瞄準「銀髮經濟」的智能家居爲何叫好不叫座?

“在老齡化日益加劇的當下,針對老年人的智能產品,如:老人手機、智能手環、智能腕錶等不斷湧現。儘管老年人數量巨大,但對現在的智能家居硬件接受度卻很低。”

瞄準“銀髮經濟”的智能家居為何叫好不叫座?

如今,人口老齡化現象成為了全世界範圍內不少國家都要面對的難題。根據中國老年辦公佈的數據,截至2015年底,我國60歲及以上老年人口2.22億人,佔總人口16.1%。目前這一數字仍在不斷增長,2020年中國老年人口將達到2.48億,佔總人口的17%。2025年,60歲以上人口將達到3億,成為超老年型國家。

隨著60歲以上人口的增加,也意味著我國人口老齡化的高峰即將到來和創造價值的勞動力在減少,因此,養老問題的嚴重性和必要性將浮出水面。與此同時,我國失能老人規模日益龐大。據測算,失能老人將持續增長到2020年的4200萬、2030年的6168萬、2050年的9750萬。

瞄準“銀髮經濟”的智能家居為何叫好不叫座?

面對不斷增長的養老人群,智能家居設備的出現,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減輕人口老齡化所帶來的社會壓力。

據外媒最新報道,谷歌旗下智能家居業務部門Nest目前正在與養老機構和老年專家接洽,考慮開發面向老年人的智能家居產品,幫助老年人在儘可能長的時間內獨立生活。

目前,Nest已經公佈了部分針對美國當地的老年人優化其產品的創意。其中包括,利用運動傳感器自動開啟照明設備,幫助老年人在夜間上衛生間;通知在溫度過高環境中做大量運動的老年人,他們可能存在脫水的危險;通過傳感器檢測可能會對生命造成威脅的摔倒等。

除了Nest之外,此前還有其他公司同樣針對老年人開發了一些智能家居。有消息稱,亞馬遜目前就正在考慮用“原居安老”的技術,讓年事已高的老人能夠有機會生活在自己家中。

“不友好”的老人智能家居產品

有調查數據顯示,目前接觸智能家居的老年人中,只有21%的人會使用智能產品,高達72%的老人只會使用基本功能。

老年人是最需要智能家居產品的人群,但就目前形勢來看,很多智能化產品在應用上卻難倒了老年人,例如:最新4K智能電視擺在面前,卻不知如何看電視;帶有感應功能的新款微波爐,反倒連熱碗剩飯都要提心吊膽;連洗帶烘的智能洗衣機,多半功能只能當成擺設……

如今,家電紛紛標榜“智能化”,但這些功能繁多的“高科技”產品,在大部分老年人面前卻成了“雞肋”。

瞄準“銀髮經濟”的智能家居為何叫好不叫座?

從表面上看,是老年人無法跟上智能科技的發展,而事實上人到一定的年紀,接受新生事物的能力會降低。然而,消費市場並沒有為他們打造的“智能產品”。

到目前來說,市場為老年群體開發設計的智能家電幾乎為零。在中國家庭裡,老年人通常處於資源配置的末端。消費市場將他們置於,低傳播能力、低品牌塑造力、低消費能力的印象中。

所以消費市場將產品重心總是向年輕化的群體偏移,進步的科技對老年人並不友好。大部分智能產品都是為年輕化的消費者提供的,甚至可以說是全部。

在發達國家,“老年型家電應有別於一般家電產品”的理念很早就已被提出,這些國家認為老年型家電應當安全、健康、智能、經濟,並在此基礎上推出了一系列產品,例如把遙控器上的按鍵或機體上的旋鈕數量儘可能減少,並輔之以醒目易懂的說明和清晰明瞭的顏色標誌等。

