我们整理了他的故事若干,陆续刊发,以为纪念。

心系民族地区群众疾苦

「读史忆人典故」心系民族地区群众疾苦

1965年夏,杨静仁(二排左一)陪同邓小平视察宁夏。

1961年,杨静仁被任命为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第一书记兼自治区主席,当他到达银川之际,正是三年自然灾害时期。人民的疾苦,他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要求自己与家人坚决执行宁夏老百姓的生活标准,不搞特殊化。家里住的是平房、睡的是土炕,到了冬天连暖气也没有,由于营养不足,杨静仁有几次浮肿得连鞋子都穿不上。有一次,夫人在他下乡调研之前,将家里省吃俭用攒下的一个馍馍藏在他口袋里,他发现后坚决制止,说:“下乡搞调查,吃得饱饱的,怎么会知道老百姓的疾苦?”

由于经常下乡调研,老百姓忍饥挨饿、痛苦不堪的景象深深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彻夜难眠。借一次到北京开会的机会,他向中央如实汇报了宁夏的情况,还鼓起勇气向毛主席请求免去宁夏的上交粮,得到批准。经过调查研究,他力排众议,采取恢复生产、恢复自由市场、恢复农民的自留地等措施,大胆开展生产自救。到1962年秋季,宁夏在全国率先走出了低谷,市场上重新能看得到鸡鸭鱼肉。

文革时杨家的所有物品被洗劫一空,文革后组织上将这些损失折合成1万元人民币予以补偿。病榻上的杨静仁特地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讨论如何处理这笔钱,

当时他已经不能说话了,让家人拿过笔一字一顿地写下了几个字:“用于宁夏西海固地区的教育事业”。

杨静仁(1918—2001),甘肃兰州人,回族。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战士,无产阶级革命家,党和国家统一战线和民族工作卓越的领导人,国务院原副总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五、六、七、八届全国委员会副主席。青年时代追求进步,在进步人士特别是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和中共甘肃工委的影响下,接受了马克思主义。1937年秋加入中国共产党,任中共兰州回民特别支部宣传委员,在回民中开展抗日、民主的宣传教育活动。1941年3月到达延安,进入陕北公学民族部学习。1941年8月到边区联防司令部回民骑兵团任党代表和团政委。从1945年到1949年,历任陇东外情组副组长,中共西北局统战部民族科科长、机关游击队队长,陕甘宁边区政府民族委员会委员,西北军政委员会委员。1949年作为少数民族单位十人代表之一,参加了第一届全国政协会议。新中国成立后,历任共青团中央委员会委员,全国青联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四处处长,中国伊斯兰教协会副会长,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委员兼办公厅主任。1954年任中央民族事务委员会副主任和中央民族政策研究室副主任。1960年9月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工作,先后担任自治区政府主席、党委第一书记、军区政委,西北局书记处书记。“文化大革命”中受到迫害。改革开放后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共中央统战部部长兼国家民委主任,中共中央对台工作领导小组成员等。

点击下列标题,查看精彩内容

征稿动员令

开门搞统战,新语大家办。欢迎各路达人踊跃投稿,统战时评、学习感悟、人物新风、典故新知、诗词漫画……小编的要求就12个字——聚焦统战、文风清新、正向引领。

投稿请发至[email protected],并附个人基本情况。

您的新语,我们的家园。

统战嬗变

新闻自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