但在國內,現在很多廠家在研發產品時,重視了“智能化”和“高科技”,面向的也多是80、90後的青年人,卻在智能化的具體應用中忽視了“適老化”。

事實上,老年人不是不能接受智能化產品,而是因為市場上嚴重缺乏符合需求的適老化產品,老年人群體歡迎的是“適老化”智能家電。

老年智能家居市場需求尚待挖掘

老年人弱化的生活能力,更需要智能化家電的輔助,尤其是適合他們使用的產品。事實上,老年人的消費潛力不容小覷。

據中國老齡產業發展報告預測,2014年-2050年,中國老年人口的消費潛力將從4萬億增長到106萬億,佔GDP比重的8%左右增長到33%。

假設按2億空巢老年人計算,每5-10年需更新家電,保守估計,僅城鎮空巢老年人每年產生的家電需求就超過600億元,更何況老年人的總人數一直在連年攀升。

國務院辦公廳2016年印發的《關於全面放開養老服務市場提升養老服務質量的若干意見》提出,促進老年產品用品升級,支持企業開發為老年人服務的產品用品,研發老年人樂於接受和方便使用的智能科技產品等。

政策助推之下,智能家居市場開始瞄準“銀髮經濟”,不少智能硬件的從業者想從中分一杯羹。但與此同時,老年智能硬件市場有需求無銷量、可替代性強、同質化嚴重、功能雞肋等唱衰聲不斷。

比如眾多老年智能穿戴產品主打的功能:實時定位、一鍵呼救、心率監測、用藥提醒……與老人智能手機非常重合,因此有不少消費者認為有了老人智能手機,就不必再為其他智能產品埋單。

其中,健康數據的監測作為老人智能硬件的主要賣點之一,許多消費者對於監測的數據能否達到醫療級的精準測量也表示質疑。目前市面上各類健康手環雖已被老人廣泛接受,卻普遍不被醫療界認可。由於手環類產品很難緊貼手腕,它得到的數據並不準確。如果要收緊手環,那麼用戶的穿戴體驗就會下降。

瞄準“銀髮經濟”的智能家居為何叫好不叫座?

“實際上我國研發的養老科技成果並不少,但大多數並沒有真正被老年人用上。”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普適計算技術研究中心主任陳益強認為,智慧養老產品的研發沒有做到對接需求,技術水平達不到足夠的便利、舒適和易操作。“從互聯醫療這方面產品看,現在主推的仍是可穿戴式設備,但這對傳統的老人來說仍是一種生活方式上的干擾。未來發展趨勢一定是從重穿戴到輕穿戴,再到無穿戴,做到無干擾。”

“如果技術不夠便利,老年人是不會使用的。”原民政部社會福利和慈善事業促進司巡視員姚顯會表示,以韓國近期研發的一種“外骨骼”老人助行器為例,“這個外骨骼的成本不比電動車成本高多少,電池也小型化了,有了助行器以後,癱瘓的老人都可以自行行走。然而我國目前研發的一些助行器,動力等問題仍解決不了,東西很笨重,導致無法推廣。”

雖然商家對於老人智能家居市場充滿信心,但突破的難點在於能否滿足該群體的實際場景應用需求,還需要加強從設計、品質、功能與場景等多方面的深度思考。

另外,沒有巨頭品牌出現,是老人智能家居硬件市場無法忽視的問題。目前整個行業處在一個非常初級的階段,對於老人智能設備而言,產品僅僅是一個入口,與產品配套的網絡、平臺以及與第三方合作的服務,還遠遠沒有跟上。對比單一的智能養老產品,老人們更需要一個完整的養老服務體系,形成產業鏈,應該有一個產業平臺來助力解決。

現在做智能養老產品的企業各自為政,並把採集到的數據作為重要門檻,各種不同的健康設備沒有建立統一的標準。事實上,只有形成互聯互通,把數據整合起來,才能更好地服務老人。因此,針對養老的智能家居產品的標準化工作也亟待展開。

被家庭和社會“遺忘”的老年人群,由於一批批“新人”的加入,始終很龐大,他們應該被照顧到,這是需求,也是市場。智能產品不應僅僅侷限於強調其智能,而更應該從老年人實際需求出發,能找到智能家居與“適老化”的契合點,滿足老年群體對智能家居的需求,從而開闢更為廣闊的市場,實現雙贏的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